(四) 小结
作者由一幅摄影作品《前方》引发了独特深刻的对人生的哲理思考。行文结构独特,思绪由摄影放出再收回,几经反复,从“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到心中想念的家“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层层深入地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人生就是苦苦寻找心灵家园的旅程。
(五) 理解文中词语的语境含义
随着作者从摄影作品、日常生活场景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的反复转换,文中的关键词语时常具有特殊含义。这些词语有“路”“家”“旅途”“前方”等。这些词语在文中,有的是本义,有的是具体语境中有特殊含义。简言之,凡与“命运”“内心”有关的词,都具有语境义。
(六) 鉴赏艺术特点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反弹琵琶、立意新颖。
《前方》是一篇含义隽永、意味深刻的哲理散文。作者一改前人“恋家”“归家”的思绪和呐喊,非常理性的分析了人类远行的原因和出走与乡愁的关系,使作品主旨多元化。
一般的反映乡愁的作品,无非是借游子之口写漂泊在外的寂寞与艰辛,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眷恋与向往心情,本文却另辟蹊径,从摄影作品谈起,对摄影作品中的人物趋向进行的推断,转入“远行,则是离家而去”的推论;最后作者用“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过渡,分析了人离家的三个原因,指出人“远行”的积极意义------向着那梦中的地方去,这比以往的任何一部凄凄哀哀的乡愁作品在主旨上显的更加高远与旷达。当然,离家远行并非易事,因为“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个中滋味只有远行者才能体会到。
作者并没有否定乡愁,因为这毕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东方文化形态的一形式,而且肯定了旅行者与乡愁那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但这种肯定又并非为具有“乡愁”的人助威呐喊,而是为了阐述“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这一观点,这样使作品主旨深刻,内蕴更加丰厚。而且,突出了人苦苦追寻的“家园”是“精神家园”。
十三 江南的冬景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2.学习散文对比的结构特征和虚实结合的描写手法。
3 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教学设想】
1.本文体现了郁达夫散文 “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 的特点,在学习时,主要采用文本研读的方式,通过问题讨论来理解、体会。
2.文章利用多处对比来突出江南冬景之美,学习时要注意体会作者联想的思路以及这样写的好处。并在自己的写作中学习使用。
3.使用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明确单元学习重点
谛听天籁 : 表述自然之美;
感悟自然 :体会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
湖山沉思 : 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二、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郁达夫,名文,字达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他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