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不可攀的《技术与设计》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技术世界中的设计》教学案例
深圳市梅林中学 晏朝晖
一、设想和目标:
打开《技术与设计》课本,面对技术、设计、创新……,诸如此类的话题,或多或少让学生有高不可攀的距离感。众多的发明家和科技成果,的确给学生带来了视野冲击,同时却加深了这样一种误解:技术、设计是工程师、设计师、发明家的事,自己将来不学理工科,也就用不着学。因此,如何提高《技术与设计》对学生的吸引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课程标准中讲得好,学习《技术与设计》只是手段,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才是目的。不拘泥于教材内容的系统讲授,从学生容易认同的日常事例着手,借助学生认知的迁移、顺延而引入本课程的内容,能明显提高学生对《技术与设计》课的认同感。
全面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要靠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教学形式来实现。
基于上述理念,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确定本堂课的教学目标:①通过讨论,明确春游的目的,制定出详尽的实施计划;②分析春游计划的制定过程,归纳其步骤和主要方法;③建立设计的概念,明确设计的重要性;④明确技术和设计的理念无处不在,人人都需要设计,人人都有设计的潜能。从春游计划的制定过程分析,引出设计的概念,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是设计的重要性。
教学以全班讨论为主,教师的归纳总结穿插于讨论中,安排两课时完成。
二、教学实施:
组织教学形式
为了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便于学生完成课前准备工作,另外也考虑到《技术与设计》课程的实际地位,我将每个教学班分成六个教学小组。当然,分组工作是在学期初一次性做好的,具体作法是:学生自由上台演讲竞选组长,竞选者、支持者双向选择,支持率的前六名自然当选组长;组长、组员自由组合,在教师指导下考虑男女生搭配、兼顾操作技能、写作、口头表达、电脑操作等专长因素,稍加调整后自由组合成六个小组。
一般以教学小组为单位完成课前准备工作;课堂上则按教学小组分坐在六个大型工作台旁,便于操作和组内协作。全班讨论时以各小组轮流派代表发言的形式进行,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主要集中在小组间的评比上;具体到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评价,则由各小组长按统一的标准来完成,教师只是定时或不定时的进行检查、督促。
课前准备:
本堂课布置给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是:各小组准备一个班级春游计划。
课堂教学:
首先,各小组代表轮流上台发言,汇报本小组制定的班级春游计划。
六个组一致采用了power point来制作计划书,图文并茂,创意多多。全班同学反映非常热烈,纷纷要求自由发言,针对这些计划评头论足,参与程度空前的高。
我在肯定这些计划书的同时,顺着自由发言者的口风,客观地指出了每个计划的不足,引导讨论进入第二层,综合六个组的计划,找出较合适的春游目的。
经过几轮发言下来,各方相执不下,我适时点出可行性、群众认可性、人的情感需求等考虑因素后,一个有广泛群众性的春游目的出炉了:亲近大自然,体验团结友爱和吃苦耐劳,让每个人都有表现才能的机会。
接着,讨论深入第三层,制定出实现目的的具体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