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论语》七则

2019-05-07
3、  理解并明确“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一句含义。4、  ①“里”字解释为“处”,孔子把“仁”当作人立身之本,要无时无刻不处于仁的境界。②     “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子提出了“取之有道”之说,道即为仁道。 人的一生,只 要认识了生命与人生的真理,内心安祥坚定,对自己充满信心,那么此生已经没有遗憾。

翻译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所以这个环节,要重视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尽量要求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及字典正确翻译课文,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翻译及理解的错误要及时纠正。从翻译到内容理解设计了解释《里仁》标题这个环节,既可以增加学生知识,也可以从标题的概括性入手提炼加深学生对“仁”字的理解。1、  齐读第二则,请一位学生翻译这则内容。注意“贤哉回也”句式特点。2、  从孔子赞叹颜回的理由中找出递进关系,从而理解这则涵义,并做好记录。1、  对学生翻译中“贤哉回也”倒装句的强调。2、  从“不堪忧”到“堪忧”到“不改乐”的递进关系中,发现君子最高的人生境界。

从翻译角度看这则难度不大,重点放在对内容的剖析上。设计递进关系的分析,一方面引起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强调了颜回与常人不同的地方。便于学生对于“贤”字的理解。1、  齐读第三则,请一位学生翻译这则内容。注意““饭、枕”几个字的活动用法。2、  请学生找出与第二则内容相同之处,概括本则内容并记录。1、  注意学生翻译中“饭、枕”两个字的名词动用。2、  学生发现两则有同样“安贫乐道”的思想。在以上三则中,设计了学生概括各则思想内容的环节,并要求学生做好记录,目的在于训练学生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做好记录有助于学生对前三则作比较。朗读记诵前三则巩固所学知识1、  朗读或记诵前三则,请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把前三则内容做一个总体比较和巩固。2、  提供“山西煤老板集体进京抄房拉动内需”、“XX年山西矿难频发”两则材料,引发学生对当今“富贵贫贱”的议论,联系课文内容,阐述自己的“财富观”。1、  总结“富贵”、“贫贱”与“仁义”的关系。2、  关注儒家传统思想在当代学生心中的反应。1、  利用记诵环节,巩固所学内容,改变课堂节奏。2、  用新鲜的材料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由文章内容阐发开去,使学生学以致用。分组活动:疏通字词并翻译1、  以下四则由学生按照前三则模式,分组活动。2、  疏通字词并翻译,总结概括各则内容。3、  从四则中摘录常用成语,加以归纳整理。1、  按小组顺序分四组,每组讨论一则。2、  疏通字词,翻译并概括各则内容。3、  重点字词:“对”、“弘毅”“兴”、“穷”、“滥”“已”;“以”、“之”。4、  成语:“发愤忘食”、“任重道远”、“死而后已”、“杀身成仁”。加入学生活动环节,在疏通文意上由师生共同解读到学生独立理解,循序渐进地加强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教师在翻译上起点拨作用。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