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教案 5-

2023-08-07

《论语》十则教案 5- 篇1

  【教学目标】

  1. 读准字音

  2. 了解孔子的“仁”的基本意义

  3. 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和实词

  4. 引导学生阅读、背诵《论语》的有关章节

  5. 对判断句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

  【教学重点】

  1.孔子的思想

  2.仁的意思的解读

  【教学难点】

  孔子言论中提出的加强人格修养方面的重要观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走进文言写就的历史,与古人晤对一堂,孔子呈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在你的想象中,或许他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物,对他敬而远之,也可能觉得他是封建礼教的源头,对他加以批判。在你们印象中,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学生回答,作大致的讲评)

  二、写作背景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后迁居鲁国。少“贫且贱”,及长在鲁曾任相礼(司仪)、委吏(管理粮仓)、乘田(管理畜养)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约年五十)任中都住⑺究埽虿宦饴彻凑净缸铀肼扯苡挝馈⑺巍⒊隆⒉獭⒊泄疾晃本茫樗烙诼场Tて诰弁浇惭В饺私惭У姆缙涤械茏尤耍硗照?SPAN lang=EN-US>72人,被称为“贤人”,子路、子贡都在72贤人之列。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两千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现在,人们都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

  古文学家说他曾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虽未必完全可靠,但孔子熟悉古代经典,可能曾作过某种整理工作。由于他弟子的活动,在他死后就形成儒家学派,对后世有重大影响。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一文武”,在政治态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权势者维持旧秩序的要求。通过自汉代董仲舒以来儒家的补充修正改造,他的思想经过系统化,成为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奉为至圣先师。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位深有影响的人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因其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不朽贡献,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思想介绍:孔子对于当时的“礼坏乐崩”的时代有深刻的感受,他自认为“斯文(即古代的礼乐典章制度)在我”,所以始终在为恢复理想中的社会秩序而奋斗,这就是孔子所行之“道”,孔子认为自己是“述而不作”——只是在绍述先代的礼乐典章制度,其实并非如此,在绍述的同时,他为旧的礼教制度找到了内在的情感依据,即“仁”,“仁”首先指示一种情感,即“爱人”,首先从父子、兄弟间的亲情出发,由此推己及人,即所谓“忠恕之道”,由此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孔子对于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实现了仁,也就完成了完满的自我人生。

  三、《论语》简介

  儒家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乐后来失传了)

  看课文注释①,《论语》专门记录孔子和一些孔子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纂集而成,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封建时代人人必读的书。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收藏的书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故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论语》的魅力之大,大家空余时可以翻看一下。

  四.课文讲解

  (一)先请一位学生朗读引言

  (二)让学生照书下注解,标好字音,默读课文,提醒注意句读

  (三)全班朗读 ,纠正字音和句读。

  (四)讲解

  第一则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②也。君子去仁,恶乎③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④仁,造次⑤必于是,颠沛⑥必于是。”

  【注解】

  提问:每句话开头的“子曰”中“子”指的是谁?

  回答:孔子

  ① 处:置身,居住,引申为享有

  ② 去:离开,这里指躲避

  ③ 恶乎:恶,疑问代词,相当于“何”。乎,介词,相当于“于”。“恶乎”相当于“于何”,凭什么,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举例:

  (1) 惟利是图、惟命是从: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词,语序应为“惟图利”、“惟从命”

  (2)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词。

  ④ 违:离开

  ⑤ 造次:仓猝、匆忙

  ⑥ 颠沛:困顿挫折

  【译文】

  孔子说:“富贵和显贵,这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享有的。贫穷与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躲避的。君子离开了仁德,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没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的,即使在仓猝匆忙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即使在困顿挫折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

  分析:第一则首先提出“富与贵”和“贫与贱”两个对立的命题加以讨论,前为人之所欲,后为人之所恶,这是按常情推出的常理,但是得出的两个结论却出人意料之外:“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个“道”就是儒家的思想核心——仁,下文就可作验证,“君子去仁,恶乎其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孔子强调宁可不要富贵,宁可安处贫困,但内心要守住“仁”作为一个君子,要想成名,怎么能离开“仁”呢,连吃一顿饭的时间也不能违背“仁”,即使在仓猝匆忙之间、困顿挫折之时,也要与仁德同在。

  第二则

  子曰:“贤哉,回也①!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②,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③。贤哉,回也!”

  【注解】

  ①贤哉,回也:贤德啊,颜回!回,颜回,字子渊,孔子最器重的一个学生。颜回家境非常贫困,他的身体状况也很糟糕,29岁时头发就全白了,视力连孔子也不如,32岁时就去世了 。

  ②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一竹篮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箪,盛饭的器具。陋巷,指简陋的小巷子。

  ③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堪,忍受。

  【译文】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竹篮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居室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分析:列举了颜回安于贫困的事例,说明安贫乐道是贤士的标准。颜回的行为正应了安贫乐道这句话、时刻都处在与道合一的境界,时刻都很满足快乐。

  举例: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描绘了这么一个“五柳先生”(实际写的是自己),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而不求甚解,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而“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 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第三则:

  子曰:饭①疏食②,饮水,曲肱而枕③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解】

  ① 饭:动词,吃

  ② 疏食:粗粮

  ③ 枕:动词,当枕头用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凉水,睡觉的时候弯曲这胳膊当枕头用,在这里边也是有乐趣的,用不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富裕和显贵,在我看来如浮云一般。”

  简单的生活、日常的饮食、穿衣睡觉时刻都处在快乐之中,这正是得道君子的写照。真正的君子不论生活的境遇有什么变化都能够做到快乐自在。富贵的时候不会骄奢淫逸、忘记人生的志向,贫困的时候也不会有任何怨言,依然快乐自在。

  分析:前几句也在谈安贫乐道的事,重要的是后两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里的“不义”就是不符合“仁”的标准,用不正确的方法得到的富与贵,在孔子看来,犹如浮云一般不屑一顾。

  举例:陶渊明在《咏贫士》中曾写道:“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战国时有个齐人叫黔娄。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赐粟三千钟,想聘他任宰相,他坚辞不受。齐王又派人送去黄金百斤,聘他为卿,他也不接受。死时衣不蔽体。其妻亦有贤德。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课堂讨论:通过学习《〈激流〉总序》,我们知道要去征服生活,在生活的“激流”中搏击、奋发,而孔子所崇尚的是“安贫乐道”的思想,两者是否有矛盾的地方,该怎么理解呢?请谈一下“安贫乐道”思想是否适应我们现今的社会。

  总结:前三则语录所谈的是怎样对待富贵和贫贱的问题。你们读过之后是怎么想的呢?

《论语》十则教案 5-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3、当堂背诵,积累成语警句

  过程和方法:朗读法、合作讨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今天,我们要携手一起去拜访一位大人物,这个人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在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吸取他的智慧。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你们了解他吗?

  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十则。

  二、读出气韵

  这是同学们进入初中以来第几次接触文言文?你们知道要如何才能学好文言文吗?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朗读中,我们可以读出气韵,读懂人物,读出智慧。下面就请同学们摇头晃脑地,不受约束地放声自由朗读课文。派一个代表吧。(指名朗读,正音)(要读出韵味,除了读准字音,还要咱们进一步了解课文蕴涵的深意。)

  全班齐读。

  三、读懂人物

  1.明确《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

  大家读后一定发现了,很多则都有一个“子曰”,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子曰”?十则都是孔子说的话吗?曾子和子贡是谁?由此可见,《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今天就让我们学习有关孔子的五则吧。2.自主学习,疏通五则①全班齐读五则②在《童趣》中,我们初步了解到,疏通文言文有几种常用方法,如查看法、加字法,换字法等。今天这堂课,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你们,好吗?请同学们接下来利用这些方法,自主学习,也可以和同伴讨论互助,来疏通这5则。在疏通的过程中要注意加点的关键词。3.指名翻译,其余同学我们应该干吗呢?(注意关键词:君子、师、知等字词的意思和深刻含义。)4.除此以外,还有什么不懂或疑难吗?5.师出示投影: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五句结尾反复出现了这几个语气词?它们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些语气词呢?我们知道孔子是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但是由于遥远的时空的阻隔,我们无从得知2500多年前的孔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他会用怎样的语气和情感说这几句话。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去走近孔子,走进孔子的精神世界。设想一下,假如你是孔子,你会用怎样的语气和情感说这几句?理由是什么?小组讨论,同伴互助,然后请用这样的句式回答:我觉得第则应该用的语气(或情感)读,因为

  小结;通过刚才的解读,我们不仅读懂了他老人家对待生活和学习的方法态度。我们的眼前也仿佛栩栩如生地站立一位慈眉善目的老者,他微笑着,睿智的眼中流露出的是对在座的赞叹与欣赏。

  四、读出智慧

  1.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几则,当堂背诵,看谁背得又快又多。2.指名背诵,追问:

  你为什么最喜欢这一则?精妙的语言,总能流传千古,这七则中哪些作为成语被保留了下来?

  (教师在此基础上,明确这七则分别是讲述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为人品行的)3.读着你喜欢的语句,你是否读出了一份智慧,读出了一种个性呢?请任选一个角度,谈谈自己的感受,说说你的启迪,也可以联想曾有的经历。

  五、总结

  今天在这堂课上,我们是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与2500多年前的孔子作了一番面对面的交流,真是不亦乐乎。这堂课要结束了,老师送给同学们三句话作为临别的礼物吧:“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六、作业:

  1、背诵五则

  2、课外了解孔子其人、其事、其思想。

《论语》十则教案 5- 篇3

  课 题: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教学目的:

  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和境界,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点:

  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 法:

  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课文

  在学习上要“温故而知新”,还要不满足,不厌烦,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下一节内容。

  2、板书课题:学问之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二、初读感知

  1、识记:默而识( )之 悱( ) 行( )彀( )

  2、初步感知: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识:音zhì,记住的意思。

  (2)诲:教诲。

  (3)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

  (4)束修:修,音xiū,干肉,又叫脯。束修就是十条干肉。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初次见面时要拿十余干肉作为学费。后来,就把学生送给老师的学费叫做“束修”。

  (5)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6)悱: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7)隅:角落。

  (8)文:文献、古籍等。

  (9)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10)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

  (11)信: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

  (12)喟:音kuì,叹息的样子。

  (13)弥:更加,越发。

  (14)钻:钻研。

  (15)瞻:音zhān,视、看。

  (16)循循然善诱人:循循然,有次序地。诱,劝导,引导。

  (17)卓尔:高大、超群的样子。

  (18)末由:末,无、没有。由,途径,路径。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19)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20)兼人:好勇过人。

  3、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24)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26)孔子所说的.这段话,表明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27)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29)本章主要讲孔子教学的内容。当然,这仅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内容。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所以,从《论语》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

  (30)颜渊在本章里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是高不可攀。此外,他还谈到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31)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33)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34)所谓‘学海无涯’!别人向自己讨教,不得已而回答是必要的。如果喜欢随意指点别人,就会自以为是,甚至产生自满而不再进去、追求。这是阻碍我们自身发展的一大忧患!现在很多人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对别人的举动、言论横加指责。其实,不知道别人他们的举动都是经过考虑的。这种立场上的区别由于出发点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行为是应该理解的。

  (35)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矩,教师不能教,学生无法学,小至手工技巧,大至治国安邦,凡事都有法可依,有规矩可循

  (36)不屑而教的奥妙在于,我之所以不屑于教诲他,是让他羞愧而奋发向上。因此,不屑于教诲只是不从正面讲道理而已,是从反面激发他的自尊心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2、翻译第30、31段文字

  3、整理特殊句式

  五、积累与应用

  1、名句诵读: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③、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④、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⑤、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六、教后感悟

《论语》十则教案 5- 篇4

  教学目标

  1.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把握选言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思考行孝与立德的相关问题,继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伪存真、重义轻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选言含义。

  教学难点

  既能整体感知又能细致思考言论中的思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年前,我们曾有幸结识孔子,体验了学而时习、学而思之的学习境界和谋事而忠、交友而信的人格品性。今天,我们将再次捧读《论语》,继续聆听圣贤的教诲。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教师有滋有味地朗读课文,以陶醉之情和虔敬之意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复读一句,强调字音,强调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放声读。教师要求学生争取做到旁若无人,放声读书,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一名男同学和一名女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学生个人展示锻炼,教师了解具体学情。

  5师生齐读。让教室传出抑扬顿挫的琅琅书声。

  三、默读初解。

  1.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默读课文前四则。要求学生绝对安静。

  2.提醒学生在笔记本上抄录最感兴趣的一则,记下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四、讲解交流。

  1.学生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则,并带领全体同学背诵这一则。

  2.学生提出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教师和其他同学解答。要求学生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清除词句理解障碍。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

  (1)前四则谈论了一个共同的话题,是孝道。同样问孝,孔子给孟武伯和子游的回答为何各有不同?

  孔子对弟子提问的回答都是有针对性的,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和状态给予不同的引导和教诲,正所谓因材施教。孟武伯是鲁国世家孟孙氏的子弟,其父孟懿子曾按照其祖父的临终嘱托向孔子学礼,但有始无终。所以其父孟懿子在向孔子问孝时,孔子回答的是“无违”,暗指他不应违背父亲的嘱托。孟武伯行事错乱,所以孔子教导他不要让父母因身体疾病之外的事情为他操心。子游为人公正方明,但有些不拘小节,所以孔子教导他要注意表达对父母的恭敬孝顺之心。

  (2)“父母在,不远游”,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如何行孝?这种观点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代社会应如何理解?

  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能够尽量膝下承欢、床前尽孝,把行孝落实在日常的听命侍奉上,关心父母的衣食冷暖,关注父母的健康状况,能及时行孝。

  这种观点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代社会依然可行。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使远游和迟归的必然联系淡化了,子女即使远游也可日行千里地返回,重要的是游子心中要装着对父母的牵挂和惦念,经常回家,并尽可能多陪伴父母。空巢老人的大量出现,正是因为太多的现代游子以“忙”为由,丢失了为人子女应有的孝心,使“意恐迟迟归”的双亲饱尝孤独寂寞。所以,穿行于现代时空中的男女,仍然应该把“父母在,不远游”记在心间。

  (3)守候的意义在于及时行孝,知年的意义则在于用心行孝。身为人子,会因何而喜?因何而惧?

  知道父母的年纪,寿高康宁,子女得以成欢膝下,是乃人生喜事,足以摆酒相贺,此为“喜”。但也要念及父母年纪增高,人生苦短,来日不多,时有不测之忧,因此而“惧”,所以身为人子更应珍惜光阴,尽心侍奉。

  (4)“百善孝为先”。《论语》中有很多谈及“孝”的篇章,你能再举几例吗?(借助幻灯,指导学生朗读、理解、背诵。)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五、背诵感悟。

  1.学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则。

  2.全体同学随发言同学齐诵这一则。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按照课上摸索的解读方式在课后独立完成对后五则的解读,选择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书笔记,题目自拟。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行孝——唯疾之忧

  ——敬而养之

  ——游必有方

  ——知年喜惧

  第二课时

  不动笔墨不读书。相信同学们都已经在读书笔记中写下了你的读书思考,请你选择自己读书笔记中自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朗读,可侧重于词句理解方面的收获,也可侧重于思想感悟方面的收获。倾听同学发言时,大家要注意随时吸纳,及时补充自己的不足。

  学生展示。

  1.学生分小组展示。

  2.教师及时点评,鼓励学生形成个性理解,并提醒其他学生整理补充。

  教师补充。

  1.视学生展示情况而定。

  2.教师参照《教师教学用书》作如下准备:

  (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仁,是爱人。弟子问仁,孔子的回答各异。克己复礼为仁,仁者乐山,仁者不忧,仁者必有勇……都是针对弟子的不同个性和状态加以引导和教诲,使之接近真君子的品性。对仁的解说可以各异,但有一点被孔子反复强调,那就是“巧言令色”之下很难有仁的存在。只敢顺情说好话,不敢说逆耳之言;只敢显和颜悦色,不敢显真实怒容。花言巧语、面貌伪善,这是生命的病态和假象,严重影响人与人之间的相知相爱。首先看到仁的反面,坚决地与之划清界限,才能顺畅地走向仁的中心。

  (2)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做伙伴。”

  在追求仁德的道路上会很多困难,包括他人的误解和自己的孤独。当你远离巧言令色的人时,容易产生“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无奈,此时要坚定地自我激励:志同道合者并不

  遥远。有德者立于世,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自然会有朋自远方来;更何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不论能否欢聚畅谈,有德者都不愁没有精神知己相伴。

  (3)孔子所说的“义”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有何异同?

  孔子所说的“义”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义”都是指公正合宜的道理和举动,“见义勇为”“义不容辞”“义务劳动”中的“义”都是这个含义。但是,因为“舍生取义”“大义凛然”“大义灭亲”“共产主义”等价值观的渗透和影响,人们心中的“义”有约定俗成地缩小为“大义”的倾向,即重要的原则,如“民族大义”等。

  (4)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恕”的深刻含义?

  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见在孔子的思想中,恕很重要。什么是恕?孔子的定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讲,我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别人也不要把他的想法强加给我。恕很不容易做到。子贡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孔子说,“赐也,非尔所及也”。恕是将心比心,古人拆字为解,“如心为恕”。我们要注意的是,孔子所谓恕,与现在的宽恕不同。今语宽恕,强调的是宽,从宽引申为原谅。孔子谈的恕,含有对等原则。

  (5)君子原指有官位者或权贵子弟。《论语》中提到的君子是儒家的人格典型,指有理想、有原则、不断进德修业、

  追求至圣境界的人。如果立志做一位21世纪的君子,应继承什么?还应有哪些发展?

  如果立志做一位21世纪的君子,应继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伪存真、重义轻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为人。除此而外,还应赋予君子以时代的新内涵,如应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积极面对人生的磨难和挑战,善于接纳新鲜事物和理念,在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把握机会、显现才能,但也要懂得纳悦自己。

  (6)《论语》中还有哪些关于“君子”的论述?(借助幻灯,指导学生朗读、理解、背诵。)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君子不器。(《为政》)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八佾》)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宪问》)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卫灵公》)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

  知也。”(《卫灵公》)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阳货》)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阳货》)

  诵读感悟。

  1.学生放声朗读后五则。

  2.学生分别背诵后五则。

  3.全体背诵后五则。

  课后作业。

  1.默写课文后五则。

  2.以小组为单位,坚持研读《论语》,并搜集最新的有关《论语》的热评。读书课上交流。

《论语》十则教案 5- 篇5

  一、活动目的

  以《论语》为代表的国学文化博大精深,学习贵在持之以恒,需要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领全体师生去诵读、去欣赏、去感悟,积极主动地从中吸取丰富的养料,提高我们的学识修养,改进我们的思想道德,为继承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三育并举,全面育人”办学思想,结合学校“诵经典”系列读活动,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活动,增强青少年一代的民族认同感,树立民族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三、活动目标

  1、总目标:“与圣贤为友,砥砺品学;与经典同行,奠基人生”。

  通过诵读《论语》等国学经典内容和赏析活动,对学生进行文学、思想的积累和熏陶。所谓积累,即积累丰厚文化底蕴,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所谓熏陶,即陶冶思想情操,形成健全人格,学会做人,为终身发展奠基。

  2、阶段目标:

  在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开展与生活实际联系和理解,进行感悟、辩论。

  具体目标:

  小学低段:识论语,明礼仪。

  小学中段:读论语,长智慧。

  小学高段:品论语,学做人。

  四、活动要求

  1、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加强《论语》教学的针对性和规范性,把传统文化价值观和学生的精神、人生发展需求结合起来,编写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真正使国学的精髓融入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使学生既吸纳鲜活的时代精神,又传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2、采用指导阅读,听读、跟读、共读、背诵、表演、比赛等多种形式,以生活化、活动化、故事化、体验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使《论语》诵读逐步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3、扎实开展《论语》经典诵读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汲取精神营养,既学文化,又学做人,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4、整合学科教学活动,进行“国学经典”学科渗透;挖掘生活中的《论语》教育因素,与实践活动、传统节日、班团队活动结合;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和资源,使课堂教学和课外诵读相结合,从而切实有效提高《论语》教与学的质量。

  五、组织领导

  成立国学经典(《论语》)诵读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安排、组织与指导。

  组 长:韩

  副组长:刘 x

  成 员:高x 周

  六、活动安排

  (一)课时设置及师资配备

  1、将一节地方课设置成论语教学课,每周1课时。

  2、利用午自习的时间,由教师指导学生练习硬笔书法,书写《论语内容内容。每周书写两次,每次不少于10分钟。

  3、每周一、三、五的早读进行10分钟的论语诵读。

  4、语文教师为《论语》课教师.

  (二)教学内容;

  一至三年级学习校本课程《走进论语》

  四至六年级学习校本课程《感悟论语》

  (三)学习方式:

  1、集中诵读 :分全文诵读、选读、精读(讲读)和背诵。

  2、课堂讲解与诵读指导。

  3、学生自学

  (1)、鼓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加强经典的朗读和背诵。

  (2)、鼓励学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游览三孔等的名胜古迹,增广见闻,陶冶情操。

  (3)、指导学生利用网络阅读传统文化相关资料,了解孔子及《论语》。

  (4)、鼓励学生选学自己感兴趣的琴棋书画等文化载体和艺术技能,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四)比赛展评

  1、举办全校性的国学经典(《论语》)诵读比赛。

  时间:每学期一次。

  形式:诵读比赛、情境剧表演、诗歌吟唱、讲文化名人故事、国学知识竞答等。

  2、每学年举行一次全校性的国学经典(《论语》)学习成果展评。

  展评形式包括书法比赛(含硬笔和毛笔)、读后感、手抄报、专题板报等。

  3、每学年举办一次“《论语》进课堂教学听评课”。

  (五)检测评价

  教务处对论语内容的背诵默写进行定期的检查评分。

  (六)编研校本教材

  组织全体语文教师,编写经典诵读校本课程《走进论语》和《感悟论语》。

  xx年12月

《论语》十则教案 5- 篇6

  教材分析: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选文中的十则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读字词、积累文言词汇。

  2、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整理、积累成语、短语等语言材料。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2、合作探讨3、培养勤学好问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态度人生修养

  教学重、难点:

  揣摩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浅谈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学情分析: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因学生出次接触文言文所以授课过程中老师要精讲,学生要熟记深思牢记。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孔子的有关资料。

  教具准备:朗读磁带、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关于孔子和《论语》(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预习: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教师明确有关资料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

  2.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课文。

  2、结合课下注释,串译课文。

  3、了解各章大意。

  A、“见贤思齐”章:见贤思齐、勇于自省。

  B、“三人行”章:择善者而师之。

  C、“士不可以不弘毅”章:人必须坚强并且有仁爱之心,并能坚持到底。

  D、“岁寒”章:学会在逆境中求生存,不畏艰难。

  E、“子贡问”章:自己做不到的,不要强加于别人。

  4、小组内交流每则文意,领会蕴含。

  5、教师抽查学生翻译难句

  6、学生集体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7、学生跟着录音轻读,尝试背诵。

  四、课堂总结:学生小结本节内容

  五、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注音、释义:

  说信愠三省

  2、翻译句子: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类每则内容大意。

  2.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

  指导学生运用“__________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有关”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习惯有关,“人不知而不愠”与个人修养有关。

  教师点拨,帮助学生完成分类式学习笔记如下:

  (1)成语类

  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类

  ①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②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谈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学而”章

  此章为儒家压卷经典《论语》开宗明义第一段。三个“不亦……乎”的反问复迭,尽得一唱三叹之妙。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一个人在别人不了解他的情况下总是怨天尤人,这样的人配称为君子吗?联系孔子经历,从中感受到孔子怎样的人格呢?

  明确:“君子”,在《论语》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句中取前义。

  孔子一生际遇坎坷,但这位大智者能从理智上保持一种心理平衡,表达出一种坦荡旷达的气度,自谓之“不愠”,这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精神足可为百世之师。

  (2)“温故”章

  有些老师知道世上许多事情,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能说是好老师吗?结合孔子的思想谈谈。

  明确:《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了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3)“诲女”章

  《论语》中这段话非常简练,也没有交代说话的背景,而《荀子》书里记子路盛服见孔子的谈话背景,就详细得多,书中说子路穿戴得整整齐齐去见孔子。脸上还露出得意洋洋的神情,经孔子批评后,他挽上了便服,但神情依旧。从这个背景看,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该怎样看待。

  明确:曾子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孔子用这句话给“恕”下定义,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对这一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有可取则予肯定,说错了的(有可能误解句意)要纠正。

  (5)“岁寒”章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

  明确:何晏集解:“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这是借松柏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四、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1.“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看法,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怎样看待“所不欲,勿施于人”?

  2.从“我的学习方法”或“我从《论语》学到很多”两个题目中任选取一个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能引用论语或格言中关于学习方法的句子,字数500字左右。

  五、布置作业:

  完成写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

  《论语》十则

  学习方法:1、3、4、

  学习态度:5、6、7、

  修身做人:2、8、9、10、

  课后反思:

《论语》十则教案 5- 篇7

  重点与难点:

  重点:1.认读字词;2.理解各则语录;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难点:分类式学习笔记活动的实施

  教学过程

  第一个教学板块: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第二个教学板块: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 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三个教学板块: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着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①用于学习态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教案点评:

  板块式教学思路,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教案示例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愠     罔   殆    谓      哉     焉      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1.三分钟演讲。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3.文言文入门(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4.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5.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6.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7.指导背诵。

  8.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9.布置作业。

  ( l)课后练习一、二题。

  (2)背诵全文。 

  ( 3)默写全文。

  第二课时

  &nb

  [1] [2] 下一页

  《论语》十则教案sp;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3.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

  2.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3.翻译课文6-10则

  (l)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4.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

  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6.小结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7.背诵指导: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8.作业

  (1)课后练习三、四题。

  (2)默写课文

  探究活动

  ——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具体做法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分为作家作品、成语、名言警句难句翻译等)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上一页  [1] [2] 

《论语》十则教案 5-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能力目标:

  能够比较通顺流畅的翻译古文句子。

  情感目标:

  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教学重点、难点:

  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落实句子翻译。

  教法学法:

  讲读法、朗诵法、提问法。

  课时安排:

  1~2课时

  课前准备:

  1、熟读背诵课文

  2、落实课前基础字词。

  教学设计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注意重点词语:

  (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3)人不知而不愠(4)不亦君子乎(5)吾日三省吾身(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7)传不习乎(8)温故而知新(9)学而不思则罔(10)思而不学则殆(11)是知也(12)见贤思齐(13)弘毅(14)后凋(15)其恕乎(16)诲女知之乎(17)是知也(18)学而时习之(19)温故知新(20)任重道远(21)死而后已(22)见贤思齐(2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重点句:

  各句均要掌握。

  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1、2、3、4、5章

  关于思想品德修养:1、4、5、6、7、8、9、10章

  关于孔子思想体系核心:“仁”的概念:8、10章

  前九章的形式都可以说是格言的体系,而第10章的形式为对话,其核心在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可以用来作为格言。

  (一)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默写全文。

  2、指导学生领会文章中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几则名言。领会关于人生的几则名句。

  3、指导学生领会关于语段中的文言虚词。

  (二)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能够背诵、翻译、默写全文。

  (2)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

  (3)掌握语段再出现的一些参与的古今含义。

  (三)教学难点:

  (1)掌握“而”“之”两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2)领略每一则话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课时:二课时

  (五)预习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本周练习中的相关基础练习。

  课时一

  (本课时重点:指导学生领会前五则)

  导入:(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介绍孔子的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

  其父叔梁纥,其母颜征在是叔梁纥的第三个夫人。孔子幼年丧父,其母被迫离家。少年孔子是在贫困的家境中度过的。但由于他的勤奋好学,虚心求教,终于成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编订整理了我国古代第一部的诗歌总集《诗经》,重要的文献《尚书》,并把鲁国史官记录的《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论语》则是记录他与及再传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其中有许多的话今天仍然有广泛的影响。所以宋代的赵普曾经说过半部《论语》得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到了汉代,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做为中国思想的正统,从此,儒家思想整整影响中国两千多年,成为我们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山东的曲阜的孔府是我过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宫殿建筑。也是著名的旅游名胜。

  (二)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情况:

  2、请学生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三)分析课文:(串讲时加点词语尤其要作为重点。)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译文: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也有讲个人修养问题。

  (点评:本则论语第一句讲述了学习的方法,也讲述了学习的态度。第二句则讲述了学须有友,朋友间虚心互相学习的态度。第三句重点阐明了做人的修养。)

  第二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有竭尽全力吗?和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表现吗?老师较我的东西没有去复习吗?”

  (点评:本则论语主要讲的是个人修养的问题)

  第三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3、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点评:本则论语讲的是一种学习的方法:知新应该指的是新的体会,也就是加深了认识,另外也指领悟到新的内容。)

  第四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4、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点评: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第五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5、译文:孔子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孔子说:“看见贤人便想要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要检查自己。

  (点评:本则论语主要是讲述一种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第六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6、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点评:这则论语主要讲述的学习上要有虚心好学的态度。就内容上与第五则相似,学习别人的优点,以别人的缺点作为请教。)这里可以穿插孔子虚心好学的几个小故事。(向师襄子学习弹琴。《文王操》,向郯子、老聃礼与文化知识。)

  第七则: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7、曾子说:“读书的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大度,意志刚强坚韧,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途遥远。把实现仁当作自己的责任,负担不也是很沉重的吗?死了以后才停止,路程不也是遥远的吗?”

  (点评:曾子名参,字子舆,孔子的弟子,孔子曾经专门向他传授孝道,他据此整理了《孝经》,成为儒家“七经”之一。后世尊其为宗圣,本段主要是讲述读书人的责任的问题)

  第八则: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8、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天气,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落的。

  (点评:本段中岁寒的松柏比喻在逆境中能够保持节操的人。)

  第九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9、子贡问孔子说:“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呢。?”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点评:本段主要是讲述做人的道理)

  (三)全班齐读课文,当场背诵。

  (四)讲评配套练习及配套古文语段。

《论语》十则教案 5- 篇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亦、殆、诲、厌、斋、辅”等6个字。

  (2)了解“说”“识”等字的特定读音。

  (3)了解孔丘和《论语》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熟读、背诵课文,初步学会对照注释学文言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古人论学的道理,并借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

  二、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文意。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介绍作者及作品: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论语》的体裁:语录体

  二、朗读课文

  三、分析课文内容: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论语》中是指孔子。曰:动词,说。

  时:副词,时常,常常。

  习:动词,温习,复习。

  说:通“悦”,形容词,愉快,高兴。

  乎:相当于“吗”。

  朋:文章中指同一师门的师兄弟。

  愠:怨恨,心里不满。

  君子:文章中指道德修养高的人。

  翻译:

  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好好学习,享受学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友互相激励,探讨。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君子的风度。

  第二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动词,温习。

  故:旧,指学过的知识。

  知:这里有理解、领会的意思。

  为:动词,做。

  矣:相当于“了”。

  翻译: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第三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通“惘”,迷惑不解。

  殆:危险。

  翻译: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第四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动词,喜爱。

  乐:愉快,快乐。这里的意思是“以??为乐”。意动用法。

  翻译: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第五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

  其:代词,他的,他们的。

  从:采纳,听从。

  翻译: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第六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立:成就,意即有所成就。

  惑:疑惑。

  耳:听觉。

  逾矩:超越法度。逾,超越,超过。矩,本指木工用的曲尺,引申为法度。

  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论语》十则教案 5- 篇10

  一、导言

  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到底应该如何教?是不是都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来做,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就行了?我个人认为,这得依据所选文言文文本的特点来定,标准里的要求是总体要求,是基本要求,是最低要求,这不应成为语文教师从事单篇文言文文本教学的桎梏。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借助语言文字进行“聚会”的活动,这思考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教学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文言文教学如何让学生进行大量实践呢?最为有效的一条就是把教学的触角伸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去,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交际场中,进行场复原。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是一致的。只不过,这种联系,是一种特殊的方式,我把它称之为场复原(回到原始状态)。

  场复原,说简单一些,就是把教师与学生的“思考”通过时光隧道送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让这种“思考”接近更为原始的状态,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完全融合,进而让教师、学生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交际,实施教学行为,实现教学目标。对《<论语>十则》的教学,若能采用这种方式,其教学必将产生特效。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所记多口语,文辞简古。其篇章虽有记事,但却简略;记言虽多,但却只是片言只语,且多为自言自语,有问语又有答语的少之又少。是不是孔门弟子的疏忽呢?在《论语》中将一句话的来龙去脉都记录下来的也有。这说明,他们是有意给后人留下空缺的。这个空缺,就是后人理解《论语》要旨的所在,也是后人思考的所在!我们知道:一个词语,如果离开了句子,就很难确定它的意义;一个句子,倘若离开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弄清其写作背景等特定的环境,便谈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义。一句话,如果仅知道其字面意思,不弄清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那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仅仅是走马观花。在对《<论语>十则》的教学中,我们如果能用“场复原”的方法,把教师、学生置身于这句话产生的原生态中,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呢?

  二、设计思路

  文本教学的基本策略是“个性解读,对话生成”。文言文教学要把握好“度”:太浅,学生学得皮毛;太深,学生无法理解。对《<论语>十则》的教学,这个“度”以场复原为标。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穿越时光隧道,完成对原文本的修改或再创造;学生、教师这个复原的“场”中,对言语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实现平等对话。

  三、精彩教学片段实录

  师:《论语》写作体例为语录体,语录体一般由问语和答语两部分组成。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你能找出既有问语又有答语的一则吗?

  生:第十则。

  师:是谁问谁答?

  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答。

  师:请问,子贡问了一个什么方面的问题?他怎么问,孔子如何答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儿,有学生站了起来。)

  生:我认为子贡问的这个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他这样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你能结合问语和答语的意思给大家以解释吗?

  生:可以。用现代文翻译这一问一答,子贡问的就是“有一词可以用来一生践行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宽恕”之心。所以,子贡的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

  师:是呀!你的思考严密,也很正确。谢谢!请坐!

  师:同学们,孔子对弟子的教育正是通过他与弟子的问答式对话进行的,《论语》记录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语。课文《<论语>十则》中的其余九则仅有答语,没有问语。假若你是孔子,你能回想起当时你给学生提的问题吗?假若你是孔子的学生,你能回想出你当时向老师提的问题吗?

  (教师依据全班同学自然分组情况,由第一大组完成第一、三则,由第二大组完成第二、八则,由第三大组完成第四、五、六则,第四大组完成第七、九则的问语设计。先独立思考,再前后四个同学一组讨论修正,形成统一意见。由中心发言人汇总讨论结果,准备发言。)

  师:下面,我们来听听大家学习的成果。(第三大组多人举手,我点了一人发言。)

  生:第四则,仅有孔子的答语,我们经过讨论认为,答语回答的是学习方法中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这一问题。所以,问语应这样设计,“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师:那你能如同第十则那样,把你加入到问语之前吗?

  (生有点不理解。师提示:第十则中是谁提问的?学生答,子贡。师提示,这时是你提问,你应将自己的名字加到问语之前。是不是?生笑了。)

  生:问曰:“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齐):同意!

  师:下面,请让我们回到春秋时期,我当孔子,你做学生,全班同学担任旁白,我们来进行问答对话。

  (学生旁白:问曰。)

  生: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学生旁白:子曰。)

  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师生逐一完成其余八则的问语添加,学生、师生之间采用古人问答时的语气语调进行问答训练。在对话过程中,师生对第一则,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即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是学习方法中温习的快乐,“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的是会学友,后一句则讲人的修养问题。三句话三层意思,层层递进。)

  四、教学反思

  笔者曾多次执教《<论语>十则》,先前由于思想未认识到这个层面上来,也就是采用“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思路,把这节课“忽游”过去了。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之后,我对我以前的做法进行了反思,认为联系生活不够。如何联系生活呢?笔者结合自己提出的“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进行了再思考。我发现,我过去在处理文本的时候犯了两个错误。一是对《论语》中话语产生的背景缺少关注。二是联系生活的方式不对。如果运用语文交际场的观点,我就应该让学生、教师穿越时光隧道,置身于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在这个特定的场中进行语用交际!如何做呢?选文的第十则刚好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于是,我大胆地实施了我的设想。没想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种教学,将传统的逐句析文义、师生的机械分析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对文本之象的个性解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对《<论语>十则》中每则的个性化修改和创造,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达到了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这种设计是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从实施的过程来看,教学策略也是完全正确的。这节课结束后,我无比兴奋。一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角色的置换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行为的高度自主性,让我体会到了新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所产生的魅力。二是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富有创意的修改和再创造,这使得学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三是教师与学生组成了“学习共同体”,教师教的成份明显比传统式少多了,教师也轻松了许多。

  当然,这种策略并不是适用于对每篇文言文的教学,这又反映出“场复原”式联系生活法的局限性。可针对《<论语>十则》而言,这种方法又是最恰当不过的。但这种教学是不是又超出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了呢?没有超过吧,我想。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中心发言人发言时,常出现“我认为”而不是“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要知道,小组讨论的成果应是小组所有成员一起探究的结晶,怎么能让中心发言人一个人独享呢!但对于这一点,只要我们做教师的,在课堂上多多提醒就行了。

  教学目标:1,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文章大意

  3,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解法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

  1,正音、字、义

  罔 愠 殆

  谓 哉 焉

  诲 论语

  2,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3,熟读成诵

  二,导入

  1,作者作品介绍

  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小官。后罢官,周游列国,晚年致力于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72人。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删修《春秋》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贵族统治,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很大。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的书。《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必读书。《论语》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文字简短,精练质朴,含义很深,不少句子被人们当作格言而奉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导语:

  本课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语言简练,含义深刻。学习时要熟读、深思、牢记。

  三、正课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全班齐读课文,教师纠正

  4,请学生翻译课文

  ⑴,翻译方法指导:要弄懂每个字的含义;把古代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双音节词;弄清虚词的用法;补充适当词语;调整句子的语序;揣摩句子的语气。

  ⑵,指名翻译课文,教师纠正。

  四,探究质疑:本文所选十则有的谈到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有的谈到思想品德的修养,请具体分析。

  明确:1,谈学习方法、态度和为人态度,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2,古代治学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谈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4,谈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

  5,谈学习态度,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与7则,谈学习态度,要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

  8,谈思想品德修养,鼓励门人为实现“仁“而奋斗。

  9,谈思想品德修养,面对利害关系,遇到事变关头,方能见君子的操守。

  10,谈思想品德修养,为人处世之道。

  五,联系自己生活体验谈谈你是如何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六,小结课文

  七,作业布置:1,背诵并翻译课文。

  2,选做“导学“部分练习。

  八,板书: 10,《论语》十则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思想品德修养

  教学目的 

  一、教育学生懂得温故知新、学而不厌等道理。 

  二、初步学习“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顺接和转接。 

  三、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一、本文的教学特点和重点是:理解每一则的大体意思和内中蕴涵的道理;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意思;弄清课文中哪些是讲学习态度的,哪些是讲学习方法的。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是掌握“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顺接和转接。 

  三、当堂完成课文背诵。 

  四、学生初读文言文,注意避免在虚词上纠缠,以免枯燥乏味,丧失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五、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引人: 

  同学们已经懂得了不少有关学习的道理。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也有不少言论是谈学习的。今天,我们读了《论语》十则,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板书课题)《论语》,读作l*n y(,“十则”,十条。 

  二、布置自读课文。 

  要求: 

  1.查字典,弄清下列各字的正确读音:愠、罔、殆、谓、哉、焉。 

  2.思考:《论语》是怎样的一部书?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3.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加粗词语的含义。 

  温故而知新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择其善者而从之 

  三、学生自读课文,回答上述问题。 

  明确: 

  1.愠y)n 罔w3ng 殆d4i 谓w8i 哉z1i 焉y1n 

  2.据“阅读提示”和课文注释回答。(略) 

  3.“故”,旧知识。“愠”,怨恨。“厌”,满足。“倦”,疲倦。“善”,优点,好的方面。 

  四、讨论重点内容。 

  1.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 

  明确:谈学习态度的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谈学习方法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等。 

  2.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指礼、乐、射、御四门课;习,指实习。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实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惫。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3.“而”字是个连词,它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课文中哪些是表顺接的,哪些是表转接的? 

  提示:表顺接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转接的有: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思而不学、学而不厌。 

  五、学生先背诵课文,然后完成课堂练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不亦乐乎 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默而识之 思而不学则殆 

  2.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敏而好学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3.根据“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归类。 

  (1)敏而好学 

  (2)择其善者而从之 

  (3)人不知而不愠 

  (4)温故而知新 

  (5)学而不思则罔 

  表顺接的有: 

  表转接的有: 

  4.用现代汉语准确的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 

  (1)不耻下问 (2)默而识之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何有于我哉 

  5.简答题 

  在从师这个问题上,孔子的意见怎样? 

  参考答案 

  1.y@ yu8 y)n w3ng zh@ d4i 

  2.敏(资质),聪慧灵敏;厌,满足;诲,教诲,教导;习,实习;愠,怨恨,恼恨。 

  3.表顺接(1)(2)(4)表转接(3)(5) 

  4.(1)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2)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3)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4)哪一样我能有呢! 

  5.孔子认为,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自己老师的人。这样的人却不必是十全十美的人。他的优点,吸取过来;他的缺点,如果自己身上有,就加以克服。实际上,在孔子看来,任何有可取之处的人都是自己的老师,自己都应当向他们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背诵前六则或前四则,讲大意,说体会。 

  二、研习新课 

  1.学生自习后四则。 

  2.查字典、词典,弄清下列词儿的读音:诲、逝、好、夫。 

  联系上下文,理解以上四个词儿的读音和意义。 

  诲hu@ 教导 教诲 

  逝sh@ 流过 过去 

  好h4o 爱好 

  夫f& 吧,语气助词。 

  三、自读,翻译 

  孔子说:“仲由,教诲你知道它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啊。” 

  孔子说:“知道这个的不及爱好这个的,爱好这个的不及以这个为快乐的。” 

  孔子在河流上说:“流过去的东西也许像这个水吧,日夜不停止。” 

  孔子说:“我曾经一天到晚不吃饭,通宵不睡觉,因为在思考。但没有效果,不如学习呀。” 

  四、讨论重点内容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什么是真知? 

  明确:强不知以为知,不是严肃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是讳疾忌医,也是自我欺骗,很多人因此造成损失,乃至形成恶果。我们一定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这是为什么?你有这种体会么? 

  明确:这是学习心理的三个阶段:“知之”只是一般的“知”,并未养成强烈的欲望,未必能坚持学习,取得效果;“好之”便大有主动性,便有了感情和兴趣,便不以为苦;“乐之”则以此为乐,刻意追求,亦即由爱好成为志趣,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达到最终目的不可,这才是学习生活上非智力因素的最高境界。 

  (同学们可以谈谈自己在学习上处于哪种境界,如何努力;也可以谈谈别人。厌学是学习的大敌。) 

  3.看到流水就发出感叹,为什么? 

  明确:一方面,宇宙万物是时时刻刻毫无休止地运动发展,在催人奋发;另一方面,流水一去不复返犹如人的年岁,应当及时努力,创造业绩。(这种警句格言应当念念不忘。) 

  4.为什么“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明确:实践才能出真知。书本知识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需要我们去学习,去研究。但是,单单学习书本知识还远远不够。这里说的学习,既指社会实践,也指书本知识,当然,对待书本知识也要具体分析,不能照单全收。 

  五、练习 

  1.学生背诵课文并抄写。 

  2.积累以下词语: 

  诲 逝 昼 寝 是 为 夫 尝 

  3.就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写一篇短文(200字)。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  

  2、掌握重点词句,理解十则语录的意思并诵。  

  〖教学设想〗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文言文,兴趣非常重要,要让学生对文言文不产生畏惧感,这一节课很关键,所以,这节课尽量不在具体的字词上纠缠,只让学生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背诵则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孔子、《论语》及语录体  

  二、朗读  

  三、理解文意  

  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即每一则语录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然后理解大致意思,朗读背诵。然后进行集中的字词训练和朗读背诵。  

  1、 “时”“说”“乐”“愠”“君子”   

  2、 “温故而知新”的含义。  

  3、 “罔”“殆”的意义;   

  4、 “诲”“女”“知”的意思  

  5、“谓”“耻”“是以”  

  6、“识”“厌”  

  7、“三”“从”“善者”  

  8、“好”“乐”  

  9、“川”“斯”  

  10、“尝”“以”  

  三、课堂练习  

  要求学生关上课本,进行练习。  

  1、见课后练习一、三,使用课件。  

  2、补充:写一段话,用上下面给出的短语中的三个以上  

  a、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c、温故而知新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f、敏而好学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修订本)教学设计  

  g、不耻下问  

  h、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i、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j、默而识之  

  k、学而不厌  

  l、诲人不倦  

  m、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n、逝者如斯夫。  

  四、背诵  

  五、板书设计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一、要有好的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好学  

  不耻下问——肯问,善问  

  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谦虚诚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  

  二、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三、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 

《论语》十则教案 5- 篇11

  学习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交流探究: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个人修养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三个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8、10两则主要阐述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合作探究:

  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éi)不知是知(zhì)也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根据对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①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从字面和深层含义两个层面探究本句的含义。

  班内学生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今天初步了解到关于《论语》的思想内涵,但这种学习是不够的,一方面,我们要将它作为指导自己实际行动的一种航标,另一方面,我们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掌握一些文言文知识,来更好的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拓展延伸: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背诵课文

  巩固练习: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课后记:学习本文必须要求严格,须能通背全书,原因有二:一是古代典籍里常引用这本书里的话;二是: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论语》十则教案 5- 篇12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而在国外,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全美第7所孔子学院、新英格兰地区第一所孔子学院,已在美国麻州大学正式揭牌成立。

  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孔子及《论语》的 影 响 展示课件:

  1、中国古代:宋代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天不生仲尼,万古长于夜”

  2、国外:“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西方推选的“一百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中,孔子排名为第五位;美国人则尊奉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日本:长崎市的孔子庙的西廊大理石上所刻全部《论语》,现在还保存完整,供人观赏。

  新加坡:政府按照孔子的伦理思想,制定并实施了伦理教育计划,规定以《论语》作为中小学伦理教育的教材;新加坡还经常举办文明礼貌活动,《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为这项活动的指导思想。

  德国:把孔子和康德共同尊为教育学的奠基人,柏林得月园的入口处,更是矗立着两米多高的大理石孔子塑像,塑像花岗石基座上刻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展示课题:   魅力《论语》

  ——名著《论语》导读                                                       阅读课件内容,感受《论语》无论是在中国古代还是在国外都备受推崇,必有其神秘魅力存在。 1.了解《论语》的影响。

  2. 引发学生探究《论语》魅力的兴趣。

  二、温故知新:

  回顾初中课本中课文《论语十则》 教师引导回顾:

  1、试着背诵《论语十则》

  2、《论语十则》中哪句话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3、请说说说说你所了解到的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教师明确新知识:

  1、了解孔子的生平:好学不倦,知识渊博——游说列国、百无一售——整理古籍、致力教育。孔子早年生活贫苦,处于生活的最底层,但他好学不倦,努力完善自己,百折不挠、坚持追求理想人生,终究千古留芳。孔子的人生经历能带给我们启发,孔子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明确《论语》的结构:《论语》全书共分20篇,篇名为后人所起,多用每篇首句中的两个字做篇名,每一篇又分为若干章,每章长短不一。短的只有一句话,长的也不过数百字。前后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联系,有些章还有重出现象,可见它是一个片段的集合体,并非出自一人之手。

  《论语》的形式:格言体、答问体、对话体、议事体。 1、学生背诵回顾所学《论语十则》及由此了解到的孔子。

  2、 了解孔子的人生经历,感受孔子的精神。

  3、 了解《论语》的结构和形式。 切入对《论语》魅力的体会,消除学生对这本经典文化名著的陌生感;

  补充引入新知识,使学生进一步地了解《论语》,为以后的阅读打下基础。

  三、感受领悟(一)

  教师出示课件:出自《论语》的格言警句

  1、克己复礼为仁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众星共之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6、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季氏》

  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

  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1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教师明确:1-3表达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论语》中的阐述的“仁”是全方位的,既直指个人修养,又关注人与人的相处之道,更体现了治国之道。

  4指为政者首先必须端正自己,做好臣民的表率。

  5强调要进行启发式教育。6-10均谈及为人处世。 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格言警句,并谈谈其中哪一句对自己启发最大。

  引导学生体会《论语》的理趣,感受思想与内涵带来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论语》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