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有关资料:关于孔子、子贡

2023-08-19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关于孔子、子贡 篇1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但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子贡(前520—?),姓端木,名赐。春秋末期卫国人。孔子学生。善于辞令。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关于孔子、子贡 篇2

  ○教学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板书课题。

  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作业 

  ① 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 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关于孔子、子贡 篇3

  第21课《论语》六则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六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2、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重点、难点:

  1、诵读时读准字音,正确停顿;

  2、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

  3、理解语录的含义,受到启发。

  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多媒体

  第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作业:

  1、说  yuè  愠  yùn  罔wǎng  殆dài  识zhì   诲huì  哉zāi  焉yān

  (一)、导入: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9篇,内容有孔子谈话,弟子问及弟子间的互相讨论,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它是儒家精典著作之一。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二)、自学提示:

  1、解释词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而:并且;时:时常;说:同'悦,愉快。)

  (2)、人不知而不愠(而:转折;恼恨,)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不解;殆,这里是'学业陷入困境的意思。)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认为可耻)

  (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厌,满足;诲,教导)

  (6)、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

  2、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了旧知识,获得了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三)、诵读全文,自由背诵。看谁背得越多越快。

  (四)、作业:(课后练习三)

  (五)、布置下节课的预习问题:

  从文中找出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六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2、理解语录的含义,受到启发,联系自身实际,学以致用。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书导入。

  (二)、自由诵读,理解各则语句的含义。

  (三)、自学指导:

  1、《论语》六则中,是从哪些方面来谈论学习的?

  2、阅读课文,找出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句子。

  3、课文在学习方法方面强调什么?在学习态度方面又强调什么?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学习要经常温习)

  温故而知新'(在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要结合,要辩证地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

  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要谦虚好学)

  '学而不厌(学习要不满足不断进取)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要随时随地向人学习,择善而从)

  归纳: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在学生阐述这些内容的过程中,要求能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来说,只要说得合理,老师就应给予肯定) 、

  (三)、齐读课文

  (四)、讨论交流:

  (1)、课文中有些话己凝固为成语,试着把它找出来。

  (2)、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结合课文说说,并阐明今后的打算。  (五)、小结: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让我们'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从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为我们的成长,为建设祖国服务。

  (五)、作业 :

  1、默写全文

  2、摘抄有关于学习的中外格言警句,在班上交流。

  例子:

  知识就是力量

  ——培 根

  智慧是经验之母

  ——达•芬奇

  无知识的热心,犹如在黑暗中远征。

  ——牛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 飞

  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关于孔子、子贡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读准字音,明确字义:愠、罔、殆、谓、哉、焉等。

  能力目标:准确诵读课文,并在理解每一则语录的基础上背诵及默写课文。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体会十则语录的深刻内涵,带领他们学习古人高尚的品格。

  【教学重点】

  1、字词。鼓励学生课前预习,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等自行理解、记忆。

  2、语句。引导学生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翻译并准确表达每则语录,学习古人可贵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或为人处事等。

  【教学难点】

  在理解字词,懂得翻译的基础上,能像古人做的一样。

  【教学课时】两个课时

  【教学方式】黑板教学

  【课文脉络】①-③-④-⑤-⑦-⑨-⑩-②-⑥-⑧

  【整体板书】

  学习方法:①②③⑥⑦

  学习态度:④⑤⑥

  个人修养:①⑧⑨⑩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语文第二单元的学习已经接近尾声了。

  问1:还差哪一篇课文没有讲呢?(让同学生回答《论语》)

  问2:没错。那大家看一下课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与我们一二单元学过的课文中,形式是不是很不一样?(让学生回答形式是文言文)

  问3:对,就是文言文。很多同学很怕文言文啊,觉得根本看不懂它在讲什么,但是,要知道,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可不是白白度过的,我们那些先辈,那些古人的智慧,可厉害着呢!要是能学到一些,那受益的肯定是我们吧?

  所以,我们今天就好好学一些我们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说的话,看看他是怎么教育他的弟子的。下面,大家跟着我来朗读,同时把自己不会的字词画下来,边读边思考:到底论文中《论语》十则都讲了些什么呢?

  第一课时

  二、集体诵读,整体感知。

  以领读的方式,由老师带领全班同学一则一则地读,读完继续下一教学环节。

  三、孔子及《论语》简介

  好的,课文读完了,不过,在正式进入学习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他还被尊为“圣人”,他的学说成了封建文化的正统,甚至被认为“半部《论语》治天下”,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论语》十则的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语言也很有特色——语录体,对吧?大家都知道什么叫语录体吗?

  当然,大家一定还有很多疑问,比如还是有些字词的注音和解释不懂,还是不太理解古人说的话到底有什么深刻含义对不对?没关系,我们现在就一起来解答。先看第一则。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疑难字词

  ①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②时习时常地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③朋名词,朋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④说(yuè)通“悦”,愉快。

  ⑤人不知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⑥愠(yùn)生气,发怒。

  ⑦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而”的用法

  ①“学而时习之”:“而”是连词,表顺接。

  ②亦(yì):同样、也是。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②“人不知而不愠”:“而”表转折,相当于“可是”、“但是”。

  3、翻译

  孔子说:“学了以后而又时常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会,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自己又不会恼火,不也是君子吗?”

  4、讲解

  ①“学而时习之”中,孔子特别强调“习”的重要和乐趣。“习”不仅指巩固所学,而且指要能悟出新意。(第一则完后,跳到第三则先讲)

  ②“有朋自远方来”,为何而“乐”?(“乐”因:切磋学问和修养道德。)

  ③“人不知而不愠”句中,怎样理解“君子”的内涵?(我们听过“君子动口不动手”这句话,由此可见君子有一个特点,那是什么呢?——有修养。问学生:什么样的人才会动手打架?孔子所说的“君子”很显然是有修养的,“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他,他也不跟别人争得面红耳赤。这种做人的态度,是不是值得我们学习呢?)

  5、小结

  这一则语录中,“学而时习之”讲的是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切磋学问和修养道德;“人不知而不愠”讲的是个人修养的问题。

  6板书(简要提醒学生记下破折号右边对应的即可)

  学而时习之——学习方法

  有朋自远方来——学习乐趣

  人不知而不愠——个人修养

  第三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刚才我们讲了“习”的方法,不仅指巩固所学,而且指要能悟出新意,跟第三则谈到的意思很相近,我们就先看第三则。

  1、疑难字词

  ①“故”:“旧”,与“新”相对,此处引申为“旧有的”、“原来的”。

  ②知:领悟。

  ③可:可以。

  ④以:凭借。

  ⑤为:作为。

  2、翻译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却能有新的领悟,这样的人便可以做老师了。”

  3、讲解

  大家知道吗,外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叫艾宾浩斯的,他做的研究表明:人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随后趋于平稳。所以,我们同学复习时最好能在遗忘大量开始前进行,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看看课文,几千年前的孔子竟然也知道这个原理,还告诉我们:“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掌握牢固了,还不容易领悟出新的知识吗?所以啊,同学们在能力范围内,最好反复思考、定期复习,这样容易有所心得,有所体会。这么好的一个方法,大家如今学了一定要会运用才不浪费哦。

  4、小结

  这一则说的还是学习方法,指出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能领悟新的知识。在这里,“温故”和“知新”并重,强调新旧交替的连续性。

  第四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大家猜一下:把一块铁放在门口,那么铁就会生锈;那如果把一块金子放在门口,金子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答案是:被偷走!)这是一个笑话,但通过这个笑话我们也能看出:铁放久了不用,甚至任凭它风吹日晒,后果将会怎样呢?没错,只能生锈,没用了。有一句老话说:“刀不磨不生锈,人不学会落后。”呵呵,当然,现在我们有不锈钢刀啦。不过,这老话也有它的道理,什么道理?——大脑就像刀一样,不开动脑筋,就会生锈呀。爱迪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可他为什么能发明那么多东西呢?答案很简单:他积极思考!这是很重要的原因。

  现在我们看第四则论语。

  1、疑难字词

  ①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②殆(dài):有害。

  2、翻译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3、讲解

  这两句都包含了“学”和“思”两个字。“学”当然是指学习,“思”则是指思考。我们从孔子这句话必须认识到“学”与“思”的关系。我们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赶紧思考,然后想办法解决,千万不能越积越多,否则日子久了,想不迷惑都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学而不思则罔”。

  那“思而不学”呢?爱迪生在青年时候,曾经流浪过一段时间,可是他并没有放纵自己,不理世事。相反,他一直努力读书、做实验、研究和工作。倘若他空有满脑子奇思妙想,却不懂实践操作,又怎么能做出奇妙的发明呢?流浪期间不再思考,不再动脑,对他个人,还是社会都是有害的,是不是?把爱迪生的例子套到孔子另外半句话上,就是“思而不学则殆。”

  这样说,大家理不理解了呢?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态度,说明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在学习上,必须注重“学”与“思”的关系,不能只偏重其一,光“学而不思”,或“思而不学”。

  第五则子曰:“由诲汝(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1、疑难字词

  ①诲(hùi)教导

  ②女(rǔ)同“你”,人称代词。

  ③知(zhì)通“智”,明智。

  ④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⑤乎:语音助词。

  2、翻译

  孔子说:“由!教导你的内容都知道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啊!”

  3、讲解

  为什么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我不知道可别人知道,我多不好意思说出来啊!一说别人就知道我比别人笨啦!所以自己不知道的,不能说不是不更好吗?可孔子为什么教导我们要老实承认自己“不知为不知”呢?

  明确:所以我们要“不耻下问”(下:指任何行业、任何人,只要在某一方面比我们强,向其请教能使我们有所裨益的都行)。那么,对于我们知道的东西呢?是不是要大家一起分享呢?嗯,“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互相交换,那我们就有两个思想。”别人不知道,我们更要把自己知道的东西教给别人对不对?好东西就是要一起分享!

  好,按照这个意思,孔子另一句话怎么表达呢?我们来看第七则。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态度,说明言行要谨慎,不要太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诚实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5、板书

  不知:不懂装懂——不耻下问

  ×√

  第二课时

  第七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翻译(先解释一半)

  孔子说:“三人同行,必有我可师法的人在其中;选择他们的优点照着去做,借鉴他们的缺点注意改正。”

  2、讲解

  问①:大家怎么理解“师”这个字呢?——这个老师当然不是指真正站在讲台上讲课的老师,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旁边的人。只要他们任何人的身上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那他们在那方面就能够教我们,可以像老师一样,对不对?

  看看你们周围,说说,谁可以做你们的老师呢?(随意点出来,借机夸一下一些同学)

  问②:这样我们就可以学习别人的长处了对不对?用孔子的话是怎么说的?全班一起把第七则后半句读完好不好——引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时开始以下释义)继续:最后一句怎么理解呢?对于别人身上的缺点,我们应持什么态度?比如,我很爱睡懒觉,睡到日上三竿还不起床,你们要不要学我啊?(学生肯定答“不要”)那你们怎么做呢?引孔子的话:其不善者而改之——借鉴别人的缺点注意改正(自己)。

  3、疑难字词

  ①善指擅长的(方面),优点,长处。

  ②不善指缺点,不好的(地方)。

  ③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④第一个“之”: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

  ⑤第二个“之”:指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向某一处长于自己的人学习。

  5、板书

  善:从之

  不善:改之

  第九则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疑难字词

  ①岁寒严寒时节。

  ②凋凋谢。

  ③然后(古今词)然,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2、翻译

  孔子说:“时到严寒时节,然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3、点析常识

  松柏并非不落叶,只是经得起风霜,落叶晚且新旧交替无间断而已。

  4、讲解

  毛泽东主席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毛泽东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不做坏事。”为人便同松柏一样,松柏久耐霜寒,撑到最后,独做天地间最盎然挺立的绿树。君子亦是如此,混迹于浊世,才知道君子之正不与人苟容。我国开浪漫主义先河的人是谁,大家知道吗——屈原。他死了,抱石投江而死,这是为什么呢?他说:“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一种傲然的品格。人如松柏,松柏如人。我们要判断一个人是否正直,是否是君子,短期交往恐怕不能将一个人的品质看清,因此,我们只有像松柏那样,历经考验才能得出结论。

  5、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个人修养,借松柏之后凋来比喻一种“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君子品格,告诉人们修身做人的道理。

  第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疑难字词

  ①言在这里指“字”的意思,“有一言”即指“有一个字”。

  ②行之遵照它。

  ③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2、翻译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生遵照它去做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3、讲解

  问①:这一则的中心是“恕”字。同学们可以想出哪些含“恕”字的词语或成语呢?(让大家说,然后写在黑板上)宽恕、饶恕、恕罪、恕我直言、恕不奉陪等等。

  问②:看这些词,“宽恕、饶恕、恕罪”等,都包含一种什么态度呢?——有宽广的胸怀。儒家上指“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再看“恕我直言”——说话人的态度开始转变,变得不高兴了是不是?“恕不奉陪”——说话人已经要拂袖而去,要走了对不对?(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恕”字,擦掉字上半部分的“口”字,改为“女”字,变成“怒”。让学生理解“恕”与“怒”的转换,其实很简单)

  我们重新看孔子说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正理,但如果,“己所不欲,硬施于人”,导致的结果便很有可能是——“怒”了。

  由此引出结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人与人之间相处,应该遵循平等待人原则。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个人修养,强调做人要懂得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遵循平等待人的原则。

  回到第二则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疑难字词

  ①三省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三:泛指多次。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谋谋划、筹划事情。

  ②)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③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④传(chuán)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老师传授的知识。

  2、点析

  ①“而”的用法:表顺接。

  3、翻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替人谋划事情有没有尽忠竭诚?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信实相待?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认真复习?”

  4、讲解

  问①:有人知道曾子是谁吗?请同学起来回答(曾子,即曾参,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孔子的学生)

  问②:由此可见,《论语》的确不只记录了孔子,还记录了他弟子的言行。孔子学识渊博,教育弟子时循循善诱,教出的弟子当然有不少他的得意门生,曾参就在其中,因而他讲的言论也值得我们学习。

  在这句中,他为什么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呢?谁能告诉我,古语中哪个字表示“多次”,哪个字表示“自我检查”的意思呢?(提示注意“省”的读音)

  5、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为人处事和学习应有的三种态度,其中,“为人谋而不忠乎”讲的是做事的态度,“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讲交友的态度,“传而不习乎”讲学习的态度。

  第六则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1、讲解

  问①:大家读这一则的时候,有没有立刻想到哪个人的名字?(任贤齐,学生不懂也可提出来)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仍有不少人喜欢引古语来给孩子起名字。当然了,“任贤齐”这个不一定由此而来,但我们因此想想,以古语起名,是不是能够寄托父母和长辈对孩子的美好愿望呢?毛泽东主席有个女儿叫“李敏”的,名字含义就来自孔子另一句名言:“君子欲讷于言必敏于行”。

  问②:大家看课文注释便可知道,“贤”指的是什么?(指贤人,做名词使用)“齐”呢?(向某人看齐,像他学习的意思)所以,名字叫“贤齐”的,结合孔子说这话的意思,我们给他解析一下他名字的意思,那就是……(等大家一起回答,找出前半句翻译: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问③:上一则曾子说每天要“自省”,这里孔子也“自省”了是不是,可见古人很能自我反省,从而提高。那为什么自省呢?后半句,谁能解释一下?给大家找出孔子自省的原因。(后半句翻译:见到不贤的人就对照着自我反省)

  2、翻译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对照着自我反省。”

  3、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强调做人要懂得“以人为镜”。

  第八则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1、疑难字词

  ①弘毅刚强,勇毅。

  2、翻译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毅,因为肩负沉重,路途遥远,已实行人德为己任,不是很沉重吗?直到死才罢休,不是很遥远吗?”

  3、讲解

  这一则我们从字面意思看是比较好理解的,没有那么多晦涩的词。(一一讲“弘毅”、“任”即责任,“道”即道路,“已”即停止)值得注意的是,“以为”这个词,与现代汉语完全不一样,应翻译为“以之为”。这个结构,必须把某个名词插入其中,看句子,那应该是:“以仁为”自己的责任。这么说理解吗?明白这个结构的用法了吗?

  读这一则,谁能想到两个成语?(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同义词:负重致远、全力以赴。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方才停止。指一生努力奋斗;一直到死为止。奉献了一切。同义词:鞠躬尽瘁)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个人修养,强调身怀抱负的人就该有坚毅的态度。

  四、布置作业

  在理解《论语》十则的基础上,任选一则,写一篇有关自己的感受或体验的短文。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关于孔子、子贡 篇5

  一、教材分析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学情分析

  这是升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在对文言文这一语言形式的把握上还略有欠缺,而且学习兴趣较低。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学古文的兴趣,并要求他们能通过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为今后

  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了解《论语》和孔子;积累文言词汇和名句,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合作探究法和读写结合法倾吐阅读感悟,使阅读产生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五、教法学法分析

  1、诵读法。反复诵读,体会文章内蕴,在读中理解、领悟每一语录的主旨,力争当堂背诵。

  2、质疑、合作、探究法。可就章节的内容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3、竞赛与自由表达法。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能快速背诵课文,并让学生联系生活畅谈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4、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应用多媒体及电子白板等电教化辅助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前有位老师,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一个问题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他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他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他的学生说,我不如那个孩子,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你能猜出故事中的老师是谁吗?

  [设计意图: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引出孔子及《论语》。]

  (二)作家作品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二十篇。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

  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四书五经之一。

  [设计意图:了解孔子及《论语》,明确孔子及《论语》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及对当下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三)读文感知

  1、学生读前三章,扫清字词障碍。

  2、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3、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加以体会。

  [设计意图:熟悉文言文的读文节奏,诵读中感悟作品内蕴。]

  (四)合作探究

  1、教师示范讲授第一章

  2、学法指导文言翻译九法

  3、合作探究,完成后二、三章文意疏通。探究所学三章的内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生与生、组与组、师与生等多边合作突破重难点,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提高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

  1、教师提出案例(以身边发生的事例)

  2、学生合作探究

  3、结合所学,反思自己在学习、修身等方面的不足,提出改进办法

  4、诵读感悟,体会精彩内涵。

  (六)课堂小结

  归纳所学文言知识点

  (七)布置作业

  背诵前三则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关于孔子、子贡 篇6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东汉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注本有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宋邢《论语正义》,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关于孔子、子贡 篇7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2、吸收孔子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的部分。

  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

  二、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春秋时期,有一位老人到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一起争辩。他就走过去问他们争辩什么。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中午时就距离人远了。另一个小孩则认为正好相反。第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伞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和饭钵那样大了,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近的显得大吗?”第二个小孩则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热得像把手伸在热水中一样,这不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对这个问题,老人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地说不知道。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吗?

  对。他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生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第一文化伟人的孔圣人──孔子。今天,就让我们来领略孔子思想的博大与精深吧!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掌握以下字词:

  愠曾子三省罔殆女凋

  2、朗读成诵:

  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⑴各自练读。

  ⑵检查背诵情况。

  3、从文章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出其大体意思,并说出喜欢的原因。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逐章逐句翻译,品味探究。每小组派1—2名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例1:“人不知而不愠”这句话讲的是为人的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告诉我们对人要懂得宽容和理解。

  例2:第四则讲的是学习方法,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是基础是前提,思考能使学习更深刻。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出翻译上或内容理解上的难点,教师在黑板上汇总,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温故”是复习巩固旧知识,是手段,“知新”则是获取新知识,是目的。只能记诵一些知识,而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不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新发现的人,是不可以为师的。

  (五)拓展延伸

  1、再次检查背诵情况。

  2、教师读《论语》中的部分章节,学生从中找出常见的成语、格言和警句来。

  ⑴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不忍则乱大谋)

  ⑵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⑶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

  ⑷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习相远)

  ⑸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以文会友)

  ⑹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道听途说)

  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反三)

  ⑼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不正,言不顺)

  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发愤忘食)

  其他,如:当仁不让;三思而后行;言必信,信必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

  (六)布置作业

  1、能熟练背诵全文,并把有关成语、格言、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2、看注释,查工具书,书面翻译全文。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关于孔子、子贡 篇8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二)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三)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有关做人道德修养的格言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二)根据事前的充分准备,介绍孔子的相关知识

  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2.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3.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三)朗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1.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三省(xǐng)吾身传(chu2n)不习乎

  终身行(xíng)之不成人之恶(è)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wù)浴乎沂(yí)

  风乎舞雩(yú)喟(kuì)然从吾所好(h4o)

  2.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学生齐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论语》十则主要讲的什么道理。(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

  明确:《论语》十则是儒家的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

  1.试背全文。

  2.完成文后“思考与练习”题。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关于孔子、子贡 篇9

  10《论语》十则

  四川郫县周化琴

  教学目标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成语、格言、警句。00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背诵课文。课前准备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

  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

  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韵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

  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

  《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

  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on)学而不思则罔(w6ng)

  思而不学则殆(dai)不亦说(yu杏)乎

  三省(xvng)吾身传(chu6n)不习乎

  诲女(r已)知之乎不知为(w6i)不知是知(zhi)也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三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

  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探究学习后五则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积累、拓展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

  死而后已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背诵课文作业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关于孔子、子贡 篇10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能够总结出课文中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能当堂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字词。

  根据注释准确翻译并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结合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并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型选用诵读课型

  教学过程

  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

  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

  第三步:读课文,测背诵效果

  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

  1.结合注释,走进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被尊为“圣人”。他首开私人讲学的先河,主张“有教无类”,一改过去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的局面,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他向往西周的“太平盛世”,倡导施行“仁政”。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删修《春秋》,译注《周易》,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2.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好语气

  字音:

  曰(yuē)说(yuè)愠(yùn)逾(yú)

  罔(wǎng)殆(dài)好(hào)焉(yān)

  停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读好语气:教师范读,让学生试读,要求读出语气舒缓,读出韵味。

  3.定标——当堂背诵全文。

  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

  方法一:译文背诵法

  1.译读课文——同桌讨论,翻译。

  要求: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译读全文。

  2.根据学生翻译情况,对照译文,指导学生背诵。

  方法二:理解背诵法

  1.让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本文是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终身学习的效果三个方面来谈学习的。

  2.让学生自读课文,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方法的语句下画上横线,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态度的语句下画上波浪线,在自己认为是阐述终身学习的效果的语句下画双横线。

  3.指名发言,学生相互补充,教师归纳板书。

  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②温故而知新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终身学习的效果:①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

  ⑤七十而从心所欲

  (点拨:“有朋处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的是与人交往的态度。)

  方法三:交错背诵法

  1.教师背上句,学生背下句或学生背上句,教师背下句。

  2.男生背上句,女生背下句或女生背上句,男生背下句。

  3.同桌相互背诵。

  第三步:读课文,测背诵效果

  学生选用一种自己的喜欢的方法背诵——单独抽背——教师评价——全班齐背。

  小结:经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定会灵活掌握各种背诵方法,提高背诵效率。同时,老师也希望大家在将孔子教育教育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终身学习的效果深入结合到自己平时的学习中,开创美好的人生。下面,让我们在齐声背诵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吧!

  附:板书设计

  《论语》六则

  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②温故而知新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终身学习的效果:①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

  ⑤七十而从心所欲

  教学反思

  一节语文教学课首先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上明确学习目标,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节诵读课型主要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诵读,通过译文背诵法、理解背诵法、交错背诵法,让学生在反复读课文中理解课文内容,并进一步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这样就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动参与者,教师成为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把课堂时间充分的还给学生,学生也会感到从学习中获得了成就感,从而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关于孔子、子贡 篇11

  教学目的

  一、了解孔子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主张礼治,即用以德服人的观点和加强教化的方法。认识孔子虽遭挫折,仍不逃避现实,争取参政,“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体会《论语》的语言特点:运用譬喻、引用等修辞手段,富于变化,叙事与议论结合,语言简洁,且多警策,很有说服力。

  三、背记一些千古传诵的语句,如“既来之,则安之”,等等。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及文章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难点 :(1)对孔子政治主张的出发点的理解;(2)对两篇对话体议论文谈话的层次的理解。

  三、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解译述大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

  讲读《季氏将伐颛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初中阶段我们学过《论语》六则语录,谁能为大家背诵几条(或几句)?(学生背诵后转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二则中的一则。

  板书课题:《季氏将伐颛臾》

  引导学生看〔预习提示〕和注释①。教师补充: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倡导仁者“爱人”,提倡“忠恕”之道;强调“复礼”与“正名”,以维护贵族等级秩序。反对苛政和武力征伐,主张实行礼治,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观点。为宣传其主张,曾率领门人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晚年致力于教育工作,整理、研究古典文化,并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有学问有才干的学生。

  二、指导预习

  1.学生默读课文,查字典、看注解,读准加黑字并解释几个固定句式。

  颛臾(zhuān  yú)  虎兕(sì)  柙 (xiá)  椟(dú)

  “无乃……与”  “何以……为”

  2.思考:(1)文章中,孔子提出几个问题?孔子抱着怎样的观点?

  (2)从本文看,孔子是怎样一个人?

  三、研习新课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全文)

  2.讲读第1段

  (1)指名学生口译第1自然段

  (2)讲解重点字句:①“无乃尔是过与”这不是你的过错吗?反问句。“无乃……与”是固定句式,表委婉语气,相当于“岂不是……吗”“恐怕(是)……吧”。“无”、“乃”,即“不”、“是”,“与”是疑问语气助词。尔,你,指冉有,宾语前置。过,动词,归罪之意。与,通“欤”。是,宾语提前的标志。②“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为”疑问句式。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作答。

  ①第1段写什么内容?

  第1段写孔子反对他的弟子讨伐颛臾。

  分析:第一句,介绍了谈话的政治背景:季氏将伐颛臾。第二句,交代冉有和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把消息告知他们的老师。孔子的谈话提出两点看法:一是季氏讨伐颛臾是冉有的过错;一是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

  ②孔子为什么说季氏讨伐颛臾是冉求的过错?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其理由是什么?

  第一问: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义不容辞地应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的做法。

  第二问:孔子的理由有三:一是颛臾乃先王封国(“以为东蒙主”),不可伐;一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一是颛臾乃社稷之臣,非季氏所当伐。

  3.讲读第2段

  (1)指名学生试译第2段,教师订正。

  (2)讲解字词难点:“夫子欲之”的“之”,代词,指讨伐颛臾。“持”,扶持;“颠”,倒下。

  (3)教师提问,学生作答

  孔子第二次谈话中引周任的话和以虎兕、龟玉等为喻表明什么观点?

  孔子认为冉有、季路对季氏的行为应负有责任。

  分析:孔子对冉有的自我辩解给予反驳,认为他不是称职之臣。文中用虎兕比喻季康子要对颛臾动干戈,龟玉是比喻颛臾将要遭灾。

  4.讲读第3段

  (1)讲解重点字词句:①“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盖”表语气的情态副词,常放在句首表提示语气。无,没有(无所谓)。倾,倾覆。②“既来之,则安之”远方的人已经来归附了,就应当加以安抚,使其能安定居住下来。来、安,都是使动词。③“萧墙”见注。现有成语“祸起萧墙”。

  (2)指名学生翻译第3段。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作答。

  ①本段写什么内容?

  写孔子进一步驳斥冉有,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②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根本的政治主张,从课文中找出原文作答。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③请找出表现孔子高度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的一个语句。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5.小结

  本文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写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而主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对话中,冉有的观点表达得比较委婉,孔子的观点却颇为鲜明,显得慷慨激昂。孔子认为财富不均、社会不安是国家之患,主张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对谋动干戈,进行武力征伐。不过,孔子的政治主张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奴隶制的社会秩序。

  本文篇幅短小精悍,冉有为季氏辩解,孔子逐层反驳,谈话极有层次,并引用成语,运用比较,增强了说服力。

  四、练习

  1.解释下列加黑字:

  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②虎兕出于柙

  ③龟玉毁于椟中④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②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③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参考答案:1.①对;②从;③在;④介词,引出对象,不译。2.略)

  五、板书

  季氏将伐颛臾

  一、孔子反对讨伐颛臾

  三、孔子驳斥冉有,提出观点

  政治主张:实行礼治,以德服人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

  讲读《荷蓧丈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季氏将伐颛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今天我们来学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的文章。

  板书课题:《荷蓧丈人》

  二、指导预习

  1.默读课文,细看注解,基本读懂课文。

  2.在课本上补写出第一段省略的成分。

  3.课文共两段,分别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4.本文反映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

  三、研习新课

  1.指名学生试译第1段

  (1)解难:①“子路从而后”子路跟着孔子出行,落在孔子后面。从,跟随,“从”后面省略了“孔子”;后,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落后之意。②“以杖荷蓧”以,介词,用;荷(hè),肩负;蓧(diào),除草的农具。③“四体”,四肢。④“食(sì)之”,请他吃饭。食,“请……吃”。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作答

  ①荷蓧丈人是怎样一个人?

  荷蓧丈人是一个隐者。隐者,一般属于道家学派。道家主张清静无为,主张避世,主张“小国寡民”。在他们看来,孔子到处奔波,试图整治天下,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②子路对荷蓧丈人的态度如何?

  子路见此人出语不凡,于是恭恭敬敬地站在那里。(“子路拱而立”)

  ③荷蓧丈人留子路住在他家,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又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有何用意?

  荷蓧丈人开始对子路很气愤,很骄傲,见子路对他恭恭敬敬,又热情地接待他。这是有用意的,是向子路展示田园生活的宁静、安闲、团聚。实际上也向子路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即清静无为,隐居避安。

  ④孔子为什么要命令子路再回去见荷蓧丈人?

  孔子深知道家学者们的主张。命令子路“反见之”,是想告之以君臣之义。

  2.讲读第2段

  (1)指名学生翻译第2段

  (2)讲解重点字词:①“洁”,形容词用作使动词。②“大伦”,指君臣之义。

  (3)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请同学们在第2段中找出最能反映孔子政治主张的语句。

  最能反映孔子政治主张的语句是: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4)歧义辨释:

  第2段就课文看,是写子路回来所发的一通君臣大义的议论。另一说法:“子路”下有“反子”二字,即“子路反,子曰”,这一段议论似乎应该是孔子的话。此说是有道理的。

  3.归结全文

  课文分两部分,即两段。第1段以叙为主,叙述子路遇到荷蓧丈人的情况。第2段是子路对“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的一番议论。

  在儒家看来,君臣之间是恩义关系:君对臣有恩(赐其奉禄),臣对君就应有义(守其大义)。所以,荷蓧丈人这样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就应该出来做官,帮助君主平定天下,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说:“不仕无义”。他们认为:连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怎么可废除呢?荷蓧丈人为了在乱世之中保持自己洁白之身,却忘记了君臣之间的大伦,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君子出仕,不过是为了践行这种君臣的大义,即使自己的学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也应该出仕,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孔子认为,不逃避现实,积极行道,是人臣应尽的职责。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比起隐士来是积极的。

  四、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思考和练习”一。

  2.在下列括号中补上省略的成分:

  (1)明日,子路行,以(之)告(孔子)。

  (2)(孔子)使子路反见之。(子路)至则(丈人)行矣。

  3.笔译第2段。

  五、板书

  荷蓧丈人

  一、子路遇荷蓧丈人(叙述)

  荷蓧丈人:隐者  清静无为  隐居避世

  子路:恭恭敬敬(态度)

  孔子:欲告之君臣之义

  二、子路的一番议论(君臣大义)

  孔子的主张:不仕无义  反对消极遁世  知其不可  为而为之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关于孔子、子贡 篇12

  ○教学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板书课题。

  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作业 

  ① 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 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关于孔子、子贡 篇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言语句,并熟读成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2)、感受我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理解《论语十则》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评点、质疑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自学内容

  1、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本课的字词障碍。

  3、熟读文章,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划出自己最难理解的地方。

  二、教学内容

  1、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活动形式:请一生讲台为大家介绍。

  2、初读——读准字音、停顿恰当

  指名学生朗读,正音正字,指导语气停顿

  活动形式:男女生擂台赛。

  全班齐读

  3、翻译

  ①提问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大家一起交流解决。

  ②翻译。活动形式:擂台赛:由男生讲解第一则大意,男生听完补充,女生听完质疑。

  4、整理文言知识:通假字;虚词“而”的用法;成语。

  第二课时

  一、自学内容

  1、熟读并背诵后五则,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思考哪些内容是探求知态度的,哪些内容是谈学习方法的,哪些内容是谈修身做人的。

  二、教学内容

  1、你认为哪些语句是谈求知态度的,哪些是谈学习方法的,哪些是谈修身做人的?

  归纳明确。引导学生明确每则的道理。

  2、谈感受。

  哪则对你启发最大?请说说你的感受。

  3、明确整理的文言知识。

  背诵并默写《论语十则》。

  教学反思:

  学生对擂台赛的兴趣比较大,在男女生分别朗读比赛和翻译比赛时,学生听的特别认真专心,全班学生都认真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了。需要思考的是学生在谈启发时,仍然停留在翻译层面,谈不出更深的理解,也不知道如何结合学习生活实际。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仍是很窄,语言表达较弱。计划利用自习时间给学生读读《于丹论语心得》。

  以上就是语文网小编分享的《论语》十则精品教案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