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课文解读与文言练习详解

2017-07-02

“废”:《说文》:“废,屋顿也。”指屋子倾圮无用。引申为破败、坠落、停止、废弃、沮丧、杀害等,也引申为人长久不愈的疾病、残废。文中即此义。

“疾”:《说文》:“疾,病也。”引申为祸害、缺点毛病、痛、疾苦、病残之人、痛恨、妒忌、担忧、急速等义,文中作“病残之人”。

“货”:《说文》:“货,财也。”引申为货物商品、货币、贿赂、买卖等,文中用其本义,财物。

“身”:《说文》中指人的身体,引申为生命、毕生、自身、自己、亲自、体验、实行、担任、身份等,文中指“自己”、“自身”。

二、 克己复礼

<课文理解>

本章选择孔子关于“礼”的一些论述,具体对“礼”的内涵及如何达到“礼”作了阐述。前面谈过,孔子所说的“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在他认为,“礼”(制度)的完善是根本,所以他推崇理想中的“周礼”。西周面对当时社会纷争(主要是国君、诸侯的权利争夺),建立以“宗族嫡长继承制”、“等级制”为核心的“周礼”,来巩固社会秩序。而到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这种制度受到冲击,所谓“礼崩乐坏”,所以孔子竭力提倡“克己复礼”。这就要求个人以“礼”为规范,不违规逾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孔子的这一理论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但后世统治者借此强化自己绝对统治,作为压迫百姓的手段。

<课文解读>

一、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本节语录,围绕这两方面展开。

二、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原意有什么不同?

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而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特别是明代后,更绝对否定了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对于宋代“天理人欲”之说,现在不少专家研究认为,宋儒还是肯定人的正常欲望需求的,如朱熹认为“饮食者,天理也;求美味,人欲也”,“饮食男女,固出于性(天性)”,因此,人们正当的欲望不是“人欲”,而是“天理”,只有违背仁义礼智信的“穷口腹之欲”,才是需“去”的“人欲”,故他又说:“修德之实,在乎去人欲,存天理”。同时,朱熹之说不仅仅针对一般百姓,更针对统治者,提出“正君心是大本”,认为大臣的责任是“格(规范)君心之非(不对之处)”。朱熹被宋孝宗罢官,其著作被禁,其学被称“伪学”,朱熹等59人被定为“伪学逆党”,也正说明朱熹理论也是针对统治者的。到了明代,朱元璋等曲解其说,更成为专制统治的理论。

三、“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都是主谓倒装句。这种倒装句方式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论语》里类似的倒装句还有不少,比较一下现实生活中书面语言和口语中倒装句使用频度的区别,说说这种现象反映了《论语》怎样的语体特点。

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