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之意与农民起义口号之意不相同。孔子之意就是朱熹理解之意,因为孔子是极力提倡以“等级制”为核心的“礼”。和《说文解字》解释也不矛盾。因为《说文解字》是字面的基本意义,一个字还有它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平”、“均”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公平”,它也有“相对公平”与“绝对公平”,事实上只有“相对公平”,孔子所说的也类似“相对公平”,就是要统治者不要过分搜刮百姓,保证他们的基本物质需求。
三、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政”,这里是指治理国家之事。“德”与“刑”,是指治理国家的手段、方法、途径,即“德治”与“法治”。“礼”,是指人与人相处的一种规范,它是“德治”的基础。孔子所言 “礼”的核心是“等级制”,要求人们在自己所定位的等级中安分守纪。“礼”从纵(上下级、长幼辈等)、横(夫妇、兄弟、朋友等)两方面规范、约束人们行为。
<文言练习>
一、说说下面划线的词语与现代意义的区别。
现代汉语多双音节词语,文言中多单音节词,所以在文言中的词语往往包含多层意义。“民免而无耻”中的“无耻”,在现代汉语中作整体理解(不知羞耻),而文言中是“没有”与“羞耻之心”的组合。“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中的“有事”包含“发动”与“战事”。“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中的“以为”是介词“以(把)”与动词“为(当作)”的结合,“以”下省略介词宾语“他”(颛臾的祖先),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认为”之意。“既来之,则安之”中的“来”是不及物动词作使动用,“安”是形容词作使动用,是既“使之来,即要使之安”之意,在现代汉语中使动用法极少。
二、阅读下面短文,借助工具书,解释“亲”、“长”、“废”、“疾”、“货”、“身”的意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礼记·礼运》)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亲”:《说文》:“亲,至也。”本义是感情深厚,关系密切。引申为父母家人、亲戚、婚姻等名词及宠爱、接触、亲近等动词。文中的“亲其亲”,前一“亲”是形容词作意动用,后一“亲”作名词,意思是不光光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也把别人当作亲人)。
“长”:《说文》:长,久远也。”引申为长短、永远等形容词,“擅长”、“延长”等动词,“长大”、“长辈”、“首领”、“生长”等读“zhǎng”。文中的“长”,即得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