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的完善》自主学案
2021-01-13学生的作文中经常会有一些游离中心的句子。
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有二。其一,写前思考不足,还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就急于动笔,目的不明自然主题难以集中。其二,对材料十分喜爱,难以割舍。正如自居易所说:“凡人之为文,私于自是,不忍于割截,或失于繁多。”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写前要认真思考之外,我们还应该像鲁迅要求的那样,“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二)、材料的失当与不足
衡量材料质量的标准有三点:典型性、新颖性和现实感。
材料的典型性要求我们所选择的材料能够吻合而且体现我们所表述事物、观点的本质。不在材料的大小和数量的多少,而在于材料本身对文章主题的表现力,有些材料看上去似乎很小,量也很少,却是典型的,对表现主题有“以小见大”的效果。如鲁迅在《祝福》中,写鲁四老爷书房陈设时,提到了“事理通达心平气和”半幅对联,这是个很细微的材料,但对于刻画鲁四老爷的形象,却具有典型性。所以选材要典型,这同画家要画“眼睛”一样重要。下面阅读教材“名与实”的原稿和修改稿。
材料的新颖性包括两个方面。它既指新近发生、不为读者所熟知的事实及观点,又指过去就已存在,但没人用过,或虽有人用过,而自己又从新的角度去解释的材料。
材料的现实感指的是我们应该立足现实,尽量从现实中取材。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可以引用史实,但如果有若干材料都能说明作者的观点,则立足于现实的材料往往更具有说服力,更能让读者感到作文内容与当代生活的联系。能够从现实生活中取材,既反映了作者的视野、观察力和思维的敏捷性,也可以缩短作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
我们通过下面这两个例子,看看如何选取素材。
例一:
中心论点:持之以恒是达到目的的必由之路。
我们可以选用林肯竞选总统的例子。
1832年,竞选州议员落选。1834年,再次竞选州议员成功。1838年,争取成为州议员的发言人,没有成功。1843年,参加国会大选,落选。1846年,再次参加国会大选,当选。1848年,寻求国会议员连任失败。1854年,竞选美国参议员落选。1858年,再度竞选美国参议员,又落败。1860年,当选美国总统。
林肯一生屡遭挫败,若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怎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还可选用梅兰芳长期坚持练功的例子。
梅兰芳小的时候眼皮下垂,眼神不能外露,他每天一大早起床,盯着飞翔的信鸽练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矫正了自身的弱点,为他成为一代京剧大师奠定了基础。
另外还有一些例子也可选用。司马迁写《史记》花了18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30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花了22年,弥尔顿写《失乐园》花了21年,摩尔根写《古代社会》花了40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花了37年,马克思写《资本论》花了40年,歌德写《浮士德》竟然花了60年。
例二:
论点:尊重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论据:一个女孩失去了双腿,北京的一位医生倾力帮助她,感动了医学界,合力治好了女孩。
这里的论据讲的是关爱,不是尊重。
(三)、局部思路的紊乱与重叠
写作也是个不断梳理自己思路使之条理化的过程。但即使整体框架已经梳理清楚,由于构思时来不及推敲细节,局部思路仍然可能出现紊乱。话题探究中的例文《北京火车站》就属于局部思路紊乱。再如例文《让生活充满成功的希望》(p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