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说明】
大纲指出:要通过高中语文教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说:“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语的任意堆砌。”高中文言文教学首先使让学生将文言文读懂读透,在理解上下一番功夫然后才是鉴赏与品读。而语文特级教师洪镇涛也说:“学习语言要把读作为开启语言宝库的钥匙,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韵味,读是语文课第一教法。对于抒情性极强且语言优美的文言文,更是如此。
《离骚》是一个自言其忧而又苦不得志的人生故事,是一番志行高洁而又忧国忧民的心灵追问,是一曲超脱世俗而又高奏自我的华丽乐章。针对这样的文章,我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合作解决疏通文意,共同探究文章内涵,引导学生感悟《离骚》的魅力,理解屈原的人生追求的五彩之梦,在朗读与探究中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背诵全诗。
2.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体会节奏感、韵律美。
3.积累重点词语,疏通诗句,理解作品内容。
4.初步感受并理解屈原所表达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
诵读全诗,感受“骚体诗”的语言特点;理解作品所表达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歌的语言特点。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文本
(播放电影<屈原>片段)
师 影片中的主人公是谁?
生 (齐声)屈原
( 字幕屈原)
师 大家对屈原了解多少?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
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师 非常好,他介绍的非常全面,屈原的代表作是什么呢?
生 (齐声)《离骚》
师 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
生 (充满 疑惑)
师 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本文选自《楚辞》。(投影)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本文《离骚》, 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屈原为什么作《离骚》呢?
生 苦闷 忧愁
生 不得志
生 被流放了
师 都可以,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这样说的: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