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联是“转”,诗人在瞬息之间视通万里,给我们展示了这两幅美好的画面,真可谓奇峰突起。前一幅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轮明月为背景,塑造了鲛人泣泪成珠的形象。这是从民间传说中演化出来的,但又有作者的创造。后一幅以蓝田秀丽的群山和温暖的阳光为背景,塑造了“玉生烟”的形象。这两幅画面尽管色调不同,但在表达作者怅惘、悲伤之情上是完全一致的。至于它们的象征意义如何,那就见仁见智,尽可各抒己见了。我们可以设想,玉埋地,也许是暗示诗人怀才不遇?玉生烟,也许是欣慰于“仕途不幸诗家幸”吧?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情景难道到今天才引起我的追忆,其实在当时已令人不胜惘然。可,难道、哪能。惘然,迷惘、茫然。]
最后一联是“合”。要注意它行文上有一个“反跌”:“此情可待成追忆”犹言上面说的那番感慨哪里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时才有?所以接着就补足一句“只是当时已惘然”。言外之意是,当时既有怅惘之情,则今日追忆必定更加怅惘,一切都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捉摸不到,琢磨不透。的确恍如隔世,不堪回首。
形象概要
林黛玉——美貌多情,聪明沉稳,体弱多病,心态复杂,言行小心谨慎。
王熙凤——精明能干、刁钻狡黠,善于阿谀奉承,惯于玩弄权术。
贾宝玉——反对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蔑视世俗、卓然独立,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
结构巧解
课文详解中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将选文分为三部分,此外,关于本文的结构,还有两种意见,展示出来供参考:
1.按情节展开,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林姑娘到了”):写林黛玉到贾府。
第二部分(至“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写林黛玉与贾母等人相见。
第三部分(至“眼看着车去了方回来”):写林黛玉与凤姐等人相见。
第四部分(至“并几件锦被缎褥之类”):写林黛玉与贾宝玉等人相见。
第五部分(“黛玉只带了两个人来”──结尾):写林黛玉住进碧纱橱。
2.根据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顺序,故事的情节内容分为以下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林黛玉到达贾府,目睹豪门华丽府第和奢侈生活。
第二部分(2─4段),黛玉拜见贾母及众人,讲述自幼怯弱多病和服药情况。
第三部分(5─6段),初识王熙凤,黛玉看到她深得贾母欢心。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拜见大舅父贾赦未遇,看到姬妾众多,仆婢成群。
第五部分(8─11段),拜见贾政未遇,看了珍玩宝器,听王夫人讲述宝玉性情。
第六部分(12─14段),初会宝玉,看到俊逸形貌、纯真举止和摔玉的任性举动。
第七部分(15─16段),贾母安置黛玉在碧纱橱起居,增加了陪待嬷嬷丫鬟。
其内容可用下图表示:
写作特色
1.调动多种手法描写人物出场。
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中心事件,通过林黛玉的见闻,介绍了众多的出场人物,但所使用的方法却绝不相同。有详有略,详写的如贾宝玉、王熙凤,略写的如王夫人、邢夫人等。有实有虚。实写,人物出场,作者作正面的直接描写,如贾宝玉、王熙凤、贾母等;虚写,人物不出场,作者从侧面作间接描写,如贾赦、贾政。有的单独介绍,如贾宝玉、王熙凤;有的集体介绍,如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有的是在人物出场之后再通过语言、行动等描写来表现其性格特点,如王熙凤;有的则是在人物出场之前就作了侧面描写,充分铺垫,在人物出场之后再作正面直接描写,刻画其性格特点,如贾宝玉。有的人物是只见其形不闻其声,如迎、探、惜春三姐妹;有的则是未见其形而先闻其声,如王熙凤。写法变幻无穷,笔法摇曳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