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狗》教案

2019-03-08

二、整体感知,初步鉴赏。
1、播放《天狗》录音后,全体学生齐读,从感性上体会诗作的强烈感情。
2、请同学交流初读此诗的感受。
3、学生展示成果,教师适当补充。
学生课前查阅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资料以及郭沫若先生的生平,教师重点介绍诗人创作本诗时期的思想状况,做到“知人论世”。
  备选材料一:1919年,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勃勃的生机。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崇尚与赞扬。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改造旧的社会、建设新社会,成为时代的强音。
备选材料二:郭沫若的传奇人生(参见“资源库”《郭沫若简介(1)(2)》)
郭沫若 (1892-1978),原名开贞,号尚武,笔名鼎堂、麦克昂等。四川乐山人。他青少年时代接触了大量古典文学,喜欢屈原、李白、苏轼等的诗,受到浪漫主义影响。19xx年,他怀着报国济民改革社会的理想东渡日本留学。 1918年考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接受了西方及日本进步的社会思潮和文学思潮的影响,世界观倾向于泛神论。“五四”时期,郭沫若以极大的政治热情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并出现了他的“诗的创作爆发期”,1921年结集为《女神》出版。《女神》共收诗57首,出色地体现了“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的精神,强烈的反抗精神和自由体的形式、浪漫主义特征,开了一代诗风。郭沫若也因此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1921年,他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酝酿成立了创造社。后又结集出版的诗集有《星空》、《瓶》和《前茅》等。1926年参加北战,1927年加人中国共产党。他的思想逐步完成了从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飞跃。1928 年初,在上海创作了他的第五本诗集《恢复》。1928年到1937年,郭沫若流亡日本,潜心研究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撰写自传、散文和历史小说等。抗战爆发后,郭沫若别妇抛雏,归国请缨,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号,并以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借古讽今的原则写了《屈原》等六部历史剧,紧密配合了现实斗争。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担任了国家和科学文化机关的领导职务。郭沫若是我国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他学识渊博,才华卓越,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三、探究学习,细加玩味。
1、请学生就下篇习作,进行充分讨论后,发表个人或小组观点,教师也发表见解,畅所欲言。
  关于《天狗》,说实话我不曾有读它的欲望,如果不是老师的一再敦促,或许这辈子我就和它绝缘了。
  拿着《天狗》这首小诗,我反复诵读了好几遍,除了那种洪水爆发似的从心底发出的热情之外,我找不出其它可以或者说能够与其美名相符的地方。究其原因,愚见有三:
  其一:该诗从第一句开始,就从始至终的发出那个时代一些青年知识份子被压抑了许久的声音:简单而粗旷。说得不好听就是一种原始的人类释放感情的一类情况了。或许有形式上的不同,但本质应该相去不远。也许,有人会反驳说,这正是本诗的一种粗旷、原始美。但或许从那个时代来说,这种美能够得到一些人群的青睐,但从中国诗歌的幽幽长河中来看,感情与诗歌的结合因该有一种或多或少的阴柔美。无论是先秦时期的《关雎》,还是唐代诗歌的代表者:李白、杜甫、白居易,他们就算到了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境地,其诗歌的感情和诗歌的语言都没有达到如此的境界,只不过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而已。到了宋朝,陆游就算到了“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境地,也不过只是“家祭务忘告乃翁”。再近一点,就拿近代来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更是阴柔美的典范。所以说《天狗》的语言形式及所表达的感情,仅仅是中国诗歌历史发展时期中的一个特定的环境下的一个产物,而不能长期的在这个领域中发挥其特殊的光芒。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