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学案

2019-03-08

一、基础知识
1, 知识填空:
屈原:  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的作品计有  、《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骚体诗:亦称“  ”,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2,正音;
渔父( )    淈( )     餔( bū )     歠(  )  醨  ( lí )    汶()     枻( )     濯( )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行吟:
是以见放:
不凝滞于物:
  扬其波:
  啜(chuò)其醨(lí):
  怀瑾握瑜:
弹冠:
  察察:
  汶汶(mén  mén):
   皓皓之白:
4:通假字
    渔父:  
5 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颜色:)
    (2)形容枯槁(形容:)
  (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
  (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
6:一词多义
而:
    渔父莞尔而笑(                 )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
    何不  其泥而扬其波(              )
  涵淡彭湃而为此也(                   )  
于:  
    圣人不凝滞于物(                   )
    何故至于斯(                )
  葬于江鱼之腹中(               )

  是以见放(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