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诲人不倦》教学设计

2018-03-14

【明确】上述例子加点的“之”字的作用都是用来提前宾语,构成“宾语+之+动词”的结构。例①的正常语序是“其谓斯与”,例②的正常语序是“有何远?”例③的正常语序是“何必之公山氏也?”

【活动】师生互动,组织课文重点问题——关于“教育方法和原则”的探讨。
(孔子的“教学原则与方法”,历来为学界所重视,为此设计以下教学环节,对孔子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试作重点探讨。)

【过渡】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本课所选录的共有15章,主要从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等方面阐述了孔子教育思想的体系。
【问题】思考并概括章句中所蕴含的教育方法和原则。
【明确】1.启发式教学法
幻灯片:
子曰:“不愤[苦思冥想又仍领会不了的样子]不启,不悱[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不发[启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同“返”],则不复[再]也。”
【明确】2.讨论式教学法
幻灯片: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语气助词,相当于“啊”],素以为绚[即“以素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省略了介词“于”]素。”曰:“礼后乎[省略了“义”]?”子曰:“起予[我,孔子自称]者商[子夏姓卜,名商]也,始可与[省略了代词“汝”]言[讨论、讨论]诗已矣。”
【明确】3.激励式教学法
幻灯片:
子谓子贡曰:“女[同“汝”,你]与回也孰[谁]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同“方”,比较]回?回也闻一以[表承接关系,相当于“而”,可不译]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同意,赞同]女弗如[省略了代词“之”,代“颜回”]也。”

【明确】4.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幻灯片:
德行[指能实行孝悌、忠恕等道德]: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指善于辞令,能办理外交]:宰我、子贡。政事[指能从事政治事务]:冉有、季路。文学[指通晓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子游、子夏。

子路问:“闻斯[就]行诸[“之乎”的合音]?”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怎么]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疑惑],敢问。”子曰:“求也退[退缩],故[所以]进[使动用法“使……进”,指鼓励他大胆干]之;由也兼人[好勇过人],故退[使动用法“使……退”,指给他一些约束]之。”
【问题】对上述所概括出的孔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你最欣赏或最有感触的是哪一点?请说说自己的体会。
【活动】先在小组中交流,然后各推荐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明确】(一)启发诱导
孔子提出的启发诱导包括两层意思:实行启发式必须抓住教育的时机,把握好施教的火候(愤则启,悱则发);实行启发式必须有明确的要求,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愤”和“悱”,都是形容学生追求知识的一种急切的心理状态。心理学研究证明,问题情境的难度在50%左右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因势利导,在恰当的时候启发、指点、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因材施教
因是依据、根据的意思;材是人的意思,这里指学生;施是实施、实行的意思;教是教育、教诲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相应的教育。孔子在教育实践中能够分析出每个学生的特点,并且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施行不同的教育,使学生各得其所,迅速发展。正因如此,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