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诲人不倦》教学设计

2018-03-14

(三)诲人不倦
对于孔子的诲人不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书、传授知识与技艺。孔子的诲人不倦,更多的是育人,是不厌其烦地、具体地教导弟子们如何做人。他把许多精力、时间用在了研究如何引导他的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个问题了。为了编写教材,孔子整理过不少古代文献,编著成教学用书。这也是他诲人不倦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想上课很精彩,必须下课不精彩”。他对学生的爱也是他在教育事业上能做出如此巨大贡献的情感基础。
【活动】自主学习,课文其他问题研读。
【问题】对孔子的“述而不作”,你怎么看?
【明确】观点一: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那么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就不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这种思想在汉代以后开始形成古文经学派,“述而不作”的治学方式,对于中国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局限作用。
观点二:阐述了自己性格中好古的一面,谦逊地指出自己对古代文化的贡献是“述而不作”。正因为孔子的“述”,使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人物。
【提示】补充资料
幻灯片:
“自孔子以来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三、总结
【活动】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地评述孔子在教育教学上的影响。
【问题】说说你心目中的“教育家——孔子”
【明确】孔子一生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早在16世纪,基督教传教士就将孔子的学说包括教育思想传入欧洲,引起巨大震动。欧洲启蒙思想家、“百科全书派”领袖伏尔泰称赞孔子为“真理的解释者”和道德的化身。
【提示】补充资料
幻灯片:
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对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

【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四、五。
2.“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是孔子重要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其影响十分深远,至今仍然闪烁着思想的光辉。请你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就其中的一条进行评说。
教学反思
2.关于教学流程的组织与教学内容的调整。
方案一以“加强自学-注重诵读-慎用串讲-巧妙评点-重视积累”的思路,来设计整个教学流程。方案二在方案一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活动的组织,旨在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锻炼。
疏通文意时,要辨析“文学”“异闻”在文中的意义;3.8章比较复杂,要多让学生研习讨论;补充注释“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要引导学生辨析、理解“其斯之谓与”“绘事后素”的句式特点。“其斯之谓与”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宾语前置形式,其中“之”是提宾的标志。“绘事后素”是“绘事后于素”的省略。
本课涉及孔子关于教育的一些重要的原则和方法,学生对此有体验,有感触,也一定会有想法。可以让学生研读文本,思考并概括章句中蕴含的教育原则和方法。最好是让学生联系当前教育现状和自己的学习实际,参与问题探讨,从而领会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及其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如:“有教无类”是孔子重要的教育思想,但由于《论语》是语录体,上下文没有联系,历来对它的诠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课前应引导学生查阅《论语》相关内容,并上网搜寻有关资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另外,课后“文言练习”四、五,涉及古代文化中的称谓问题,情况复杂,难度过大,故不作统一要求。对于古代文化知识,我们主张随文理解,不要求系统掌握。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