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教案-

2018-02-07

《克己复礼》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礼”和“仁”的含义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3、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要求:
    1、掌握课文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关注特殊句式的表达作用,明确各章基本观点。
    2、明确“礼”与“仁”、“礼”与“孝”的关系。
    3、背诵12.1、3.1、16.2、13.3章。
教学建议:
    诵读为主,归纳为辅。让学生充分诵读,试着背诵。在熟读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落实字词句,一起归纳课文中文言特点。
课前准备:
    1、认真阅读课文、注释、翻译,掌握字音字义。
    2、查阅资料,了解孔子有关思想。
    3、研讨课后练习。
教学方式:诵读式、整理式。
学习方式:诵读、归类。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克己复礼:克,约束,克制。复,回归。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主要指周礼)
孔子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而现实又“礼崩乐坏”。(礼崩乐坏:古代的规则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孔子要恢复的是周礼。
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其特征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仪制”)。作为原始礼仪,它们的原型本有其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政治作用。远古氏族正是通过这种原始礼仪活动,将其群体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按着一定的社会秩序和规范来进行生产和生活,以维系整个社会的生存和活动。因之这套“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便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它相当于后世的法律。到了殷、周,这套作为习惯法的“礼仪”就逐渐变为替氏族统治服务的专利品了。政统与血统的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是周代统治制度的突出特点。
二、解读各章内容(字、词、句)并加以评析。
(一)重点字词句:
①非礼:不合礼节[古义];调戏(妇女)[今义]
成语:是可忍,孰不可忍
③觚不觚:前者:名词,一种饮酒器。后者:动词,像个觚。
④君君:动词,行君道,按君主的守则去做。臣臣:按臣子的守则去做。
父父:按父亲的守则去做。子子:按子女的守则去做。
⑤诸:之乎,兼词,代词+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⑥弟:同“悌”,敬爱、顺从兄长。
⑦是以为孝:介宾倒装(以是为孝)
(二)克己复礼的主张:
本课记载的是孔子有关恢复周礼的主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2.1章: 克己
3.14、7.5章: 崇古
3.1、6.25、12.11章: 秩序
16.2章: 道
13.3章: 正名
1.2、2.8章: 孝梯
17.21章: 报恩
17.11、3.3章:  仁  
三、探究:
1、宋儒说“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相同吗?
孔子提倡要各守本分,不但对臣子提出了制约,而且对君主也有制约;而宋儒则把君权绝对化了,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主的责任。
2、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