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诲人不倦》教学设计

2018-07-31

【教学目标】

1.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3.把握“其斯之谓与”“绘事后素”等句式的特点,并能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4.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变式句”的判断和特点归纳。

2.分析、评价孔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课时建议】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XX年9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从XX年起由山东省和济宁市政府每年出资15万美元(首期为5年),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教育奖”。这是该组织最高级别的奖项,也是在世界范围里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义设立的教育奖项。

中国的教育家有千千万万,为何独以“孔子”为名设立教育奖?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诲人不倦》,从中寻找“理由”或“答案”。

(“导入设计”有意突现孔子“教育思想”在世界范围里的特殊影响,以激起学生走进文本、走近孔子的欲望与兴趣。)

二、整体感知文本

1.初读感知

【问题1】你认为孔子教育思想的特色有哪些,请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来概括。

教师倾听学生的回答后,归纳并疏通有关成语及其意义。

【明确】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三隅反、闻一知十、切磋琢磨、告诸往而知来、绘事后素、述而不作。

【问题2】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本课所选录的15章中包含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几个方面?或者说它们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明确】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等。

教师小结:孔子真不愧为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至今也难以有人能望其项背。

2.诵读感知

(1)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2)字音提示:

知(同“智”)zhì  骞qiān  隅yú  谄chǎn  磋cuō  倩qiàn  反(同“返”)fǎn

(3)句读提示:

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女与回也/孰愈  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

欣赏配乐朗读或教师范读。

学生齐读,教师指正。

3.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请学生选章朗读,检查诵读情况。

学生互评,教师小结。

三、文本研读

(一)关于教育的作用

1.结合注解,自读课文第1-2章,学生提疑,老师释疑。

【明确】理解重点字词,疏通文句。

幻灯片

子曰:“性[指人的性情、本性]相近也,习[习染]相远也[“……也,……也。”表示判断]。”

子曰:“唯[只有]上知[知:同“智”;上知:上等的智者]与下愚[下等的愚人]不移[改变]。”

【提示】补充资料

幻灯片:

清朝时有个故事:文学家毕沅在陕西当巡抚,一天到庙里住宿,看一位和尚在念经,就问他:“一部《法华经》共有多少个‘阿弥陀佛’?”和尚说:“我是个蠢人,不知道这个。大人是天上文曲星,聪明得很,一定知道一部《论语》有多少个‘子曰’吧?”毕沅也答不出。因为“子曰”实在太多了,谁也没有统计过。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