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插小故事,激发学生文本阅读的兴趣。)
2.【问题】“习相远也”与“学而时习之”中“习”的意思有何不同?
【明确】可用填空的形式来完成。
幻灯片
习: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习染)
2.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反复练习)
3.莫如修仁义而习文。(《韩非子·五蠹》)(学习)
4.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论衡·本性》)(习惯于)
5.通书,习戎事。(《新唐书·张仲武传》)(熟悉)
6.鹰乃学习。(《礼记·月令》)(飞翔)
(引导学生对“习”的意思作归纳,掌握多义词的不同意义。)
3.【问题】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根本的要靠教育,联系《论语》中的其他篇章,我们还能够找到孔子的以下“片言只语”,对此你作何理解?
幻灯片: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记·礼运》)
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
3.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论语·子路》)
4.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论语·子路》)
【明确】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用政治手段来治理他们,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就只求免于犯罪,而不会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来治理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就会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人心归顺。
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译文: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说:“富了以后又还要做些什么?”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
3.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译文:孔子说:“善人教练老百姓用上七年的时间,也就可以叫他们去当兵打仗了。”
4.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译文:孔子说:“如果不先对老百姓进行作战训练,这就叫抛弃他们。”
【问题】说说在孔子的眼中教育到底有着怎样的作用?
【明确】以德来引导,以礼来规范,百姓会因知廉耻而遵守法规。在孔子看来,用礼乐文化来教育人的行为规范和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比单纯用禁止、惩治来解决社会问题要好得多。孔子的这一教育观恰恰符合儒家“以德治民”的主张。
先富后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孔子重视人民,主张富民,但他又认为民富了,更要注意使人民受教育以提高素质。但他并不认为只有富裕以后才能进行教育,而是始终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放在治国的首位。
孔子把“民食、民兵、民信”作为立国的三项基本条件,并把通过教育取得民心的作用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孔子如此重视教育的作用,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难能可贵的。
(二)关于教育的对象
幻灯片:
子曰:“有教无类。”
【过渡】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它是孔子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总纲。有人认为,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对此,你作何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