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诲人不倦》教学设计

2018-03-14

(3)句读提示:
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女与回也/孰愈  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
欣赏配乐朗读或教师范读。
学生齐读,教师指正。
3.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请学生选章朗读,检查诵读情况。
学生互评,教师小结。
四、文本探究
【活动】学生互动,进行文言基础知识的梳理。
(要摈弃“越俎代庖”式的讲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其自学文言文课文的方法和能力。)
1.“包干”(选定目标)
本课所选的“语录”共有15章,为克服篇数多、教学组织容易松散的缺陷,可把全文切分成a教育作用(第1章)、b教育对象(第2章)、教育内容(第4、7章)、c教学方法与原则(第5、8、9、11章)、教师素养d(第6、10、13、14、15章)四部分,教师选定四个小组长,由他们按每组10个左右的同学组合,按小组组定的顺序自由选择自读内容,由各小组长组织自读。
2.答“记者”问(接受检阅)
推荐一人为本组代表,就本组所负责的内容回答别组“记者们”的提问或任意抽一人回答“记者们”的提问。提问的问题可围绕文言重点词语、句子、内容理解等。
3.“点将”(检阅别人)
每组按事先组织自读时设计好的或重新归纳好的若干问题,由组长或代表任意指定其他三组的两名成员必答。
4.“抢答”(统一检阅)
教师根据本文文言词法、句法学习的重点、难点设计好问题,让各组抢答或下发课前所准备的训练题,当堂检测、巩固。
为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师在组织上述几个环节的过程中,可采用“竞赛”的方式,并注意提问形式的多样和问题设置的层次等。
例如,“习”、“闻”、“与”等多义词意义的理解。
幻灯片
习:
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习染)
②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反复练习)
③莫如修仁义而习文。(《韩非子•五蠹》)(学习)
④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论衡•本性》)(习惯于)
⑤通书,习戎事。(《新唐书•张仲武传》)(熟悉)
⑥鹰乃学习。(《礼记•月令》)(飞翔)
幻灯片
闻:
①听到、听说(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②知道、懂得(生乎吾前,其闻道也故先乎吾。)
③名声、声望(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④见闻、知识(博闻强志)
幻灯片:
与:
①给与、授予(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②结交、参与(失其所与,不知。)
③帮助(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④和、同(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天下者……)
⑤同“欤”,句末语气词(无乃尔是过与?)
又如,文言中宾语前置句“变式句”的特点。
【提示】补充资料
幻灯片:
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学而》第一)
②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子罕》第九)
③何必公山氏之也?(《阳货第》十七)
【问题】用助词“之”、“是”、“焉”等来提前宾语,如“唯郑焉依。”(《左传》)这是宾语前置句的一种变式。《论语》中的“之”在很多地方就是用来提前宾语,试作一整理和具体分析。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