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案


5、作者通过哪些文字写出了这样一种气象?我们从何处可以感受得到?
参考:两个“虚掩”,四处“没有”的句子,见其书生本色。
      两个“亲切”,一问一交代,见其蔼然风范。
      以校长身份,而能淡然处事,不慕浮华,以学生事为事,见其超乎事务,萧然物外。
    [课堂口语表达或者是短时间的写作]根据这一见面的场景,能否补充一下第一件事所叙述的见面场景,用描写的方法,写出那种“气象”。
6、第5节的文字有何作用,是否在表现作者的见识和胆略?
意在反衬蔡先生的境界,“不做官”,办教育。正是本色和精神。
 
7、作者在叙述第三件事时,是如何表现蔡先生的“春风化雨”的?
参考:
①“仍然”“一个人”都与前文呼应,两个“没有”、“不惊动”,都是不言之教,在呼应上,正表现了“吾道一以贯之”的精神。
②学生的反应上,“一进”了会场的门“呼的一声”“都站了起来”“整齐”“都怀着自发的敬仰之心,不约而同地一起站起来了”。此正人格的感染所致,此处是以结果写原因,或者说是衬托。从学生的态度正可看出蔡先生的人格魅力之大。
③讲笑话以及谈希望,既见其风趣,又见其诚恳。同时,所谈希望,十分切合“大教育家”的身份,与人格和精神上的“不言之教”形成“实践行为”上的呼应。
 
8、[口语表达或者写作]就我们所见所闻,你是否有过相似的经历与感受,又有无相反的经历与感受?
可以尝试着平和的语气来描写叙述一下。(如果是相反的,可以在文字上和本文形成对比。)
参考:学生生活中应有这样的体验,我说的主要是相反的。可以在对比中感受蔡先生的魅力影响。例子不具体举了,得罪领导还了得,哈哈。
 
9、冯友兰作为一位哲学家,对“春风化雨”所体现出的精神境界从哲学的层面做了概括为“极高明而道中庸”。那么,联系程明道的诗和元培先生的言行来看,这一成语如何理解呢?
参考: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自得和与人同。可以联系他的蔼然慈祥和诚恳。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通与入。可与其对留学生的期望见出。(如欲深入理解,则必须联系他的生平志向和业绩。就本文则必须分析下一部分)
三、总结
蔡先生的“极高明”究竟还有哪些体现呢,请听下回分解。
同学们回去后可以看一下这样一则材料《世上已无蔡元培》。这篇文章可以到网上查阅,如有条件可以打印出来。
(这则材料仅供对比和参考用。如有更好文章,请大家补充啊。)
 
第二教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感受理解了蔡先生的“春风化雨”,这节课我们再来理解他的“兼容并包”。
大家阅读一下,第10——22节。
二、文本阅读与理解
1、概括一下“兼容并包”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从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开始的为学术而学术,就是不论一个人的政治派别和政治意见,只要他在某一个专业上有贡献,有地位,就请他来开课,担任教师。
②对老、中、青的兼容并包。
大家都阅读过关于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做校长期间的资料,能否举例来说明。
2、“兼容并包”给北京大学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和影响。
①使北大成为全国的最高学府。在北大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并成为全国这种局面的最重要的一部分。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