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案
四,蔡先生其后的北大校长以及北大的学生都受到了这样的感染和影响,以后的北大是个什么样子。
五,现在的北大是个什么样子。
最后理解“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的关系。
这两者都是出自“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
非极高明,不能有大胸怀,无有大胸怀,如何“兼容”,如何“并包”,如何开启新文化运动;又如何以尊贵地位(在蔡的不以为官正是其精神所致)春风化雨;无大胸怀,所谓的春风化雨只是表象,亦不真诚矣。
有“道中庸”,则亲切蔼然与众人同,则不言之教于无形中、于平常中。有“道中庸”,则各种人才、各种派别方可汇为一体。
以上两者是一种境界的两种表现,前者是不言之教,后者是实际践行。前者是待人接物,后者是办学运动。
要之,如此,真可谓“大教育家”,如此之后的比较,知道确实是“最大的教育家”。
以上分析很罗嗦,却是出自真我的阅读感受。以下过程设计,则简略一些。
[教学过程]
由于本文涉及到的内容,所以预习就比较重要。(如有比较好的资料,请大家共享吧,我暂时提不出具体的文章,网上可查到蔡元培传记,但一般是购买信息,其他有可靠来源的资料有点短缺,记得在六中的时候读过一本各种人物回忆性的书,也想不到名字了。网上查阅到的最好有出处,不至于弄假当真。)
预习要求:
1、 熟读课文。查找阅读蔡先生的生平事迹,尤其是他在北大校长任上的作为。
2、 查找阅读其他人回忆蔡先生的文章。(前2点重点在春风化雨的人格影响)
3、 查找阅读蔡先生做北大校长时的中国历史概况。
4、 查找阅读蔡先生主持下的北大是个什么样子。
5、 如果可能的话,再看一下现在的北大又是一个什么样子。(后3点重点在兼容并包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第一教时
一、导入:
蔡元培先生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他的贡献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二是革命。但最重要的是教育。从他开始,中国才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
在他逝世之后,国民党教育部的诔词中有“当中西文化交接之际,先生应运而生,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其量足以容只!其德足以化之!其学足以当之!其才足以择之!呜呼!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师欤?”
毛泽东特发唁电:“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能为另个兵戎相见的政党所共同推崇,恰说明了蔡先生有个超越政党见解的巨大人格。
那么,他的人格魅力究竟体现在哪里,又来自哪里呢?我们一起阅读一下哲学家冯友兰的纪念文章《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二、文本阅读与理解
1、冯友兰是如何评价蔡元培先生的?
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
2、朗读文章,思考,文章在结构内容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写蔡先生的春风化雨,一部分是写他的兼容并包。
追问:思考这两部分和“最大的教育家”有何联系?
(先不讨论,只留为思考的问题。)
3、作者通过哪几件事情来写“春风化雨”,概括一下。
略。(非常简单,可自我概括,也可见教学参考)
4、作者在论述第二件事时,写到了自己的感受,把感受的话语画出来朗读一下。
“一介寒儒,书生本色,办事从容不迫,虽在事务之中,而有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