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学教案: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坛
诗僧王梵志、寒山、拾得都是唐初的白话诗人。王梵志,卫州黎阳人,是一个极怪僻的和尚,其粗俗的文字和惊人的幻想,与齐梁间没有生气的绮艳文学绝然相反:“吾有十亩田,种在南山坡。青松四五树,绿豆两三窠。热便池中浴,凉便岸上歌。遨游自取足,谁能奈我何!梵志翻着袜,人皆道是错;乍可刺你眼,不可隐我脚。”寒山也是这样敢于表现自己的诗人:“时人见寒山,各谓是疯癫。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缠。我语他不会,他语我不言。为报往来者,可来向寒山。”赤裸裸地毫不掩饰地表现自己,多少有点反文化的味道——这或者可以理解为什么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青年要以寒山等为偶像了。
“初唐四杰” ——唐诗的“始音”。
关于“王杨卢骆”的称呼。他们都是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诗人。大都生于高宗、武后年间,卢骆早于王杨,“王杨卢骆”之称,可能依据当时人们对他们诗歌的认可。《新唐书•文艺传》:“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曰:‘吾愧在卢前,耻在王后。’议者谓然。”杜甫《戏为六绝句》: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约活29岁,唐高宗和武后时期的著名诗文家,初唐“四杰”之一。祖父王通是隋代学者,叔祖王绩是唐初诗人。自幼聪明过人,六岁为文,九岁作《指瑕》指出颜师古所注《汉书》的错误,对历书、尚书、易经,多有撰述、布述、发挥。十五岁上右相刘祥道《上刘右相书》畅论国家利害,对国家大政提出三项建议。被推举为“神童”。“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谓勃为腹稿。”十七岁,高宗诏开幽素科,勃对策及第,授朝散郎。后为沛王(章怀太子李贤)府中修撰,因戏作《檄英王鸡》,为高宗认为是兄弟间“交构之渐”,逐出沛王府。父王福受连累,贬交阯(今越南境内)县令。高宗上元二年(675)秋,勃从洛阳赴交趾看望父亲,过洪都(今南昌)时恰逢闫公滕王阁盛会,作《滕王阁序》。次岁在赴交趾渡海时,不幸溺水而卒。
《旧唐书》卷190上云:“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炯闻之谓人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以为然。”张说则认为:“‘耻居王后’,信然;‘愧在卢前’,谦也。”
在文学创作方面,王勃明确反对“骨气都尽,刚健不闻”,以“奇错婉媚为本”的诗风,“思革其弊,用光志业”。现存诗作以五言居多,清新流畅,朴质自然,对促进五律的成熟作出了贡献。杨炯编《王子安集》二十卷并作序,但此集已佚。今存《王子安集》是明、清人辑成的,有诗、赋九十余首,文百余篇,其中序文七十多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是诗人二十一岁游蜀之前供职长安时期的作品。诗中有深情的劝慰,却不因远别而悲伤,表现了诗人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首联点明送别地点和友人赴任之处,场景开阔,气势雄伟,是典型的唐诗风味。“风烟”与“望”字之中,已露惜别之意、关切之情。次联进一步写送别心情:彼此的宦游感受是一样的。颈联宕开一笔,申述对离别的看法,是慰人,也是自慰,情理交融,乃全诗最精警之处。尾联相互劝慰勉励。建安诗人曹植《赠白马王彪》诗云:“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芃,无乃儿女仁。”对这首诗的构思立意很可能有所启发。但王勃的诗句更精炼、更概括、更蕴藉。《唐诗意》云:“慰安其情,开广其意,可作正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