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佺期,存诗150多首,贡献在七律,计16首。
宋之问,存诗196首,以五律成就高。
沈、宋——律诗的定型 沈佺期、宋之问乃武则天时期最重要的诗人。五律的定型是由沈、宋最后完成的。沈、宋之称,也就是成为律诗定型的标志。中宗景龙年间完成了七言律诗体式的定型。沈宋台阁馆臣的生活,有时间及精力磨练律诗技巧,使粘对规则贯穿全篇,声律和谐;《新唐书•文艺传》: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省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二人流放岭南后,写出了情韵俱佳的作品。沈宋人格低下,倾心媚附二张。之问替张易之作赋,“至为易之奉溺器”;从泷州逃回洛阳,“匿张仲之家,会武三思复用事,仲之与王同皎谋杀三思安王室,之问得其实,令兄子昙等上急变,因丐赎罪,由是擢鸿胪主薄,天下丑其行。”后谄事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盛,又谄,太平疾之。后被赐死。卑下的人格,自然诗格也不扬。
沈、宋的生平遭遇很相像,还有杜审言,都是因为文才出众而受到赏识,又都是因为曾依附于武后男宠而被流放。他们在任职馆阁期间并没有写出什么好诗,但是却磨练出一套声律的技巧,一旦因为政治变故而遭贬谪,被流放岭南的时候,他们也就写出了较好的作品。
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诗人巧妙地把空间悬隔、音书断绝、时间久远三层意思,递进递深,强化了贬居荒远的孤独绝望的情感。诗写一种矛盾心理,形容逼真,微妙传神,因为旧居异乡,盼归日切,然而等到回家真的成为现实的时候,又不敢相信。急切要问的事而又不敢问,以不问而代替问,这是诗人处于人性向善的忏悔和救赎之折磨中的特殊精神状态。宇文所安以为,这种写法对盛唐中唐的绝句创作影响很大,与盛唐中唐的一些著名绝句中的简洁优美的心理描写相类。
宋之问还有一首名诗《龙门应制》,诗云:“宿雨霁氛埃,流云度城阙。河堤柳新翠,苑树花先发。”虽然技压群雄,夺人赠袍,也只是一种颂美活动的增饰而已。
沈佺期的流放途中的作品如《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被后人称为初唐七律的样板。
《流贬:诗性人性的急转弯——沈宋山水诗研究》,王志清(《学术论坛》,5)
精读作品篇目:
宋之问《渡汉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阅读作品篇目: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沈佺期《杂诗》其三、《古意呈补阙乔知之》、宋之问《度大庾岭》。
第四节 王绩与“初唐四杰”(非宫廷诗)
王绩——别具一格的诗人。号东皋子。祖父安康献公王一,北周灭齐时,为前驱大总管,在人们的困惑、嘲笑中满载图书而归。其孙子:王通,隋末大儒文中子,醉心儒家经典而成大儒,弟子、名声满天下;王绩,潜心老庄,字无功,取庄子《逍遥游》“神人无功”意。三仕三隐。为酒而出任唐官。易代之慨与全身避祸的思想,融在其山水田园诗中。代表作《野望》,与后世同类诗相比,并不是很好的诗,但是较早的五律,且清新质朴,不同于浮艳风气,“如在珠光宝气的一堆贵妇人中忽然走出了一位荆钗布衣的村姑”。但王绩的诗并不构成唐诗发展的一个环节,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