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学教案: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坛


阶段二:龙朔变体——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体,也称“上官体”。仍以应制奉和为主,但(1)颂体式的铺排减少了,体制不如贞观诗坛宏大。(2)写景绮丽、婉转、细腻、精巧。(3)风格“绮错婉媚”。如《奉和山夜临秋》:“殿帐清炎气,辇道含秋阴。凄风移汉筑,流水入虞琴。云水送断雁,月上净疏林。滴沥露枝响,空濛烟壑深。”
上官仪的贡献主要在格律和对仗。他提出“六对”说:正名对:日月—天地;同类对:花叶—草芽;连珠对:萧萧—赫赫; 双声对:黄槐—绿柳;叠韵对:彷徨—放旷;双拟对:春树—秋池。 又提出“八对”说:的名对、回文对、隔句对、异类对、双声对、叠韵对、双拟对、联绵对。
【附】“上官体”:上官仪是贞观后期的重要诗人,地位很高,诗“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显贵,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旧唐书》本传)在当时影响不小,模仿者甚众。他对诗歌的贡献,主要精巧细腻的体物图貌。上官仪和“上官体”,虽风格婉媚,但“韵度飘扬”。
阶段三:“文章四友”与沈宋——高宗后期和武后时。
特点:a、使得律诗定型、初步完成。b、语言由绮丽而变为自然流丽。c、结构上也开始有变化,不是如前面的诗人一味铺排或白描。
“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
杜审言,“四友”中而以杜最有诗才,诗成就最高,而仕途最坎坷。《诗薮》云:“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他恃才傲物,为同僚所恨。他曾选京官,苏味道主持。考题是依案例写出判词,杜交试卷后说:苏味道必死无疑。人问其故,曰:“苏看了我的判词,必自愧不如,羞愧而死。”他夸说:“吾之文章,合得屈宋作衙官;吾之书迹,合得王羲之北面。”他人格并不高,因为通张易之遭贬。临死,宋之问等见之,他曰:“久压公等,今可慰,吾恨无继者。”周季重、郭若讷陷害他,其子十三岁的杜并藏刃,趁周季重与人宴饮时,将周杀死。周季重临死前说“吾不知杜审言有此儿,是郭若讷害了我。”杜审言因儿子杀人而罢官,他含悲为儿子写了祭文,“燕许大手笔”的许国公苏颋为其写了墓志铭。杜甫“吾祖诗冠古”;“诗是吾家事”。唐初无七律,其所作28首五律,除一首失粘外,多合律。他在五律上的成就已经超过了杨炯。代表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名句:“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李峤,才大而性格平稳,正与杜审言反。玄宗后来读他的《汾阳行》“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两叹:“真才子!”诗二百余首,除应制诗外,有赠别之作,成就较高。另有120首咏物诗,多以“一字题”,逞才之作。葛晓音教授看到了李峤此类诗的价值,认为它是唐 初以来探究对偶声律的产物,是一部以诗体撰写的“作诗入门”的类书。它采用大型组诗的形式,将唐初以来人们最关心的咏物、用典、词汇、对偶等常用技巧融为一体,以基本定型的五律表现出来,给初学者提供了便于仿效的创作范式。
苏味道,诗仅存十六首。他担任宰相多年,一无建树。“摸棱两可”的典故出自他“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摸棱以持两端可矣。”崔融,文笔典丽华约,其死后,杜审言为他披麻戴孝。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