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语言讲述活动教案

2023-10-03

中班语言讲述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儿歌,会完整讲述句子“我的房子要有……(干什么)。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尝试创编儿歌《房子》。

  3、鼓励幼儿能勇敢的在家长面前大胆表现自己。

  活动准备:

  实物投影仪;幼儿用书《房子》;

  幼儿对房子的主要功能、特点都比较熟悉;活动前请幼儿回家先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请你设计一幢房子?

  活动过程:

  一、通过简单谈话,引导幼儿说出有关房子的经验,思考讨论什么是符合需求的房子。

  1、教师提问,唤醒经验:

  (1)房子我们都很熟悉,你来说一说,你见到过什么样的房子呢?

  (2)不同的房子里有些什么东西呢?

  (3)房子有些什么用呢?

  2、进一步引导思考:

  (1)你有没有想过,如果请你来设计一幢房子,你希望是什么样的呢?你设计的房子要有些什么呢?

  (2)鼓励幼儿畅所欲言,引导幼儿清楚、连贯地表达;

  (3)在幼儿表达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说一说,设计房子特别造型的用途(也就是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为后面学习儿歌做好准备;

  二、使幼儿通过观察图片,学习儿歌《房子》。

  1、教师出示幼儿用书《房子》,引导幼儿观察后讲述。

  (1)你看到图片上的小朋友设计的房子是怎样的?

  (2)这样的设计有什么用呢?

  (3)使幼儿自主、仔细地观察图片,说清楚图片上房子的独特设计,并结合图来理解这样设计的用意在哪里?

  (4)结合幼儿讲述,整理出儿歌中的语句。

  2、教师示范朗诵儿歌《房子》,幼儿倾听;

  然后提问:

  (1)儿歌的名字叫什么?

  (2)你听到儿歌中我的房子是什么样子的?

  鼓励幼儿用儿歌中的话来回答。

  3、教师引导幼儿学念儿歌《房子》;

  (1)再次完整示范朗诵儿歌《房子》,请幼儿轻声跟念;

  (2)请幼儿看着图片自己念儿歌,教师适当提醒;

  (3)纠正念得不当的地方,分组练习念儿歌,一组念一句;轮流两次,加深印象;

  三、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尝试创编儿歌《房子》。

  1、请你用和儿歌中一样的话,来说一说你想设计的房子要有什么?做什么用处?

  2、幼儿分散自由练习,教师参与倾听和指导;

  3、组织交流:

  请练习时创编好的幼儿先来说说自己创编的儿歌,好的句子一起学习。

  活动延伸:

  请幼儿将创编好的内容和爸爸、妈妈说一说。

中班语言讲述活动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画面,理解故事内容,知道自私独占会导致孤立及共同分享会带来的快乐。

  2、观看图片,共同分析,了解生活中告示牌的意义及用途。

  3、大胆猜测故事情节,体验阅读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理解自私独占会导致孤立及共同分享会带来快乐。

  活动准备:

  课件ppt、大树图片、告示牌、老巫婆服饰等。

  活动过程:

  (一)情景活动导入:

  1、教师扮演老巫婆,出示告示牌,引起幼儿的兴趣。

  2、提问:刚刚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你是小鸟正在开心的唱歌,突然被禁止了,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二)重点页面导读

  1、观察重点页面p4---5页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

  2、观察重点页面p6---7页提问:老巫婆在干什么?小松鼠的心情怎样?

  3、观察重点页面p12--_13页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变化?

  教师小结:这里是公共场所,小动物们都可以在这里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可老巫婆想睡觉,就自私的霸占了大家的地方。

  4、观察重点页面p14—15页提问:小动物在干什么?他们的心情怎样?老巫婆在干什么?为什么会勾着头?

  5、了解老巫婆的复杂心情,猜测小动物能否接纳老巫婆。

  教师:猜猜小动物会欢迎老巫婆吗?

  (三)完整欣赏故事。

  1、提问:小动物欢迎老巫婆了吗?老巫婆把不用的告示牌变成了什么?

  2、教师小结:现在的老巫婆已经不是那个为了自己需要,而不顾别人感受的的老巫婆了,她懂得关心别人,替别人着想了。因为她的转变也收获和小动物们一起分享水果,一起玩游戏的快乐。

  (四)迁移生活经验,了解告示牌的用途及意义。

  1、观看课件图片,了解生活中告示牌。

  教师:你在生活中见过什么样的告示牌?

  教师: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告示牌,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为我们的班级设计告示牌。

  教师:在我们的班里,你觉得哪些地方还需要设置告示牌?

  (五)结束

  教师:除了小朋友刚才说的,是不是其他地方也需要设置告示牌,我们去看看。

中班语言讲述活动教案 篇3

  目标:

  1、了解图书大意,学习词“对岸”及动词“搭、架”,培养幼儿阅读兴趣。

  2、教育幼儿乐于助人及讲文明,讲礼貌。

  3、发展幼儿扩散性思维及口语表达能力。

  准备:

  1、《乌龟桥》人手一本(利用20xx年第三期《咪咪画报》制作)。

  2、多媒体课件。

  3、蓝色皱纹纸布置成小河、小积木、蓝色卡纸、大积木、木板

  过程:

  (一)游戏引题,遇到困难

  师:今天我们到河的对面去玩,河的对面叫对岸”(丰富词语:对岸)

  教师带幼儿进活动室,走着走着,遇到一条河。

  “啊,河上没有桥,我们要怎样过河呢?”

  幼儿思考,回答。

  (二)难点前置,体验动词

  1、幼儿自由探索

  师:“在河边有很多的小积木,还有很多小木板,我们用积木搭成河岸,动手试试,怎样才能过河。”

  幼儿尝试过程中,教师进行指导,引导幼儿说出:搭、架等动词。

  2、幼儿过河

  师:“小朋友们想到的办法真好,现在我们就架一座桥吧”

  3、幼儿从桥上过河

  (三)自由阅读,感受内容

  1、语言引入

  师:“森林小屋里有好多漂亮的小图书,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上画了谁?它们在做什么?”

  2、幼儿自由阅读,教师指导

  3、幼儿说说自己看到的内容

  教师引导幼儿尽量用完整的语言讲述。

  (四)欣赏课件,逐图观察

  1、教师引导幼儿逐图观看

  图一:图上有谁?它们想去做什么?

  (有小猴子、小兔子、小松鼠,它们去玩)

  图二:它们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是怎么知道的?

  (它们遇到了一条河,过不去了,脸上的表情是很惊讶的。)

  图三:它们在做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它们在想办法,小猴子想到办法了,因为它的头上亮起了灯,说明它想到了办法。)

  图四:小猴子想到了什么办法?它们拿来了什么?它们的心情怎样?你是怎么知道的?

  (它们想搭一座小桥,丰富动词:搭,它们扛来了一根木头,丰富:扛、架。它们很高兴,脸上是笑眯眯的)

  图五:这时,发生了什么事,它们心里怎么样?你是怎样知道的?

  (水把木头冲走了,它们心里很着急,嘴都张大了。)

  图六:这时,谁来了?大家猜猜乌龟来做什么了?它们会怎样帮助小动物呢?

  (乌龟来了,它们来帮助小动物了)

  图七:小乌龟在做什么?它们像什么?小动物看到时表情是怎样的?

  (它们把身体连在一起,在河上搭起了一座桥,乌龟桥,小动物们非常吃惊地看着乌龟桥)

  图八:小动物是怎样过河的?它们为什么又吃惊,又担心?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它们的担心?重点引导孩子感受“又吃惊又担心”。

  (它们踩在乌龟的背上,担心乌龟会疼,担心会踩伤小乌龟,所以很担心。)

  图九:小动物们过河了吗?它们心情怎样?会说什么?

  (小动物们过了河,它们很高兴,它们对小乌龟的帮助非常感动,它们会对小乌龟说“谢谢”)

  图十:小动物们在做什么?

  (它们采了很多鲜花送给小乌龟)

  2、幼儿讲述图书内容

  教师请幼儿将图书内容完整讲述。

  (五)幼儿讨论,情感教育

  你们喜欢小乌龟吗?为什么?

  引导幼儿说出小乌龟用自己的身体帮助小动物过河,它们不怕疼痛,乐于助人,是小朋友学习的榜样。

  (六)阅读游戏,兴趣延伸

  利用小图片玩“摸图游戏”:请个别幼儿上前摸卡片,并将卡片内容说出,其它幼儿进行指图游戏。

  (七)情感迁徙

  你还帮过谁,做过什么事?

  (八)结束

  小朋友们,天黑了,我们也要回家了,回家后,我们把做好的图书拿给爸爸妈妈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