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写生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简单的风景构图知识,利用所学的透视和构图知识进行风景写生。
2、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提高造型能力与构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简单的风景构图知识,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
2、如何把透视和构图知识运用到绘画实践中。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引导阶段
1、欣赏、分析课本图例,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
师:同学们学习了基本的透视知识。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看看他们是如何运用哪些透视方法的。
2、了解风景写生的方法与步骤。
欣赏课本第2页下方的图片,了解白色方框的作用
师:这些方框我们称之为取景框,在风景写生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就象照相机的镜头,照出来的景色美不美和拍摄者的所取的景构图好不好有直接关系。所以画面的美不美和你们的所取的景构图好不好有直接关系。
师展示“回”字形的取景框。并介绍其使用方法。同时介绍在没有取景框的情况下,可用双手架成“口”字形进行取景。
以图片或照片资料为例或通过对窗外景物的观察,讲解风景写生的方法和部骤,了解风景写生中的近景、中景、远景的概念。
如何利用取景框进行取景构图。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中房屋的各条棱边会有什么变化。如何在画面中确定“视平线”和“消失点”。欣赏一些风景画和学生习作。
步骤:观察——取景——构图——描绘——修改——收拾完成
(二)发展阶段
1、取景构图实地风景写生
选择操场或顶楼阳台先集中引导学生进行取景,观察建筑物的透视变化,然后以小组的形式分散开进行实地风景写生。
三、学生写生,教师辅导
四、作业点评。
风景写生教案 篇2
一、教学内容:
《风景写生》——钢笔淡彩
二、教学目的:
通过观察,学会取景,并运用钢笔淡彩的.表现方法画一幅风景写生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
三、教学重点:
学习钢笔速写的基本技法和用表现物体的质感及特征。
四、教学难点:
学习钢笔速写的基本技法和用表现物体的质感及特征。
五、教学教具:
1、在校园内选定一处有特色的简洁面层次分明的景物供学生写生。
2、布置学生携带铅笔、钢笔、水彩。
3、教师准备钢笔淡彩风景作品和示范用品。
六、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出示钢笔淡彩作品,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钢笔淡彩作品分析,指导学生从作品的选材、构图、表现方法等去认识大自然的迷人景色,激发学生绘画兴趣;认识钢笔也是绘画工具,知道本课是要求用钢笔淡彩作风景画练习。
2、分析钢笔淡彩的特点:
“钢笔淡彩”是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线为主,色彩辅之。
A、用钢笔勾出风景画稿。
B、淡淡的涂上水彩色。
C、着色以固有色为主。
3、绘画方法:(教师示范全过程)
(1)取景(运用取景框或用双手做框,选取美的构图。
(2)用铅笔定位置(画面应有前、中、远景,把主要景物放在
中景里,使画面层次多,立体感强。)
(3)用钢笔线条进行刻画。
(4)着色。用固有色薄涂。
三、学生集队到指定的地点写生,教师指导取风景,提醒学生注意透视现象,本节课完成用钢笔描绘风景的大体效果。
四、讲评对构图好,层次分明,形象较准确的作业给予表扬,布置学生下节课带水彩用品。
第二节
一、检查、讲评上次作业,导入新课。
二、讲授钢笔淡彩的绘画方法:
1、用钢笔画好景物,对主要景物作细致刻画,远景处理宜简。
2、待钢笔画稿干后,观察景物的色彩,以物体的固有色为主,
淡淡地涂上色彩,使钢笔线条显露出来,如发现颜色不够,
待颜色干后再涂一次,切不可来回涂抹,以免将线条浅掉右线条活泼色彩明快
弄脏画面,着色可以从远到近。(教师示范)
三、带队到指定地点,进行风景写生,学生着色,教师指导。四课堂小结。
张贴学生作业,共同评议,对主体突出,色彩明快、钢笔淡彩特点强的作业给予表扬,鼓励同学课余多作练习。
风景写生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掌握风景速写画法,准确、生动、深刻地表现对象
2、通过速写练习,观察生活,使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的事物,培养学生灵敏的观察、感受能力和迅速捕捉物象形神的能力,能够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教学重点:
掌握速写的基础知识、能够准确、生动、深刻地表现对象。
教学难点:
如何启发学生的艺术感受,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表现方法、开发自身的语言模式,使自己的作品有自己的语言风格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用具:
范画
学习用具:
画夹、铅笔、橡皮、钢笔、炭笔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工具材料准备情况,维持上课纪律
二、导入
教师总结上节课的临摹情况
三、讲授新课
1、展示风景速写范画
2、教师讲解临摹要领
(1)取景与构图
确定所画对象要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感受,选择自己最想画的那部分景色。
取景分三层:远景、中景、近景。
(2)、速写语言
观察自然景观中相互对立的关系:形意、主次、虚实、动静、疏密、大小、长短、轻重、曲直、前后、高低等。
空间的透视: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国画中的散点透视。
形体的疏密虚实关系
(3)、 感悟自然的美
3、学生临摹,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
展示优秀作品,对集中出现的问题集体讲解
五、布置下节课工具材料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