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2023-08-11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1

  一、教学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中国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中国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你了解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自己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深渊 雾霭 呐喊 盛满 疾驰 蜡烛

  维斯瓦河 消逝 催人奋起 肺结核病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雾霭:雾气。疾驰:马车奔驰。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亡国:国家灭亡。消逝:消失。肺结核病:慢性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当时的情景,将抽象的词语形象地表现出来,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这些词语的理解,而且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读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读第一段。过渡:既然是不得不离开祖国,那么离别的情景肯定是令人难忘的。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3)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4)交流并指导朗读。

  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来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这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而且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的。

  请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是何等恳切!想象埃斯内尔此时的激动心情。

  自由读、男生读,体会老师语气之恳切。

  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的礼物”送给肖邦,使他激动万分,实在感人。

  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提示:联系前面老师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5)朗读全段,体会师生之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6)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

  2.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出示:悲愤欲绝(读)①查字典,解释“绝”:气息中止。②说说词语的意思:悲痛愤怒到了极点。

  (2)引读: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肖邦是怎样做的?

  (3)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和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4)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5)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6)交流。

  理解“彻夜”。(通宵,整夜)

  比较: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自由读、指名读。(7)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交流,出示:肖邦日夜思考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重读带点的词。

  (8)引读:所以,“他……时间……可是他……”

  看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9)小结:这一段写什么?(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势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三、试背第二段。想想如何记忆同桌互背,指名背。

  四、作业

  学生在课堂上质疑的太少,课堂气氛总是不活跃,看来,作为老师平时应该注生培养他们这一方面的能力。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2

  教材依据: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1册)的第一单元第3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文15-17页的2至3小节。

  设计思想: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其知识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是其它学科的基础。同时,也蕴含多门学科的知识,其知识覆盖面之广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比拟的。学习语文,就要使学生受到多方面地教育。在教学中通过巧妙地提问,引导学生入情入景,感受肖邦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师生间的深厚情谊。

  2、体会肖邦对祖国得深深热爱,并能理解相关的词语。

  3、自己深有感悟,明白爱国的含义。

  教学难点:如何去更好地理解“爱国”的概念。

  教学准备:

  1、小黑板。

  2、课前学生收集的有关爱国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那些爱国的故事?看谁讲得好。

  那他们是用什么行动(怎么)来表达对祖国地热爱的?

  可见爱国的方式有很多,那肖邦是怎样来热爱自己祖国的?

  二、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二段。

  1、教师提问:通过上节课地学习,你了解到了什么?

  教师板书:

  把 我 的心脏带回 祖国

  ↓             ↓

  肖邦 不得不离开 波兰

  既然是不得不离开祖国,那么离别的情景肯定让人难忘。

  2、学生自由读文,讨论交流文中写了哪几个场景?

  (1)、指名说,看谁的语言最简洁。

  (2)、师生交流

  咏唱送别曲

  老师的叮嘱

  赠送银杯

  3、练习朗读这三个场景,看谁读的最有感情并让学生进行点评(注重读时的表情和语气)

  4、思考: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的礼物送给肖邦?

  5、朗读全段,进一步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6、过渡:

  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老师的叮嘱,离开了他深爱的祖国,早异国他乡,他做了什么?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理解“悲愤欲绝”的意思

  为什么“悲愤欲绝”?

  从中你还可以体会到什么?

  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

  肖邦是怎样做的?

  从肖邦行动中你体会到什么?

  2、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

  3、交流。理解“彻夜”的意思。

  4、指名读这一小节,同时思考:他为什么这么做?

  指导朗读,抓住重点词语。

  5、小结:

  肖邦用怎样的方式表达了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

  四、指导背诵

  学生交流记忆的方法。

  五、板书设计:

  把 我 的心脏带回 祖国

  咏唱送别曲

  老师的叮嘱

  赠送银杯               ↓             ↓

  肖邦 不得不离开 波兰

  教后反思:

  从设计提问的方面着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比如在学习第四节时,学生竟深有感触地说:“战争带给人类的只是灾难和痛苦。”是意料之外,是以表明对课文的理解在原有基础上又升华了,同时也让学生们明白,热爱祖国的方式有很多,但都需要付出,要始终如一,学得越多,做得也就越多。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课文脉络。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课前准备(资料摘抄、教具):

  教学挂图

  教学基本框架(每个阶段师生活动的设想):

  一、揭示课题

  1、你了解我国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

  板书: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3、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 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满心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三、 精读指导

  1、回答:我是谁?文章哪一部分告诉我们的?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入华沙英语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读有关语句。

  ①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②帮助理解:瓜分、深渊。

  (结合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8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

  [教学过程]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一、 谈话导入:

  1、 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炽热情怀,去聆听最壮美的旋律。

  2、 读课题,自由谈谈感受。

  二、 自读课文:

  1、 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 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 读后交流:

  可能提出的问题:

  1、 为什么埃斯内尔会以泥土作为礼物送给肖邦?

  2、 面对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为何会流下激动的泪水?

  3、 肖邦那么爱祖国,可他为何不留下来反抗?

  ……

  四、 再读课文,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要求学生边读边批注。

  五、 采用多种形式读懂、读好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1、 第一自然段,相机理解“瓜分”。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最后一句,注意重点词“满怀悲痛”、“不得不”。

  2、 第二小节(重点指导)

  (1) 指导阅读埃斯内儿的两句话,感受师生情深,爱国情浓。(采用评读、议读的方法)

  (2) 最后一句,在朗读时指导学生从肖邦的动作、神情“郑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对祖国的牵挂与难舍之情。

  3、 第3、4小节,引导学生认识肖邦用深爱的音乐表达内心的抗争。

  4、 第5、6小节,抓重点句“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与祖国的地下。”激发学生理解肖邦对祖国的赤忱之爱。

  六、 轻声自由再读全文,检查对问题的理解,交流。

  老师相机评论,总结。

  七、 默读,感悟。

  八、 交流感悟。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泥土为什么是特殊的礼物,肖邦为什么要把心脏带回祖国,两者之间有什么必要的联系。

  2、深刻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挚爱。

  教学准备:小黑板摘抄两段话:一是肖邦的遗言,二是老师的临别嘱咐。

  教学时间:两教时

  1、审题自学,初步明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肖邦外出原因。(是战斗还是逃避)——(英雄—懦夫)

  2、深入体会老师对肖邦的嘱咐,“泥土”为什么是特殊礼物,肖邦在国外的工作有无价值?为什么要把心脏带回祖国?

  教学设计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义

  1、自学生字新词,结合上下文理解:疾弛、勉励、特殊、悲愤欲绝、四处奔波、与世长辞、弥留之际、异国他乡

  2、自由读课文:读通句子,将课文读正确。

  3、分节读课文,在归纳节意的基础上,练习分段、合并段意。

  (1)不得不离开祖国       (2)带着泥土,离开祖国

  (3)思念祖国,忘我工作    (4)与世长辞,请求将心脏带回祖国。

  4、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波兰被列强侵占(沧陷),音乐家肖邦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以奋工作,弥留之际请求姐姐把心脏带回祖国的故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5、默读质疑(疑是学习进程的推进器,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通过质疑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1)国难当头,肖邦选择离开,到底是英雄还是懦夫?

  (2)埃斯内尔老师把“泥土”作为特殊的礼物,到底是什么用意?

  (3)肖邦弥留之际,为什么请求姐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

  二、围绕小专题,展开学习讨论

  1、国难当头,肖邦选择离开,这是为什么呢?

  (1)列强瓜分    十分之九     陷入深渊

  (2)满怀悲愤  不得不

  简介肖邦。他是如何发挥才华,为祖国工作的经历。

  2、老师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的礼物赠送给肖邦呢?

  (1)通读第二自然段,划分场景

  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泥土——接受礼物——登车疾驰

  (2)理解老师的话

  “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祖国呀!”

  “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3)此情此景,肖邦的表现是什么呢?

  ——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

  ——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

  (4)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到什么呢?

  师生之间的真挚情感。

  老师对肖邦的厚望:虽然离开了祖国。但不能忘记祖国。

  波兰人民对祖国的挚爱。

  3、起义失败,肖邦为什么会悲愤欲绝?他是怎么做的?(想到用哪些成语来形容肖邦呢?)从中体会到什么?

  “一腔热血化作了音符”

  “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

  “时间在消逝,可是他已根本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爱国之情与爱国之曲《革命进行曲》

  4、肖邦弥留之际,为什么要请求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呢?

  (1)什么时候是弥留之际?此时为什么能“紧紧地握住”姐姐的手?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

  (2)肖邦为什么要求把心脏带回祖国?其用意是什么?

  (3)出示老师的临别嘱咐(读)

  体会肖邦临终遗言,能体会到什么?此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4)补充阅读陆游的《示儿》——临终遗言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体会古今中外爱国志士的共同心愿:渴望和平、统一。

  三、指导背诵,体会感情,积累语言

  1、熟读第二自然段,准备背诵(交流记忆方法)

  (告别—送行—叮嘱—送礼—受礼)

  2、按自己的记忆方法练习背诵

  (背诵能加深课文的理解,是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有效结合。这里不是机械地强记,而是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创造性地记忆背诵。)

  板书设计

  不得不离开

  肩负祖国人民的嘱托

  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废寝忘食地工作

  (肖邦的心愿)                临终寄托心愿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⒉学会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地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地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教学难点: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教学设计精品推荐

  对肖邦弥留之际请求的理解。

  教学准备:

  投影片、挂图。

  拟定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⒈读通课文。

  ⒉学习生字新词。

  ⒊指导写字。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⒈直接板书课题:⒊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⒉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⒈带着疑问读课文,把字音读准。

  ⒉指名分节读课文。

  ⒊对课文内容质疑。

  ⒋再读课文,自我解决解题时所提出的问题。

  三、指导分段。

  ⒈读课文,依据教师提供的事情情节发展分段。

  ⒉交流分段。

  3、小结。

  四、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细读课文,体会肖邦强烈地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第3课,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节。

  ⒈提问:肖邦为什么不得不离开自己得祖国?

  ⒉自由读第一节,思考,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问题。

  ⒊指导朗读。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教学设计精品推荐,希望对你有帮助!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7

  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包括图片和音频资料)

  浪漫钢琴诗人肖邦生平                       肖邦的爱国事迹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意思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难点是送别时老师的叮嘱以及肖邦的情感变化,教学时,要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方法带领学生质疑、理解体会。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2、 学生读题。教师设疑:课文讲述的是波兰钢琴诗人、杰出的音乐家肖邦的故事,肖邦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他又在哪里呢?

  3、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文中生字词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 小组内自读课文(朗读方式由组长策划)

  2、 组内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词语的意思)

  3、 组内完成一个小任务:找一个与课题意思相近的句子(记录在本子上)

  4、 教师检测生字词的学习,出示投影

  肖邦 维斯瓦河 疾弛而去 催人奋起

  蜡烛 亡国之恨 消逝 肺结核

  深渊 雾霭 盛满 呐喊

  5、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词语的意思

  (三) 质疑讨论,学习全文。

  1、 交流小任务,各小组找了哪个句子?各组汇报。

  2、 出示投影

  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的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3、 谁来读一下这句话,原来课题是由肖邦的一句话压缩而来的。

  这句话是肖邦在什么时候说的?(弥留之际)在投影上划线。

  “弥留之际”是什么意思?(重病将死)

  4、肖邦是怎样说这句话的? 圈点词语“紧紧握着”“喃喃地”,谁来试读这句话(比较指导)。

  5、一句话你可以体会到什么?(他深深地爱着祖国)

  6、 那么,他为什么会离开自己的国家呢?小组学习课文,试给课文各段加一小标题(组长记录,准备交流)

  7、 指读课文第一小节,说说肖邦离国的原因。(小标题:忍痛离国)

  8、 就在肖邦离国的那天,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自读课文,注意肖邦情感的变化。(小标题:深情送别)

  9、 出示重点句子

  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

  读读这句话,体会老师的期盼和叮嘱。

  10、 引读句子。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的对肖邦说。听了他的话,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从肖邦的泪水中我们看到其实他已经理解、体会了老师的一片心意,此时的肖邦什么也没说,但从他的泪水中,他有千言万语,想一想,肖邦心里在说些什么?(小练笔)

  11、 小练笔交流。

  (四)布置作业

  1、 抄写词语。

  2、 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板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忍痛离国

  深情送别

  肖邦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一、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依据是什么?

  2、交流,理清文章线索:

  满怀悲愤,离开祖国——化热血为音符,鼓舞斗争——弥留之际,嘱托姐姐

  二、再读课文,感知爱国情感。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读出感情。

  2、交流朗读,评议,指导。

  三、精讲课文,品味语言,升华情感

  过渡:为什么三部分都有人喜欢呢?(它们都体现了肖邦对祖国强烈的爱。)

  (一)、第一部分

  1、自由读,说说那些地方写出了肖邦对祖国的爱,将自己的理解写在相关语句后面。

  2、交流:(着重理解有关句子及肖邦的感情变化)

  3、练习感情朗读,练习背诵第2自然段(可抓住咏唱——叮嘱——赠杯给学生记忆的支撑)。

  (二)、第二部分

  1、自由朗读,将自己的理解写在书上。

  2、交流,并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着重理解好以下句子:

  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呐喊与抗争。

  他把在亡国的痛苦和……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时间在消逝,……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3、小结。

  (三)、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

  2、说说自己读(听)后的感想。

  (1)理解肖邦弥留之际的话;

  (2)当时他才39岁。(理解“才”的多重意思)

  3、练习有感情朗读,加强体验。

  四、总结

  1、总结,煽情

  2、播放《革命进行曲》,朗读全文,体会肖邦“把心脏带回祖国”至极的爱国情怀。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二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你了解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自己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深渊 雾霭 呐喊 盛满 疾驰 蜡烛       维斯瓦河 消逝 催人奋起 肺结核病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慢性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三、精读指导。   1、回答:“我”是谁?(波兰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文章哪一部分告诉了我们?(第一段)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句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名读有关语句。       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帮助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原指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的苦难极深。(联系从书报、电影电视那里了解到的旧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    邦:左右基本等宽。瓦:末笔是点。    驰:左窄而长,右宽而扁。亡:横要长。    催:范写。指出注意点。逝:注意笔顺。    烛:笔画安排要匀称。肺:右边末笔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读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指名读第一段。    过渡:既然是不得不离开祖国,那么离别的情景肯定是令人难忘的。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并指导朗读。      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来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这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而且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的。    请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    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是何等恳切!    想象埃斯内尔此时的激动心情。    自由读、男生读,体会老师语气之恳切。    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的礼物”送给肖邦,使他激动万分,实在感人。    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提示:联系前面老师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   (5)朗读全段,体会师生之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6)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  2、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出示:悲愤欲绝(读)    ①查字典,解释“绝”:气息中止。    ②说说词语的意思:悲痛愤怒到了极点。   (2)引读: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肖邦是怎样做的?   (3)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和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   (4)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5)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   (6)交流。     理解“彻夜”。(通宵,整夜)     比较: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自由读、指名读。   (7)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交流,出示:     肖邦日夜思考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重读带点的词。   (8)引读:所以,“他……时间……可是他……“      看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9)小结:这一段写什么?(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势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三、试背第二段。想想如何记忆。    同桌互背,指名背。    小结:背诵也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四、继续精读训练第四段。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指句读。   2、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什么叫“弥留之际”?    (2)肖邦为什么病得这样重?    (3)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4)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我的灾难深重的祖国呀,整整18年,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努力做着一个赤子应该做的一切……我生不能回到你的身边,死后也要长眠于你的怀抱……)   4、引读第6自然段。    (1)理解“与世长辞”。    (2)读一读,比一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这样与世长辞了。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五、总结课文,朗读全文。    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板书: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        波兰          日夜思念 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肖邦简介

  肖邦: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降a 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临终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切入口就在爱国。所以今天教学时,我在让学生用一句话评价肖邦之后,紧扣“爱国”不放,让他们找出课文中能证明肖邦爱国的表现来。学生自由读,深入课文寻找每一个细节,最后得出这些地方表现出肖邦是爱国的:  

  1、悲愤  在亡国这后“满怀悲愤”;在得知华沙起义失败后“悲愤欲绝”。  

  2、留恋  在“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时,接过老师的特殊礼物之后“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所表现出来的缠绵。  

  3、思念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  

  4、四处奔波   “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  

  5、至死不忘   “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整个一节课就在这样的读中寻,寻中思的过程中度过。有了今天的基调,我们明天也可以更好地体会作为一个“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来说,肖邦如何“爱国”。再通过读来品味他的具体行为与思想。  

  第二课时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重点段,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阅读,读出肖邦对祖国的爱,读出对沙皇的恨,读出与亲人的难舍,读出肖邦临行前对波兰的留恋。(找出语言、动作、情感的描述)  

  体验,你觉得在这一段中那些环节最感人?  

  1、“他们(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2、“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着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完成小训练:为这群不得不分离的亲友设计语言  

  针对第一个环节设计:同学说:“即使你远在他乡,          ”  

  学生的答案有:“即使你远在他乡,你永远是波兰人民的儿子。”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我们‘天涯若比邻’”(我插话:“这位同学还是个中国通。”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能把我们忘记。”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也会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也会永远记住这一刻。”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母亲。”  

  ……   ……   ……  

  第二个环节设计: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说:“              ”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答案有:祖国,我会回来的!  

  我带着悲愤而去,我会带着骄傲而归的。  

  祖国再见了!亲人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们,朋友们再见了!  

  沙皇,这里不会永远属于你!    

  祖国,我会为你而奋斗的!  

  祖国,我会用我的方式来爱你的!(当时在此又引开了一个话题:肖邦以什么方式来爱国?简单的讨论使学生明白了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对自己祖国的爱,如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战士的浴血奋战,工人农民的辛勤劳作,教师为祖国培育人才等等。从而进一步理解了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的原因。)  

  ……  ……  

  对话  在充分体验了当时的情与境之后,我让学生就“特殊礼物”所含的象征意义进行了讨论,同样答案也是多重的,(这是祖国、这是你的根、这是生你养你的土地、这是波兰人民、这是你情感的源泉[受《长江之歌》的影响]、这是你艺术创作的动力……  

  通过这样几个环节,学生对第二自然段的理解上了一个台阶。  

  这次教学也有遗憾,如果有《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音乐,我想效果会更好!  

  第三课时  

  今天的教学中觉得有两处引得较好:  

  作为爱国的音乐家的肖邦,他对祖国的任何情感都是通过音乐来抒发的,起义华沙失败了,他创作了《革命进行曲》,试想如果起义成功了,他会如何创作?(有学生说:《革命胜利曲》《革命狂想曲》《革命颂歌》、)就在他们渐渐兴奋的时候,我语调沉了下来:“然而,真正的结果是起义失败了。”让他们感受了一种情绪的起落。不但没有冲淡主题,反而使主题的效果更强烈了。进一步再引:“我们中国有这样的音乐家吗?”(有:聂耳、冼星海、刘天华、乔羽……)  

  另我将甜版的“冰山原理”在教学中进行了实践:“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  

  我抓住了“奔波”这个海面上的“一角”:“为了生计,可能怎么奔波?”(找一份工作、争取一些演出的机会、甚至可能在街头演奏、做别人家的家庭音乐老师等等)“那么,肖邦又在为祖国奔波什么呢?”(学生真的探寻到了海下的冰山:他寻找在巴黎的波兰人;他可能和那些支持他的艺术家们一起交往;他利用演出进行演讲;他把演奏自己的作品向世界展示波兰人的智慧;他向世界揭露沙皇的罪恶;他义演来表示对自己祖国的爱……)  

  这种“冰山”的追寻使得学生对下文中肖邦对他姐姐说的话理解起来就有了更深的体味。在学生最后的集体诵读中,这份情感被发挥到了淋漓尽致。“躺倒在病床上”“弥留之际”“喃喃地”又使语调变得低缓而深情。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在积极主动地参与,他们活跃的思维和丰富的情感活动,使得他们对这原本陌生的主题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古诗贯穿于课堂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后记  

  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时,我将古诗穿插于中,让大家用古诗来诠释肖邦的爱国情怀,受到了很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又使学生对肖邦的爱国情怀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一篇饱含主人翁挚热情感的文章,那发自内心的呼喊,用心才能体会。可是,文章内容及其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是国外是事情,就更加了一份距离,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相信情感是相通的,爱国情感是没有距离的。因此,我想到杜甫,想到了陆游,想到了文天祥,我想用他们的爱国情怀去诠释肖帮的爱国思想。  

  在引导学生读懂“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一段的时候,我对孩子们说:“这时肖邦想离开自己的祖国吗?”  

  “不想。”  

  “为什么?”  

  “他看到自己的祖国被列强瓜分,看到自己的同胞被强盗欺凌。不忍心离去。”  

  “是啊。祖国被瓜分,人民被欺凌。如何能走,但是手无寸铁的肖邦面对凶残的侵略者,只能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仇恨和抗争。”  

  引入《春望》引读:“国破山河在……”  

  学生起:“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作为音乐家的肖邦,他的武器是音乐,一个个音符像一颗颗子弹穿过敌人的耳膜,洞穿敌人的心脏,那是肖邦强有力的武器。他颠沛流离,在法国巴黎,为了生计,到处流浪,当他在异国他乡得知国内起义失败后,悲愤欲绝,心中郁积的情感一下子迸发了出来,他的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流淌了出来。  

  在此我引入《过零丁洋》。引读:“辛苦遭逢起一经……”  

  学生起:“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沈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读到这学生对肖邦的爱国情怀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的肖邦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创作之中,用音符来书法自己对祖国的思念和祖国前途的担忧。由于他的忘我工作,使他病魔缠身,终于倒下了。要让孩子真切体会肖邦在临死前的一句话,让孩子深刻地体会肖邦的爱国思想,我让孩子用情地朗读肖邦最后一句话后,引入了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  

  学生起:“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在这悲愤的诗句中让孩子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的同时,让孩子感受肖邦的感情。诗歌的加入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降低了难度,同时也为这首诗作了全新的解释。  

  这一尝试让我收获两点:其一是情感是没有国界的,就像音乐一样,那是心与心的感应,心与心的交流。我们首先要走进孩子的心灵,轻轻地打开孩子的心灵,为他们接纳心灵而准备。  

  其二,诗歌的积累是为了让孩子感受中华之文化瑰宝,增强孩子的文化底蕴,和语文素养。需要我们理解的是,诗歌是情感的产物,精辟的语言饱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知识的积累,我们要使之“活起来”。让知识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让孩子用知识解释知识,让知识既成为最终目标,也成为获取新知识的手段和工具。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时间]

  三课时。

  预习。

  按要求预习:读顺课文、掌握生字、理解有关词语(弥留之际、悲愤欲绝、疾驰等)、写出对课文的总体的初步感受、写出对课文中自己感触最深的句子段落的感受与体会、提出一二个有价值或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出示“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一句,齐读,思考:想想这是谁说的?是什么时候说的?从这句话中,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又是含着什么样的感情说的?怎样才能读好?你了解他吗?(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肖邦)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写他的故事的课文。(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昨天已经预习了课文,你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什么疑问吗?(整合学生的问题)

  整合后的问题:

  (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

  (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维斯瓦河疾驰蜡烛消逝催人奋起肺结核病

  (2)指导书写

  邦:左右基本等宽。瓦:末笔是点。

  驰:左窄而长,右宽而扁。亡:横要长。

  催:范写。指出注意点。逝:注意笔顺。

  烛:笔画安排要匀称。肺:右边末笔是。

  描红

  抄写本练习书写词语。

  (3)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三、再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互读互纠。

  四、默读课文,思考整合时大家遗留的问。如果有答案了,做好记号。又有新问题产生做好记号。

  第二教时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经过大家的努力和整合一共留下了几个问题?谁来说说。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出示:

  (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

  (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二、解疑。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探讨这三个问题。

  (预设:按以上三个问题的顺序进行按部就班地解决,比较符合课文的顺序,但还可能有学生为了说明肖邦离开祖国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更好地同侵略者作斗争,会同后文进行联系。如果这样,就把第三个问题提前解决。)

  (一)探讨研究(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学习文章第一节。

  注意:“瓜分”“落到”“陷入深渊”“满怀悲愤”“不得不”等重点词句。进行研究,肖邦离开祖国的真正原因。

  突出地让学生重点理解感受肖邦的热爱祖国。

  集体朗读本整节。

  (二)探讨研究(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

  此段的学习就按照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体会、感悟①肖邦对于老师来说,是得意门生(相机渗透肖邦的音乐天才资料)②老师和同学都十分地依恋肖邦③老师和同学都不希望肖邦出国后忘记自己的祖国。④肖邦内心是不太想离开牌子祖国的。而第三、四点是需要学生重点体会的。

  本段学习重点通过朗读来深入体会感受。

  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他有没有忘记自己亲爱的教师和同学的嘱托呢?(没有)为什么?

  (三)研究探讨“(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重点理解:“悲愤欲绝”“彻夜”等词。

  朗读并展开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这时,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

  说说你从肖邦的举动中感受到了什么?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并展开想象。

  出示“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朗读。

  结合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三、试背第二段想想如何记忆。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

  2、完成练习册

  第三教时

  一、复习导人

  1.昨天我们研究了大家提出的三个问题,通过研究与探讨,你有什么感受?

  2.读读你感动的句段,说说为什么感动你。

  二、巩固背诵第二段,交流记忆方法

  三、继续精读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指名读。

  2.(1)理解“弥留之际”、“紧紧握着”。

  (2)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刃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

  4.引读第6自然段。

  (1)出示理解“与世长辞”

  ①查字典,解释“辞”。(告别)

  ②说说它的意思。(永远离开人世)

  (2)读一读,比—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

  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5.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自然段,

  三、总结课文,朗读全文

  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指课题)“把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播放肖邦的《革命进行曲》,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

  【教后记】

  (1)设计思路:本课我采用了好久没用了的“质疑教学法”。初衷是一位网友(至于哪位我忘记了)在集体备课时提醒了我。是啊,这篇课文我们老师在集体备课时也有问不完的问题,何况是我们的那些好问的孩子们呢!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思路。用两三个切入文章主题的问题进行探究、研究,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去体悟。应该不错!

  (2)在第二教时探究三个问题时,正如我预设的。学生果然联系到后面的句子来加以说明肖邦出国后并没有忘记老师的嘱托,忘记自己的祖国,而是深深地怀念着自己亲爱的祖国。我在实际教学中,就先研究解决第三个问题,再回头解决第二个问题。

  (3)至少在集体备课中研究的“肖邦为什么要离开祖国”我明确告诉孩子:肖邦是爱国的,但他同样也十分热爱艺术。我发现我的学生并没有因为我告诉他们这一点,而使他们对于肖邦的爱国有所怀疑。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朗读和背诵。

  2、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丰富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感受肖邦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肖邦的资料。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出示: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读句思考:想想这句话是谁说的?是什么时候说的?从这句话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感情?你了解他吗?(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肖邦)

  3、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近肖邦,认识肖邦。再次读题。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⑵努力联系上下文或根据具体语境理解生词。

  2、检查自读情况。

  3、再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理清文章脉络。

  4、交流评议。

  三、研读第一自然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肖邦那么爱国,为什么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⑴简介当时背景,讨论交流。

  ⑵相机理解“列强”“瓜分”等词语。

  2、指导朗读,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四、指导书写生字词。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

  2、课文内容。

  3、过渡语。

  二、研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边读边想象,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情景?

  汇报交流。

  2、品读体会人物心情。

  ⑴默读文段,找出反映肖邦情感变化的句子。

  (“感动地点了点头”——“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

  ⑵那么他感动的是什么呢?

  ⑶品读体会,交流。(感动于师生都来送行;感动于咏唱老师特地谱写的送别曲;感动于老师的深情叮嘱。)

  ⑷自由读,体会肖邦的感动。

  ⑸肖邦又为何激动呢?

  ⑹交流朗读。

  1、选择部分内容练习背诵。

  检查。

  2、品读肖邦“离去”的句子。

  3、过渡。

  三、研读三、四自然段。

  1、浏览课文,找有关词语填空。这是个的18年。

  2、交流。

  3、理解第三自然段。

  ⑴这是个悲愤的18年,他悲的是,愤的是。

  ⑵听音乐,老师朗诵,学生朗读。

  4.出示第四节。

  ⑴读,文中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全部、彻夜……)

  ⑵读一读这些词语,你能感受到什么?

  ⑶你还能用哪些成语来形容肖邦的工作?

  ⑷创设情境,练习说话,加深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情感动力。

  ⑸齐读。

  四、研读第五、六自然段。

  1、师过渡引出句子。

  2、指导读:“喃喃”的语气。

  3、理解“紧紧”,弥留之际,他已经虚弱得不得了,可是他哪来的力量紧紧握住姐姐的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

  4、齐读。

  五、升华情感。

  1、师补充资料。

  2、再读课题。

  3、写话。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一起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聆听了他用生命谱写的最壮美的旋律,感受到他那颗滚烫的爱国之心,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七、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背熟第二自然段。

  2、搜查阅读古今中外爱国人士的动人故事。

  长眠的心脏因有效教学又博出爱国的强音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10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认识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放开声音读一读                             ☆☆☆

  1. 我把课文认认真真朗读了      遍,在读课文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个字不认识,通过查字典,我知道“雾霭”一词中“霭”应读      音。读完课文,我提出的问题是(总的):                                                 

  2.这些词语通过查字典,我能理解它们的意思。

  悲愤欲绝:                                           

  与世长辞:                                            

  3、做做字词游戏,放松一下。

  (1)给它们加偏旁,再组词:

  肖:                       邦:    

  ⑵给它们换偏旁,再组词。

  咏:                       腔:  

  忧:                       烛:                   

  (3)“黎”的书写要注意,提示:                        

  4、课文内容我知道:

  5、再读课文来填空。

  (1)“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       (国籍)音乐家           弥留之际的请求,表达了他                       。我国也有这样的音乐家,如:               。

  (2)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____________。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__  ____。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______________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___________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___        ______》。

  (3) 肖邦再也忍不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_。他_________从老师手里接过了__________,回首望了__________,然后登上马车,____________。

  (4) 肖邦就这样带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时他才_____岁。

  静下心来想一想

  1.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埃斯内尔是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弥留之际”的意思是                      ,肖邦为什么请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

  3.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时间在消逝,可是他已根本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你抓住哪些词语,又体会到什么?

  拓展延伸

  1.肖邦资料补充:

  2.我知道我国的爱国诗人有              ,他的代表作品是: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11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送别场景情真意浓,感人肺腑。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浓浓的师生情,深深的爱国意。“爱国情怀”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情感主线,无论是师友送行时赠送泥土的“特殊礼物”,还是身处异乡时肖邦忘我的音乐创作,以及弥留时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长眠祖国的地下,都突出了这条情感主线——炽热执着的爱国情!给人以深沉而强烈的艺术感染。

  在精读训练时,我就牢牢地抓住了“爱国主义”这条情感线索展开教学。首先,我让学生通读全文,感受一下文章主要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为学生学习课文牵出了一条主线。然后让学生根据这条主线去学习课文,找出能够体现肖邦爱国主义情感的行动和画面,学生有了这根导线学起来就有了方向,对文字的感悟能力也是比较好的。很多细节都是注意到了。比如说:“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应该说这个细节本不在我的预设之内,但是有一个学生就说:“肖邦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心里在说:‘我最亲爱的祖国,我一定不会忘记你的,我一定会回来的。’所以说,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是不同的,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感悟文字,只要老师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学有方向,就一定会学有所成。

  要上好这堂课,必须设法拨动学生内心情感的弦。我在教学时还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使学生与文中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1、读中悟情: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感染,进入课文意境。2、音画激情:播放送别的音乐,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肖邦和和老师、同学当时的感情。3、表演抒情:“送别”的一段中,教师的“叮嘱、赠礼”部分感人至深,师生情浓,爱国情深。我让学生朗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感情。把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朗读、表演体现出来,交流各自的感受。课堂上,学生被浓浓的情感所打动,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12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的脉络。

  一、揭示课题。

  你了解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自己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深渊 雾霭 呐喊 盛满 疾驰 蜡烛

  维斯瓦河 消逝 催人奋起 肺结核病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慢性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三、精读指导。

  1、回答:“我”是谁?(波兰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文章哪一部分告诉了我们?(第一段)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句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名读有关语句。

  19世纪初,波兰到欧洲列强的肥分,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波兰人民 从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

  (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帮助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原指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的苦难极深。(联系从书报、电影电视那里了解到的旧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板书设计。

  肖邦(波兰)    不 得不离开

  五.课堂作业设计

  1.根据读音写汉字。

  mi                                 you                            ji

  (    )漫                         (    )虑                    (   )驰

  (    )失                         (    )秀                    (   )使

  (    )留                         (    )久                    (   )时

  2.把你了解到的肖邦的资料写下来。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抓住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在训练语言文字的同时,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第三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齐读课题,相机板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2.交流。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师:是啊,当波兰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沙皇俄国手里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忍痛离国(相机板书:忍痛离国)就在肖邦离国祖国波兰的途中,发生了感人的幕,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轻读第二自然段。

  2.指名说。(相机板书:师生送别)

  3.在这深情离别的时刻,文中哪个画面最令你感动?再去读读第二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来。

  4.交流:

  (1)“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这埃四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师:面对着自己朝夕相处而又即将远走异国他乡的同学肖邦,此时,送行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他说。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你会对肖邦说些什么呢?

  出示:“即使你远在他乡,。”

  师:我想,同学们的千言万语,都化作了那首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的歌词。出示歌词: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志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爱/”

  师:读歌词,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依依不舍、浓浓的爱国之情)

  师:让我们将这依依惜别的情感,浓浓的爱国情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2)“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

  师:你能读好这段话吗?从中你又读出了什么?(深厚的师生情、满腔的爱国情)

  指导朗读。

  (3)“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

  师:如果没看课文,你觉得埃斯内尔送给肖邦的特殊礼物会是什么?为什么?

  师: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波兰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从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告诉弟子,时刻不要忘记自己的波兰人,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用心良苦)

  5.面对老师和同学的深情送别,肖邦又是怎么表现的呢?引读:当老师和同学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为他送别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埃斯内尔把盛满波兰泥土的银杯作为特殊礼物送给他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银杯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肖邦始终没有说话,他真的没有话说吗?不!他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老师和同学诉说!他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将肖邦心中所想说的话写下来。

  6.交流。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3-4自然段)

  师:肖邦带着对祖国的千般依恋,对老师和同学的万般不舍,登上马车,离开了波兰首都华沙。可是,就他离开祖国的那几天,发生了一件令他悲愤欲绝的事。到底是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1.自读思考。

  2.交流。追问:什么叫悲愤欲绝?肖邦“悲”的是什么?“愤”的又是什么?(悲的是起义失败,波兰人民又将陷入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愤的是沙皇俄国的侵略暴行)从中你读出了什么?(肖邦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与热爱)

  3.欣赏《革命练习曲》片断。

  师: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波兰人民从此就放弃了吗?没有。作为波兰人,作为音乐家,肖邦与敌人作斗争的最佳方式就是——音乐。他要通过那催人奋起的旋律来表现波兰人民的哭喊与抗争。接下来他是怎么做的呢?

  4.默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肖邦废寝忘食地工作,没了时间的概念)

  5.师:就是在这样一种忘我的工作状态下,肖邦还在时刻思念着祖国。(相机板书:日夜思念)

  四.学习课文第四段。(5-6自然段)

  师:这样没日没夜的工作,肖邦坚持了多少年?(18年)十八年,六千五百多个日日夜夜,恐怕连铁人都要累得倒下,更何况肖邦这样一个血肉之躯呢?

  1.齐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肖邦躺倒在病床上的原因?

  2.师:作者在这时用了“终于”一词,你是怎么理解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交流。

  4.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住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你觉得这句话应该怎么读?为什么?

  (2)个别读,齐读。

  5.引读第六自然段。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相机板书:与世长辞)

  (1)从这个“才”字中,你读出了什么?(惋惜、伤感)

  (2)个别读,齐读。

  五.总结全文。

  1.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了波兰大音乐家肖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肖邦是个怎样的人?(爱国、富有才华、酷爱音乐)

  2.针对板书总结。是啊,肖邦的爱国就体现在他忍痛离国时的满怀悲愤,体现在师生送别时对祖国的无限依恋,体现在彻夜工作时对祖国日夜的思念,更体现在与世长辞前的深情嘱托。同学们,让我们满怀着对肖邦的敬意,再次齐读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六.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肖邦的小故事,准备交流。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14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77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一篇包含深情的文章,那是发自内心的呼喊,用心才能体会。可是文章内容及其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是国外的事情,就更加了一份距离,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备这堂教研课之前,我查阅了大量的有关于“肖邦”的故事、资料、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并挑选了一些复印给学生读。我相信感情是相同的,爱国的情感是没有距离的。因此,在备课时,我想到了杜甫、想到了陆游、想到了文天祥、想到了屈原……

  我准备用一些爱国古诗穿插于课堂之中。如:在通读课文后,找点明课题句子时,“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这是肖邦在弥留之际说的,于是我想到了陆游在弥留之际的绝笔《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从这悲愤的诗句中让孩子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时,来感受肖邦的爱国情怀。

  在引导学生读懂“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祖国”一段时,她看到自己的祖国被列强瓜分,看到自己的同胞被沙皇俄国的强盗欺凌,不忍离去,我引入《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肖邦得知国内起义失败后,悲愤欲绝,心中的情感一下子并发出来,引入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诗歌的积累,知识的积累要“活起来”,让已有的知识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用知识解释知识,这是我备课时比较得意的地方,可试教试给师傅听课枪毙了,师傅说这样上课有点半路杀出程咬金的感觉。

  因为是上的第一课时,我将重点放在一、二两段,当然在备第一段时,我也想过“肖邦这样爱国,为什么不留在国内,为什么不参加战斗?”我想我的疑问就是孩子的疑问,于是在课文开始我让学生就欣赏了肖邦的钢琴曲《革命联系曲》,引用了舒曼的一句对肖邦作品的评论“肖邦的作品时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从而理解肖邦时音乐家,他最有利的武器是创作出鼓舞人心的音乐作品。爱国的方式不只有一种。

  在学习第二段时,主要是送别的场面。我在网上找到了《即使你远在他乡的歌词》补充进去让孩子读。对于第二段中三个感人的镜头采取了三种方式。“咏唱送别曲”让孩子设计临别赠言“即使你远在他乡,——————”。“老师的叮嘱”以读带讲。“赠送泥土”设计了 小练笔,写肖邦临别时的心理感受。

  hm_jinhongmei 发表

  (第一范文 m.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带回祖国)本文转载/user1/31908/archives//287885.html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15

  【语段一】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中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1、写出下列词中加点字的意思。

  弥漫(  )  咏唱(  )  溢满(  )  疾驰(  )

  2、这段文字对所写的事情交代得很清楚,你一定能从中找出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以及所写的事情________。这件事中又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三个送别场景。

  老师“赠土”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作者在文中借景抒发了肖邦________的心情。

  4、根据课文内容,理解文中临别赠言的含义及前后两句话之间的关系,填充句子。

  因为我们希望你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所以________________。

  我们之所以把祖国波兰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你,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5、课文写出了埃斯内尔说话时的动作“________”和神态表情“________”,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在于________________。

  6、想一想,回答问题:

  ⑴、根据这段文字写的送别内容,你认为埃斯内尔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中,会有“________”的词句。

  ⑵、读着课文中送别的感人场面的文字,你会很自然地联想起古诗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段二】

  肖邦在法国巴黎一住就是18年。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原来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1849年10月,他终于躺倒在病床上。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用下列字各组两个词语。

  弥(  )(  )  眠(  )(  )  奔(  )(  )  愤(  )(  )

  辞(  )(  )  复(  )(  )  疲(  )(  )  逝(  )(  )

  2、根据拼音组词。

  脏zāng (   )   盛chéng (   )   发fā (   )

  zàng (   )    shèng (   )    fà (   )

  3、认真读懂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句子的含义。

  ⑴、从“为了生计”这个词组,你可以想象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从“四处奔波”这个词组,你会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肖邦“疲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肖邦“忧愤”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肖邦弥留之际说的话,表明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紧握着”和“喃喃地”这两个词同时用来形容弥留之际的人,表面上看是矛盾的,作者这样用词的用意是________

  4、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写法上,这段文字对全文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16

  学习内容:精读课文第2—6自然段。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第2—6节,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品味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肖邦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法指导:读、思、议圈点勾画、做批注,组内交流,练习拓展。

  学案内容:

  一、资料搜索

  1、课前搜集古今中外的一些爱国人士及关于他们的感人事迹。

  2、课前搜集积累与爱国有关的名人名言

  二、互动探究

  1、探究的问题:

  (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

  (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2、探究的方法:读、思、批注、组内交流。

  (上课前每个同学自主预习,在书上相应位置批注,写下自己的想法和疑问,语言要简洁。)

  三、矫正反馈

  1、埃斯内尔给肖邦的特殊礼物是                  ,用意是                       。

  2、我学习了课文知道肖邦的钢琴曲代表作                 ,那              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                  。  

  3、“弥留之际”意思是                    ,肖邦在          (城市名)与世长辞,当时,他才      岁,“才”表达了作者                                                           之情。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                                 ,我从这句话中读出了                               。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17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你了解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自己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深渊 雾霭 呐喊 盛满 疾驰 蜡烛

  维斯瓦河 消逝 催人奋起 肺结核病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慢性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三、精读指导。

  1、回答:“我”是谁?(波兰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文章哪一部分告诉了我们?(第一段)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句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名读有关语句。

  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帮助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原指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的苦难极深。(联系从书报、电影电视那里了解到的旧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

  邦:左右基本等宽。瓦:末笔是点。

  驰:左窄而长,右宽而扁。亡:横要长。

  催:范写。指出注意点。逝:注意笔顺。

  烛:笔画安排要匀称。肺:右边末笔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

  读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指名读第一段。

  过渡:既然是不得不离开祖国,那么离别的情景肯定是令人难忘的。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并指导朗读。

  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来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这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而且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的。

  请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

  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是何等恳切!

  想象埃斯内尔此时的激动心情。

  自由读、男生读,体会老师语气之恳切。

  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的礼物”送给肖邦,使他激动万分,实在感人。

  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提示:联系前面老师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

  (5)朗读全段,体会师生之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6)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

  2、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出示:悲愤欲绝(读)

  ①查字典,解释“绝”:气息中止。

  ②说说词语的意思:悲痛愤怒到了极点。

  (2)引读: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肖邦是怎样做的?

  (3)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和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

  (4)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5)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

  (6)交流。

  理解“彻夜”。(通宵,整夜)

  比较: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自由读、指名读。

  (7)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交流,出示:

  肖邦日夜思考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重读带点的词。

  (8)引读:所以,“他……时间……可是他……“

  看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9)小结:这一段写什么?(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势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三、试背第二段。想想如何记忆。

  同桌互背,指名背。

  小结:背诵也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四、继续精读训练第四段。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指句读。

  2、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什么叫“弥留之际”?

  (2)肖邦为什么病得这样重?

  (3)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4)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我的灾难深重的祖国呀,整整18年,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努力做着一个赤子应该做的一切……我生不能回到你的身边,死后也要长眠于你的怀抱……)

  4、引读第6自然段。

  (1)理解“与世长辞”。

  (2)读一读,比一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这样与世长辞了。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五、总结课文,朗读全文。

  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板书: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 波兰

  日夜思念 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