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2023-08-30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课文脉络。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课前准备(资料摘抄、教具):

  教学挂图

  教学基本框架(每个阶段师生活动的设想):

  一、揭示课题

  1、你了解我国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

  板书: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3、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 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满心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三、 精读指导

  1、回答:我是谁?文章哪一部分告诉我们的?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入华沙英语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读有关语句。

  ①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②帮助理解:瓜分、深渊。

  (结合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⒉学会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地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地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教学难点: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教学设计精品推荐

  对肖邦弥留之际请求的理解。

  教学准备:

  投影片、挂图。

  拟定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⒈读通课文。

  ⒉学习生字新词。

  ⒊指导写字。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⒈直接板书课题:⒊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⒉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⒈带着疑问读课文,把字音读准。

  ⒉指名分节读课文。

  ⒊对课文内容质疑。

  ⒋再读课文,自我解决解题时所提出的问题。

  三、指导分段。

  ⒈读课文,依据教师提供的事情情节发展分段。

  ⒉交流分段。

  3、小结。

  四、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细读课文,体会肖邦强烈地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第3课,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节。

  ⒈提问:肖邦为什么不得不离开自己得祖国?

  ⒉自由读第一节,思考,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问题。

  ⒊指导朗读。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教学设计精品推荐,希望对你有帮助!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3

  一、教学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中国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中国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你了解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自己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深渊 雾霭 呐喊 盛满 疾驰 蜡烛

  维斯瓦河 消逝 催人奋起 肺结核病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雾霭:雾气。疾驰:马车奔驰。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亡国:国家灭亡。消逝:消失。肺结核病:慢性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当时的情景,将抽象的词语形象地表现出来,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这些词语的理解,而且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读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读第一段。过渡:既然是不得不离开祖国,那么离别的情景肯定是令人难忘的。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3)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4)交流并指导朗读。

  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来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这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而且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的。

  请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是何等恳切!想象埃斯内尔此时的激动心情。

  自由读、男生读,体会老师语气之恳切。

  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的礼物”送给肖邦,使他激动万分,实在感人。

  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提示:联系前面老师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5)朗读全段,体会师生之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6)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

  2.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出示:悲愤欲绝(读)①查字典,解释“绝”:气息中止。②说说词语的意思:悲痛愤怒到了极点。

  (2)引读: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肖邦是怎样做的?

  (3)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和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4)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5)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6)交流。

  理解“彻夜”。(通宵,整夜)

  比较: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自由读、指名读。(7)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交流,出示:肖邦日夜思考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重读带点的词。

  (8)引读:所以,“他……时间……可是他……”

  看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9)小结:这一段写什么?(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势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三、试背第二段。想想如何记忆同桌互背,指名背。

  四、作业

  学生在课堂上质疑的太少,课堂气氛总是不活跃,看来,作为老师平时应该注生培养他们这一方面的能力。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泥土为什么是特殊的礼物,肖邦为什么要把心脏带回祖国,两者之间有什么必要的联系。

  2、深刻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挚爱。

  教学准备:小黑板摘抄两段话:一是肖邦的遗言,二是老师的临别嘱咐。

  教学时间:两教时

  1、审题自学,初步明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肖邦外出原因。(是战斗还是逃避)——(英雄—懦夫)

  2、深入体会老师对肖邦的嘱咐,“泥土”为什么是特殊礼物,肖邦在国外的工作有无价值?为什么要把心脏带回祖国?

  教学设计: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义

  1、自学生字新词,结合上下文理解:疾弛、勉励、特殊、悲愤欲绝、四处奔波、与世长辞、弥留之际、异国他乡

  2、自由读课文:读通句子,将课文读正确。

  3、分节读课文,在归纳节意的基础上,练习分段、合并段意。

  (1)不得不离开祖国       (2)带着泥土,离开祖国

  (3)思念祖国,忘我工作    (4)与世长辞,请求将心脏带回祖国。

  4、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波兰被列强侵占(沧陷),音乐家肖邦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以奋工作,弥留之际请求姐姐把心脏带回祖国的故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5、默读质疑(疑是学习进程的推进器,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通过质疑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1)国难当头,肖邦选择离开,到底是英雄还是懦夫?

  (2)埃斯内尔老师把“泥土”作为特殊的礼物,到底是什么用意?

  (3)肖邦弥留之际,为什么请求姐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

  二、围绕小专题,展开学习讨论

  1、国难当头,肖邦选择离开,这是为什么呢?

  (1)列强瓜分    十分之九     陷入深渊

  (2)满怀悲愤  不得不

  简介肖邦。他是如何发挥才华,为祖国工作的经历。

  2、老师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的礼物赠送给肖邦呢?

  (1)通读第二自然段,划分场景

  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泥土——接受礼物——登车疾驰

  (2)理解老师的话

  “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祖国呀!”

  “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3)此情此景,肖邦的表现是什么呢?

  ——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

  ——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

  (4)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到什么呢?

  师生之间的真挚情感。

  老师对肖邦的厚望:虽然离开了祖国。但不能忘记祖国。

  波兰人民对祖国的挚爱。

  3、起义失败,肖邦为什么会悲愤欲绝?他是怎么做的?(想到用哪些成语来形容肖邦呢?)从中体会到什么?

  “一腔热血化作了音符”

  “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

  “时间在消逝,可是他已根本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爱国之情与爱国之曲《革命进行曲》

  4、肖邦弥留之际,为什么要请求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呢?

  (1)什么时候是弥留之际?此时为什么能“紧紧地握住”姐姐的手?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

  (2)肖邦为什么要求把心脏带回祖国?其用意是什么?

  (3)出示老师的临别嘱咐(读)

  体会肖邦临终遗言,能体会到什么?此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4)补充阅读陆游的《示儿》——临终遗言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体会古今中外爱国志士的共同心愿:渴望和平、统一。

  三、指导背诵,体会感情,积累语言

  1、熟读第二自然段,准备背诵(交流记忆方法)

  (告别—送行—叮嘱—送礼—受礼)

  2、按自己的记忆方法练习背诵

  (背诵能加深课文的理解,是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有效结合。这里不是机械地强记,而是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创造性地记忆背诵。)

  板书设计

  不得不离开

  肩负祖国人民的嘱托

  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废寝忘食地工作

  (肖邦的心愿)                临终寄托心愿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5

  教材依据: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1册)的第一单元第3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文15-17页的2至3小节。

  设计思想: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其知识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是其它学科的基础。同时,也蕴含多门学科的知识,其知识覆盖面之广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比拟的。学习语文,就要使学生受到多方面地教育。在教学中通过巧妙地提问,引导学生入情入景,感受肖邦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师生间的深厚情谊。

  2、体会肖邦对祖国得深深热爱,并能理解相关的词语。

  3、自己深有感悟,明白爱国的含义。

  教学难点:如何去更好地理解“爱国”的概念。

  教学准备:

  1、小黑板。

  2、课前学生收集的有关爱国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那些爱国的故事?看谁讲得好。

  那他们是用什么行动(怎么)来表达对祖国地热爱的?

  可见爱国的方式有很多,那肖邦是怎样来热爱自己祖国的?

  二、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二段。

  1、教师提问:通过上节课地学习,你了解到了什么?

  教师板书:

  把 我 的心脏带回 祖国

  ↓             ↓

  肖邦 不得不离开 波兰

  既然是不得不离开祖国,那么离别的情景肯定让人难忘。

  2、学生自由读文,讨论交流文中写了哪几个场景?

  (1)、指名说,看谁的语言最简洁。

  (2)、师生交流

  咏唱送别曲

  老师的叮嘱

  赠送银杯

  3、练习朗读这三个场景,看谁读的最有感情并让学生进行点评(注重读时的表情和语气)

  4、思考: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的礼物送给肖邦?

  5、朗读全段,进一步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6、过渡:

  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老师的叮嘱,离开了他深爱的祖国,早异国他乡,他做了什么?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理解“悲愤欲绝”的意思

  为什么“悲愤欲绝”?

  从中你还可以体会到什么?

  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

  肖邦是怎样做的?

  从肖邦行动中你体会到什么?

  2、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

  3、交流。理解“彻夜”的意思。

  4、指名读这一小节,同时思考:他为什么这么做?

  指导朗读,抓住重点词语。

  5、小结:

  肖邦用怎样的方式表达了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

  四、指导背诵

  学生交流记忆的方法。

  五、板书设计:

  把 我 的心脏带回 祖国

  咏唱送别曲

  老师的叮嘱

  赠送银杯               ↓             ↓

  肖邦 不得不离开 波兰

  教后反思:

  从设计提问的方面着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比如在学习第四节时,学生竟深有感触地说:“战争带给人类的只是灾难和痛苦。”是意料之外,是以表明对课文的理解在原有基础上又升华了,同时也让学生们明白,热爱祖国的方式有很多,但都需要付出,要始终如一,学得越多,做得也就越多。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8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

  [教学过程]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一、 谈话导入:

  1、 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炽热情怀,去聆听最壮美的旋律。

  2、 读课题,自由谈谈感受。

  二、 自读课文:

  1、 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 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 读后交流:

  可能提出的问题:

  1、 为什么埃斯内尔会以泥土作为礼物送给肖邦?

  2、 面对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为何会流下激动的泪水?

  3、 肖邦那么爱祖国,可他为何不留下来反抗?

  ……

  四、 再读课文,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要求学生边读边批注。

  五、 采用多种形式读懂、读好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1、 第一自然段,相机理解“瓜分”。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最后一句,注意重点词“满怀悲痛”、“不得不”。

  2、 第二小节(重点指导)

  (1) 指导阅读埃斯内儿的两句话,感受师生情深,爱国情浓。(采用评读、议读的方法)

  (2) 最后一句,在朗读时指导学生从肖邦的动作、神情“郑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对祖国的牵挂与难舍之情。

  3、 第3、4小节,引导学生认识肖邦用深爱的音乐表达内心的抗争。

  4、 第5、6小节,抓重点句“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与祖国的地下。”激发学生理解肖邦对祖国的赤忱之爱。

  六、 轻声自由再读全文,检查对问题的理解,交流。

  老师相机评论,总结。

  七、 默读,感悟。

  八、 交流感悟。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7

  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包括图片和音频资料)

  浪漫钢琴诗人肖邦生平                       肖邦的爱国事迹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意思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难点是送别时老师的叮嘱以及肖邦的情感变化,教学时,要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方法带领学生质疑、理解体会。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2、 学生读题。教师设疑:课文讲述的是波兰钢琴诗人、杰出的音乐家肖邦的故事,肖邦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他又在哪里呢?

  3、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文中生字词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 小组内自读课文(朗读方式由组长策划)

  2、 组内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词语的意思)

  3、 组内完成一个小任务:找一个与课题意思相近的句子(记录在本子上)

  4、 教师检测生字词的学习,出示投影

  肖邦 维斯瓦河 疾弛而去 催人奋起

  蜡烛 亡国之恨 消逝 肺结核

  深渊 雾霭 盛满 呐喊

  5、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词语的意思

  (三) 质疑讨论,学习全文。

  1、 交流小任务,各小组找了哪个句子?各组汇报。

  2、 出示投影

  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的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3、 谁来读一下这句话,原来课题是由肖邦的一句话压缩而来的。

  这句话是肖邦在什么时候说的?(弥留之际)在投影上划线。

  “弥留之际”是什么意思?(重病将死)

  4、肖邦是怎样说这句话的? 圈点词语“紧紧握着”“喃喃地”,谁来试读这句话(比较指导)。

  5、一句话你可以体会到什么?(他深深地爱着祖国)

  6、 那么,他为什么会离开自己的国家呢?小组学习课文,试给课文各段加一小标题(组长记录,准备交流)

  7、 指读课文第一小节,说说肖邦离国的原因。(小标题:忍痛离国)

  8、 就在肖邦离国的那天,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自读课文,注意肖邦情感的变化。(小标题:深情送别)

  9、 出示重点句子

  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

  读读这句话,体会老师的期盼和叮嘱。

  10、 引读句子。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的对肖邦说。听了他的话,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从肖邦的泪水中我们看到其实他已经理解、体会了老师的一片心意,此时的肖邦什么也没说,但从他的泪水中,他有千言万语,想一想,肖邦心里在说些什么?(小练笔)

  11、 小练笔交流。

  (四)布置作业

  1、 抄写词语。

  2、 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板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忍痛离国

  深情送别

  肖邦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一、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依据是什么?

  2、交流,理清文章线索:

  满怀悲愤,离开祖国——化热血为音符,鼓舞斗争——弥留之际,嘱托姐姐

  二、再读课文,感知爱国情感。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读出感情。

  2、交流朗读,评议,指导。

  三、精讲课文,品味语言,升华情感

  过渡:为什么三部分都有人喜欢呢?(它们都体现了肖邦对祖国强烈的爱。)

  (一)、第一部分

  1、自由读,说说那些地方写出了肖邦对祖国的爱,将自己的理解写在相关语句后面。

  2、交流:(着重理解有关句子及肖邦的感情变化)

  3、练习感情朗读,练习背诵第2自然段(可抓住咏唱——叮嘱——赠杯给学生记忆的支撑)。

  (二)、第二部分

  1、自由朗读,将自己的理解写在书上。

  2、交流,并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着重理解好以下句子:

  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呐喊与抗争。

  他把在亡国的痛苦和……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时间在消逝,……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3、小结。

  (三)、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

  2、说说自己读(听)后的感想。

  (1)理解肖邦弥留之际的话;

  (2)当时他才39岁。(理解“才”的多重意思)

  3、练习有感情朗读,加强体验。

  四、总结

  1、总结,煽情

  2、播放《革命进行曲》,朗读全文,体会肖邦“把心脏带回祖国”至极的爱国情怀。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二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你了解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自己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深渊 雾霭 呐喊 盛满 疾驰 蜡烛       维斯瓦河 消逝 催人奋起 肺结核病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慢性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三、精读指导。   1、回答:“我”是谁?(波兰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文章哪一部分告诉了我们?(第一段)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句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名读有关语句。       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帮助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原指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的苦难极深。(联系从书报、电影电视那里了解到的旧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    邦:左右基本等宽。瓦:末笔是点。    驰:左窄而长,右宽而扁。亡:横要长。    催:范写。指出注意点。逝:注意笔顺。    烛:笔画安排要匀称。肺:右边末笔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读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指名读第一段。    过渡:既然是不得不离开祖国,那么离别的情景肯定是令人难忘的。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并指导朗读。      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来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这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而且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的。    请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    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是何等恳切!    想象埃斯内尔此时的激动心情。    自由读、男生读,体会老师语气之恳切。    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的礼物”送给肖邦,使他激动万分,实在感人。    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提示:联系前面老师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   (5)朗读全段,体会师生之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6)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  2、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出示:悲愤欲绝(读)    ①查字典,解释“绝”:气息中止。    ②说说词语的意思:悲痛愤怒到了极点。   (2)引读: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肖邦是怎样做的?   (3)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和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   (4)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5)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   (6)交流。     理解“彻夜”。(通宵,整夜)     比较: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自由读、指名读。   (7)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交流,出示:     肖邦日夜思考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重读带点的词。   (8)引读:所以,“他……时间……可是他……“      看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9)小结:这一段写什么?(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势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三、试背第二段。想想如何记忆。    同桌互背,指名背。    小结:背诵也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四、继续精读训练第四段。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指句读。   2、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什么叫“弥留之际”?    (2)肖邦为什么病得这样重?    (3)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4)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我的灾难深重的祖国呀,整整18年,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努力做着一个赤子应该做的一切……我生不能回到你的身边,死后也要长眠于你的怀抱……)   4、引读第6自然段。    (1)理解“与世长辞”。    (2)读一读,比一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这样与世长辞了。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五、总结课文,朗读全文。    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板书: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        波兰          日夜思念 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肖邦简介

  肖邦: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降a 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临终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切入口就在爱国。所以今天教学时,我在让学生用一句话评价肖邦之后,紧扣“爱国”不放,让他们找出课文中能证明肖邦爱国的表现来。学生自由读,深入课文寻找每一个细节,最后得出这些地方表现出肖邦是爱国的:  

  1、悲愤  在亡国这后“满怀悲愤”;在得知华沙起义失败后“悲愤欲绝”。  

  2、留恋  在“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时,接过老师的特殊礼物之后“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所表现出来的缠绵。  

  3、思念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  

  4、四处奔波   “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  

  5、至死不忘   “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整个一节课就在这样的读中寻,寻中思的过程中度过。有了今天的基调,我们明天也可以更好地体会作为一个“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来说,肖邦如何“爱国”。再通过读来品味他的具体行为与思想。  

  第二课时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重点段,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阅读,读出肖邦对祖国的爱,读出对沙皇的恨,读出与亲人的难舍,读出肖邦临行前对波兰的留恋。(找出语言、动作、情感的描述)  

  体验,你觉得在这一段中那些环节最感人?  

  1、“他们(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2、“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着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完成小训练:为这群不得不分离的亲友设计语言  

  针对第一个环节设计:同学说:“即使你远在他乡,          ”  

  学生的答案有:“即使你远在他乡,你永远是波兰人民的儿子。”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我们‘天涯若比邻’”(我插话:“这位同学还是个中国通。”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能把我们忘记。”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也会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也会永远记住这一刻。”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母亲。”  

  ……   ……   ……  

  第二个环节设计: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说:“              ”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答案有:祖国,我会回来的!  

  我带着悲愤而去,我会带着骄傲而归的。  

  祖国再见了!亲人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们,朋友们再见了!  

  沙皇,这里不会永远属于你!    

  祖国,我会为你而奋斗的!  

  祖国,我会用我的方式来爱你的!(当时在此又引开了一个话题:肖邦以什么方式来爱国?简单的讨论使学生明白了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对自己祖国的爱,如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战士的浴血奋战,工人农民的辛勤劳作,教师为祖国培育人才等等。从而进一步理解了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的原因。)  

  ……  ……  

  对话  在充分体验了当时的情与境之后,我让学生就“特殊礼物”所含的象征意义进行了讨论,同样答案也是多重的,(这是祖国、这是你的根、这是生你养你的土地、这是波兰人民、这是你情感的源泉[受《长江之歌》的影响]、这是你艺术创作的动力……  

  通过这样几个环节,学生对第二自然段的理解上了一个台阶。  

  这次教学也有遗憾,如果有《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音乐,我想效果会更好!  

  第三课时  

  今天的教学中觉得有两处引得较好:  

  作为爱国的音乐家的肖邦,他对祖国的任何情感都是通过音乐来抒发的,起义华沙失败了,他创作了《革命进行曲》,试想如果起义成功了,他会如何创作?(有学生说:《革命胜利曲》《革命狂想曲》《革命颂歌》、)就在他们渐渐兴奋的时候,我语调沉了下来:“然而,真正的结果是起义失败了。”让他们感受了一种情绪的起落。不但没有冲淡主题,反而使主题的效果更强烈了。进一步再引:“我们中国有这样的音乐家吗?”(有:聂耳、冼星海、刘天华、乔羽……)  

  另我将甜版的“冰山原理”在教学中进行了实践:“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  

  我抓住了“奔波”这个海面上的“一角”:“为了生计,可能怎么奔波?”(找一份工作、争取一些演出的机会、甚至可能在街头演奏、做别人家的家庭音乐老师等等)“那么,肖邦又在为祖国奔波什么呢?”(学生真的探寻到了海下的冰山:他寻找在巴黎的波兰人;他可能和那些支持他的艺术家们一起交往;他利用演出进行演讲;他把演奏自己的作品向世界展示波兰人的智慧;他向世界揭露沙皇的罪恶;他义演来表示对自己祖国的爱……)  

  这种“冰山”的追寻使得学生对下文中肖邦对他姐姐说的话理解起来就有了更深的体味。在学生最后的集体诵读中,这份情感被发挥到了淋漓尽致。“躺倒在病床上”“弥留之际”“喃喃地”又使语调变得低缓而深情。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在积极主动地参与,他们活跃的思维和丰富的情感活动,使得他们对这原本陌生的主题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古诗贯穿于课堂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后记  

  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时,我将古诗穿插于中,让大家用古诗来诠释肖邦的爱国情怀,受到了很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又使学生对肖邦的爱国情怀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一篇饱含主人翁挚热情感的文章,那发自内心的呼喊,用心才能体会。可是,文章内容及其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是国外是事情,就更加了一份距离,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相信情感是相通的,爱国情感是没有距离的。因此,我想到杜甫,想到了陆游,想到了文天祥,我想用他们的爱国情怀去诠释肖帮的爱国思想。  

  在引导学生读懂“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一段的时候,我对孩子们说:“这时肖邦想离开自己的祖国吗?”  

  “不想。”  

  “为什么?”  

  “他看到自己的祖国被列强瓜分,看到自己的同胞被强盗欺凌。不忍心离去。”  

  “是啊。祖国被瓜分,人民被欺凌。如何能走,但是手无寸铁的肖邦面对凶残的侵略者,只能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仇恨和抗争。”  

  引入《春望》引读:“国破山河在……”  

  学生起:“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作为音乐家的肖邦,他的武器是音乐,一个个音符像一颗颗子弹穿过敌人的耳膜,洞穿敌人的心脏,那是肖邦强有力的武器。他颠沛流离,在法国巴黎,为了生计,到处流浪,当他在异国他乡得知国内起义失败后,悲愤欲绝,心中郁积的情感一下子迸发了出来,他的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流淌了出来。  

  在此我引入《过零丁洋》。引读:“辛苦遭逢起一经……”  

  学生起:“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沈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读到这学生对肖邦的爱国情怀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的肖邦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创作之中,用音符来书法自己对祖国的思念和祖国前途的担忧。由于他的忘我工作,使他病魔缠身,终于倒下了。要让孩子真切体会肖邦在临死前的一句话,让孩子深刻地体会肖邦的爱国思想,我让孩子用情地朗读肖邦最后一句话后,引入了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  

  学生起:“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在这悲愤的诗句中让孩子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的同时,让孩子感受肖邦的感情。诗歌的加入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降低了难度,同时也为这首诗作了全新的解释。  

  这一尝试让我收获两点:其一是情感是没有国界的,就像音乐一样,那是心与心的感应,心与心的交流。我们首先要走进孩子的心灵,轻轻地打开孩子的心灵,为他们接纳心灵而准备。  

  其二,诗歌的积累是为了让孩子感受中华之文化瑰宝,增强孩子的文化底蕴,和语文素养。需要我们理解的是,诗歌是情感的产物,精辟的语言饱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知识的积累,我们要使之“活起来”。让知识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让孩子用知识解释知识,让知识既成为最终目标,也成为获取新知识的手段和工具。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8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三

  教材分析:

  热爱祖国的感情贯穿全文,这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由于列强瓜分了波兰,使肖邦“不得不”满怀悲愤之情忍痛离开祖国;师友送别时,无论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无论叮嘱“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也无论赠送泥土这一“特殊礼物”,都是以爱国为核心的;肖邦身处异国他乡,日夜思念祖国,忘我进行音乐创作;即使弥留之际也请求死后把他的心脏带回去,他要长眠祖国地下――这是多么炽烈执着的爱国之情啊!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一种对话,阅读教学更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广泛而深入的对话过程。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疑问和感受,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尝试解决问题;在上下文意的疏通中抓住课文的空白点,展开联想与想象,以创新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重点段,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新课文,题目是——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呀?

  学生汇报,可从字词、肖邦身世、课文内容、读后感受等方面谈。

  引导学生回到课题上,肖邦的这句话是他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的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指名读句子,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肖邦对祖国的热爱至死不渝)

  再读课题(读出感情)

  二、继续学习。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同学们,既然肖邦很爱自己的祖国的,死后还要姐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那么,他又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呢?引导学生去体会第一段的内容,了解肖邦离开祖国时的悲愤。

  师:肖邦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展现在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音乐家面前的是一条铺满鲜花的大道。但就在这时,波兰遭到了欧洲列强的瓜分。引读: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什么叫“不得不”?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

  自读课文,思考:在城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这件事中哪些情节最令你感动?

  (1)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老师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如果你是埃斯内尔,你会通过歌声对肖邦说什么呢?同桌讨论歌词。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母亲。

  ……)

  出示: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歌词: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至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热爱。

  教师深情朗诵。学生诵读。

  引导学生抓住“紧紧、无论、都不要”等词语体会老师对肖邦的期盼和叮嘱。指导有感情读好第一句。

  (2)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3)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这是肖邦的根,这是生他养他的土地

  老师要肖邦知道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

  指名读,齐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已经理解、体会了老师的一片心意,我们从他的泪水中可以看出他有千言万语想要诉说,想一想,肖邦在心里会说些什么?你能帮他说一说吗?出示小训练: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诚说:

  (祖国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们,朋友们再见了!

  祖国,我会为你而奋斗的!

  ……)

  自由背诵这一段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个别背。

  3、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

  流落法国巴黎的肖邦,他在异乡都干了些什么?

  ⑴得知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写下了著名的《革命进行曲》

  理解“悲愤欲绝”

  听《革命进行曲》,说印象,感受音乐的巨大作用。(播放音乐)

  师:起义失败的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后,又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英勇斗争。

  从肖邦的这一举动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什么?(肖邦有着炽热的爱国之情,身在异国,心系祖国,祖国的每一点变化都被他所密切地关注)

  ⑵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引导学生抓住“全部、再工作、彻夜”等词语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

  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段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⑶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

  寒来暑往,18年过去了。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原来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1849年10月,他终于躺倒在病床上。引读:课件再次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朗读肖邦的话,加深体会(注意微弱的声音与强烈的感情要协调好)

  引出第6自然段,理解“与世长辞”,抓住“亡国之恨”和“异国他乡”、“才”来再次感受肖邦命运的坎坷与他未能活着回到祖国,未能看到祖国解放的那种死不瞑目的深深遗憾。

  齐读第六自然段

  三、总结

  之后,波兰人民又多次举行争取独立的武装起义,终于在1918年11月11日恢复独立,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遗憾的是,肖邦再也看不到祖国恢复独立的那一天了。

  但是他留下的《革命进行曲》却激励着全世界人民,他炽热的爱国情怀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9

  教学课题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

  课型

  阅读

  本课题课时数:2 本教时为第1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揭示课题

  二、初读指导

  二、 精读指导

  四、指导书写

  一、揭示课题

  1、你了解我国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

  板书: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3、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4、指导分段

  二、 精读指导

  三、 1、回答:“我”是谁?文章哪一部分告诉我们的?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入华沙英语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1、自由读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

  (1) 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满心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读有关语句。

  ①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②帮助理解:瓜分、深渊。

  (结合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学生朗读

  板书设计:              

  教学课题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

  课型

  阅读

  本课题课时数:2 本教时为第2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送别时老师的叮嘱以及肖邦的情感变化,教学时,要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方法带领学生质疑、理解体会。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二、继续精读训练

  2、学习第三段。

  三、试背第二段

  一、复习导入

  1、读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读第一段。

  过渡:既然是不得不离开祖国,那么离别的情景定是令人难忘的。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①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这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而且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的。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

  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是何等恳切!

  ③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使他激动万分,实在感人。

  a、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6)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

  2、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出示:悲愤欲绝(读)

  语的意思:悲痛愤怒到了极点。

  (2)引读: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肖邦是怎样做的?

  (4)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5)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

  (7)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交流,出示: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8)引读:所以,“他……时间……可是他……”

  看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9)小结:这一段写什么?(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三、试背第二段    想想如何记忆。

  读第一段

  (2)交流:

  ①咏唱送别曲

  ②老师的叮嘱

  ③赠送银杯

  (3)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并指导朗读。

  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想象埃斯内尔此时的激动神情。

  自由读、女生读,体会老师语气之殷切。

  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提示:联系前面老师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b、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

  (5)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①查字典,解释“绝”:气息中止。

  ②说说词

  (3)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和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

  (6)交流。

  理解“彻夜”。(通宵,整夜)

  比较句子:1、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2、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自由读、指名读。

  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重读带点的词。女生读。

  板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日夜思念   忘我工作

  课前思考: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讲述了波兰被外国占领,音乐家肖邦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故事,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爱。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灵魂深处的呐喊,是爱国情怀的极至的表现,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对人的情感与心灵具有很强的冲击力,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应放在阅读、体验、对话的三步骤训练上。

  阅读:

  读出肖邦对祖国的爱,读出对沙皇的恨,读出与亲人的难舍,读出肖邦临行前对波兰的留恋。(找出语言、动作、情感的描述来体会和感悟。)

  体验:

  你觉得在这一段中那些环节最感人?

  1.“他们(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2.“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着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完成小训练:为这群不得不分离的亲友设计语言

  针对第一个环节设计:同学说:“即使你远在他乡,      ”

  第二个环节设计: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说:“        ”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在此引开另一话题:肖邦以什么方式来爱国?简单的讨论使学生明白了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对自己祖国的爱,如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战士的浴血奋战,工人农民的辛勤劳作,教师为祖国培育人才等等。从而进一步理解了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的原因。)

  对话: 

  在充分体验了当时的情与境之后,让学生就“特殊礼物”所含的象征意义进行讨论,同样答案也是多重的,(这是祖国、这是根、这是生你养你的土地、这是波兰人民……)

  课前思考:

  结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周末做好预习工作: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肖邦这个人物,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课文中有几个成语要求学生通过查字典来解释;个别字词的意思理解起来有难度,就到课上来解决,这一方面还要多训练。课后习题中的问题,可结合重点段落指导交流、讨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这一段落,应要求学生能够在老师的点拨下熟读、领悟、背诵。

  第一步,初读感知。这一段中写了哪几个场景?(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说说为什么。

  第二步,引导品读。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都深深地表达着一个期望: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

  第三步,诵读背诵。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感受肖邦内心情感的变化,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浓浓的同学情,深深的师生情。反复诵读,背诵。

  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背诵,既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深化,也是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功能。同时又是十分有效的、必要的积累。

  课前思考:

  一、读——情感体验的前奏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标准》对阅读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抒发了音乐家肖邦浓浓的爱国情怀。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是情感表达最强烈的一段,在设计这一段教学时,我以读为手段,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酝酿情感,以此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为学生下一步的说奠定基础。

  二、说——情感体验的生成

  《语文标准》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情感,阅读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如果没有受到情感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留下深刻印象。当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对肖邦的爱国情感已有了初步的感知,我就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通过补充文中的空白处,从而让学生深刻体验肖邦以及他的老师、同学们那种强烈的爱国之情。同学们在语言训练中,走进人物的世界、走进人物的内心,去充分体验他们的内心感受,再把这种感受送到文中,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有了这样一个学习的过程,才会酝酿出丰富的情感,才会真正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想——情感体验的升华

  新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当学生在为肖邦的爱国情怀所感动之时,心中又一个疑虑也随之出现:既然祖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肖邦为何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而“远走高飞呢?为了让学生体会“离国”的真正用意,我又设计了一个想象说话训练。当肖邦接过老师送给自己的特殊礼物,再次回首遥望祖国的领土时,心中感慨万千,他会想什么呢?这一问题的抛出,学生的思维立刻被激活了,他们马上会结合课文的前后内容,时代背景去思考,去感悟,从中体验肖邦那忠贞不渝的爱国热情,感受那非同寻常的爱国行为。

  课前思考: 1、双基方面:

  第一题:根据语境选择词义的能力需要锻炼,提高学生查字典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吧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对祖国强烈的爱。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的充分表现。这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抓住这一主线,披文入情,因文悟道,以取得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情感陶冶相结合得效果。

  3、理清文路,指导背诵:

  课文第二自然段按“告别——送行——叮嘱——送礼——受礼”,感受老师的教诲和肖邦的情感,在读中理清内容,写小标题;熟读文章,体会情感;熟读成诵,积少成多。

  特别搞清楚“特殊的礼物”指的是什么?不是银杯,而是祖国的泥土。

  课后小结: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切入口就在爱国。导入时,让学生用一句话评价肖邦。之后紧扣“爱国”不放,让他们找出课文中能证明肖邦爱国的句子来。学生自由读,深入课文寻找每一个细节,最后得出这些地方表现出肖邦是爱国的:

  1、悲愤    在亡国后“满怀悲愤”,在得知华沙起义失败后“悲愤欲绝”。

  2、留恋    在“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时,接过老师的特殊礼物之后“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所表现出来的缠绵。

  3、思念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

  4、四处奔波    “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

  5、至死不忘    “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教学反思:

  今天的教学中觉得有两处引得较好:

  作为爱国的音乐家的肖邦,他对祖国的任何情感都是通过音乐来抒发的,起义华沙失败了,他创作了《革命进行曲》,试想如果起义成功了,他会如何创作?(有学生说:《革命胜利曲》《革命狂想曲》《革命颂歌》、)就在他们渐渐兴奋的时候,我语调沉了下来:“然而,真正的结果是起义失败了。”让他们感受了一种情绪的起落。不但没有冲淡主题,反而使主题的效果更强烈了。进一步再引:“我们中国有这样的音乐家吗?”(有:聂耳、冼星海、刘天华、乔羽……)

  另我将甜版的“冰山原理”在教学中进行了实践:“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

  我抓住了“奔波”这个海面上的“一角”:“为了生计,可能怎么奔波?”(找一份工作、争取一些演出的机会、甚至可能在街头演奏、做别人家的家庭音乐老师等等)“那么,肖邦又在为祖国奔波什么呢?”(学生真的探寻到了海下的冰山:他寻找在巴黎的波兰人;他可能和那些支持他的艺术家们一起交往;他利用演出进行演讲;他把演奏自己的作品向世界展示波兰人的智慧;他向世界揭露沙皇的罪恶;他义演来表示对自己祖国的爱……)

  这种“冰山”的追寻使得学生对下文中肖邦对他姐姐说的话理解起来就有了更深的体味。在学生最后的集体诵读中,这份情感被发挥到了淋漓尽致。“躺倒在病床上”“弥留之际”“喃喃地”又使语调变得低缓而深情。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在积极主动地参与,他们活跃的思维和丰富的情感活动,使得他们对这原本陌生的主题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课后反思:

  文章第五自然段中,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在教学这一难点是,我先从词义开始,让学生弄清“弥留之际”的意思,让学生想,在“弥留之际”的肖邦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通过反复诵读,学生体会到了他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对于第二自然段“师生送别”这一场面处理得比较成功。教学这一自然段时,我先根据教案让学生自读课文,多媒体出示:

  同学说:“即使你远在他乡,      ”

  学生不能说得很多,我出示了教案中的预设:

  “即使你远在他乡,你永远是波兰人民的儿子。”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我们‘天涯若比邻’”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能把我们忘记。”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也会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也会永远记住这一刻。”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母亲。”

  学生虽然说不出,但是也开阔了思维。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或根据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语、句子的品析感悟课文内容,丰富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感受肖邦至死不忘祖国爱国情怀。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生字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下面这些词语,相信你能读正确,读出词的情义。

  2.出示:悲愤 悲愤欲绝 忧愤 不得不 彻夜 长眠 四处奔波

  3.指名读。要求:正确 有感情

  4.你能用这些词语大致说说文章的内容吗?

  5.再读词语,体会情感。

  (意图:这组词语,不但是文本内容高度浓缩,而且体现了文章的情感脉络.此环节既复习词语,又回顾文本,同时促进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二、走近肖邦,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一)探究激动原因。

  1.默读第二段,谁能把这段话读成两个字?

  (离别 送别等)

  2.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有许多送别诗,你能背一背吗?

  3.汪伦借踏歌表达对李白不舍深情,高适以敬酒表达厚重的义。埃斯内尔通过哪些方式来表达心中真情?默读第二段,思考。

  (咏唱送别曲 言语叮嘱 赠送银杯)

  4.感情朗读本段。(扣“特殊”“紧紧”“深情” 指点,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送别诗,联系旧知,唤醒学生情感体验,抓住“特殊”“紧紧”“深情”等词语诵读,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深情和期望。“泪水溢满眼眶”的原因水到渠成。一个情真意切的肖邦走进学生的心田。]

  (二)扣“疾驰”,悟报国志。

  上勾下连,悟“疾驰”内涵。

  ⑴泪水溢满眼眶的肖邦回首华沙城,不舍、留恋之情在同学们读中涌动, 既然肖邦如此留恋祖国,为什么不是依依不舍地离开,而是疾驰而去?“疾驰”似乎不合情理呀。

  ⑵仅仅如此吗?请大家默读课文三、四段。想一想,离别的18年是怎样的18年?

  ⑶他为什么而奔波、工作?肖邦真的没有时间概念了吗?

  ⑷这看似不合情理的“疾驰”还告诉我们什么?

  (肖邦想尽快投入到为国家解放而斗争的新的战斗中去,一刻也不能耽搁等)

  ⑸那在“回首”和“疾驰”之间你现在感受到什么?

  (肖邦对祖国和亲人的爱,为国而战的志向、决心。)

  ⑹好一腔爱国情,好一个报国志。读这句话!

  [意图:此环节先将“疾驰”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再联系上下文,拓宽学生整体领悟语言文字内涵的背景,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触摸到词语内涵的质地。最后“回首”“疾驰”之间你感受到什么的追问,从整体上去把脉词语间内在的微言大义、言中之情,又为下文学生引导学生走进肖邦,感悟其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做铺垫。一个胸怀报国之志的肖邦跃然纸上。

  三、走进肖邦,感悟爱国情怀。

  1.一个彻夜工作的肖邦。

  ⑴走进肖邦的一夜。

  出示: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

  ①默读这句话,哪个词深深打动了你?为什么?

  (彻夜)

  ②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情景?

  ③出示华沙起义失败后肖邦回国失败的一段文字资料。生读谈感受。

  出示:现在时晚上八点,肖邦在

  时针指向夜里十点,肖邦在

  铛铛,多么疲惫的钟声。已经是凌晨一点了,可肖邦还在

  疲倦的时针指向凌晨三点,而我们的肖邦仍在

  ④创设对话情境:师:肖邦你不困吗?生(略)

  师:肖邦你休息会呀!哪怕是一分一秒。生(略)

  ⑤感情朗读读这句话。

  ⑥这个夜是殚精竭力的夜,这个夜是废寝忘食的夜呀。18年呀,肖邦仅仅渡过一个这样的夜吗?(常常)让你真切的感受到什么?

  ⑦是呀,这也是肖邦内心深处的最强音-----播放《革命进行曲》

  ⑧感情朗读3-4自然段。

  2.一个四处奔波的'肖邦。

  ①出示:为了生计,为了祖国,他四处奔波。

  ②读句子,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出示:

  清晨,当人民还沉浸在睡梦中时,此刻的肖邦

  中午,当人们吃着特腾腾的饭菜时,这时的肖邦

  晚上,当一家人享受灯光的温馨时,劳累一整天的肖邦却

  ③生说(略)

  ④师生对话:师:肖邦呀肖邦,请你停一下你匆忙的脚步好吗?生(略)

  师:肖邦呀肖邦,能否驻足你行色匆匆的身影?生(略)

  ⑤18年呀,六千多个日子,肖邦度过了多少这样废寝忘食、殚精竭力的夜呀;18年呀,六千多个日子,肖邦度过多少这样四处奔波的日子,再细细读这些句子你分明感受到肖邦一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呀?

  ⑥读第五第1-3句。

  [评析:本环节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悟中想像,在想像中表达,并通过对话方式模拟情境,一个为祖国而殚精竭虑工作的肖邦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逐渐丰盈起来。

  3.一个要“长眠”于祖国的肖邦。

  出示:弥留之际,肖邦仅仅握着姐姐路的维卡的手,喃喃的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⑴读这句话,那些词让你感动,为什么?

  (紧紧 喃喃 长眠)

  ⑵紧紧握表达的是爱国情,喃喃地说表达的是爱国心,长眠更表达了回归故里的愿望。短短的一句话45个字,但肖邦爱国的心声响起三次,作者让你更深刻地感受到什么?

  ⑶读第五自然段,读出肖邦的心声。

  四、回读前文,抒写升华。

  1.肖邦离去了,带着亡国之恨,带着对祖国,对故乡深深的眷恋。18年呀,18年前分别的情境时时萦绕在他的心头:

  生读:1830年……《即使你远在他乡》;

  师:18年呀,恩师的嘱托时时萦绕在他的心头:

  生读:埃斯内尔紧紧地握着肖邦的手说:“孩子……请收下吧。);

  师:肖邦疾驰而去的情境永远会定格在你我的心中:

  生读:肖邦在也忍不住了……疾驰而去。

  2.此刻,你的内心肯定涌动许多感触,写下来吧。

  3.生写后交流。(在《革命进行曲中》交流结束本节课教学)

  [意图:本环节既巧妙地完成背诵任务,又使得课堂教学整体性强,同时给人以余音绕梁之感。也为学生的抒写打开思维大门,做到言意兼得。]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1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11

  汉王镇中心小学 黄美芝

  上完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三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下课的铃声响了,师生再见后,我夹着书本刚走出教室,就听到孩子们喊道:“黄老师,下堂课咱们还上语文课!”听到喊声,我停住了脚步,转过头笑了笑说:“那怎么行呢,下节课是音乐课!”“你不能和音乐老师商量一下吗,请她让你节课!”孩子们一致要求道。

  看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让我深深地感到这节语文课上成功啦!孩子们一项喜欢的音乐课都不愿意上了,情愿上语文课,这是多么难得呀!这充分证明了孩子走进了课文,他们与作者的心相互碰撞,产生了共鸣。真正“触摸”到了语文。笔者的做法与感想总结出来与同行们共勉。

  1、作词引情。

  “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唱着《即使你远在他乡》为肖邦送行。”文中没有出现歌词内容,我便引导学生围绕文章的中心联系上下文的内容作词,并用上自己喜欢的且适合此情此景的旋律唱一唱。孩子们一听兴趣盎然,写好词后,便深情地唱了起来,真切地表达了师生、同学间依依离别的情怀及浓浓的爱国情。课堂在孩子们的歌声中升腾到了高潮。

  感想一:学生从文本对话中汲取了写作的营养,应不失时机地通过课堂练笔,积极迁移,发展文本语言。更为重要的是,应打破以课堂为中心、学科为本位的樊篱,实现学科间、课堂内外、校内外、文本学习和实践活动、学和用的大整合。一场演讲,一次课外调查,一次参观……无不是在丰满着文本。

  2、歌曲煽情。

  当讲到“肖邦得知起义失败的消息,悲愤欲绝,谱写了著名的《革命进行曲》”时,我满含激情地说:“我们伟大的祖国也曾遭受过帝国主义列强铁蹄的践踏,一些音乐家虽不能拿起刀枪亲临战场杀敌,但他们写下了催人奋起的革命歌曲,唤起了人民的呐喊与抗争,你们此时此刻仿佛听到了什么?”学生们便情不自禁 、不约而同地高唱起“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孩子们激情四射。

  感想二:将语文教学置于学生真实的生活认知、生活意志、生活情感等背景中,顺水推舟地把作为学习形式的听、说、读、写自然而然地融合在生活中,使阅读文本的活动与他们生活焦点、精神焦点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就拉近了学生和文本间的距离。

  学生在情景中,在生活中,在实践中,通过主动的亲身体验获得的知识,才是最宝贵的、最难忘的个人财富。这就是“触摸知识”吧。伽利略说:“你之法教别人的任何东西,你只能帮助别人发现一些东西。”说的不也是这个道理?我们的语文要走进有效教学,也必须让学生“触摸”中去获得。

  (第一范文 m.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带回祖国)本文转载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认识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三教时

  教学过程 :

  第一教时

  一、谈话导入 :

  1、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炽热情怀,去聆听最壮美的旋律。

  2、读课题,自由谈谈感受,提问。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怎么会离开祖国的?为什么要离开?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自读课文: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读后交流:

  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埃斯内尔会以泥土作为礼物送给肖邦?

  2、面对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为何会流下激动的泪水?

  3、肖邦那么爱祖国,可他为何不留下来反抗?

  检查词语:指名读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词以及新词。说说对词语的理解。齐读词语。

  深渊 肖邦 消逝 概念 蜡烛 疾驰 特殊 勉励 抗争 四处奔波 悲愤欲绝 与世长辞 雾霭 催人奋起 盛[chéng]满

  绝:停止。 辞:辞别,离开。 催:叫人赶快行动。

  雾霭:雾气。 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的时候。

  四、分段。

  根据读了课题后的提问,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一(1):写波兰被列强瓜分,肖邦被迫离开祖国。

  二(2):写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亲人。

  三(3-4):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四(5-6):写肖邦弥留之际请求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五、精读指导。

  1、学生各自再读课文,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学生边读边批注。)

  2、检查:a、我是谁?你怎么知道的?

  b、你从第一段中,还知道了什么?

  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了苦难很深。

  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最后一句,注意重点词满怀悲痛、不得不的含义?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朗读这一节。(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六、学习生字。

  老师范写生字。

  学生钢笔描红。

  七、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你从第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波兰。)

  2、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过渡:那不得不离开的场面是怎么样的?一定令人难忘吧!

  二、学习第二段。

  1、自读。想:这一段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学生再读这三个场景,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

  a.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而且老师特地为他谱写了送别曲——《你远在他乡》。(想像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情。

  b.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想像他当时的激动神情,指名、集体读。

  C.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请收下吧!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结合老师前面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5、此时的肖邦怎么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抓住:郑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对祖国的牵挂与难舍之情。

  6、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7、指导学生背诵。(告别亲友离华沙 师生咏唱送别曲时 老师叮嘱、送礼物 肖邦接杯登车去)

  8、练背。检查。

  三、学习第三段。

  1.自读:肖邦在国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行动的?

  引导学生认识肖邦用深爱的音乐表达内心的抗争。

  朗读有关句子,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2.默读第4自然段,想这段写了什么?

  a.交流:肖邦忘我地工作。你从哪儿看出来?

  (全部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地、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b.朗读体会他的这种精神。

  c.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引读这一节第一、二句。所以,引读最后一句。

  d.看插图小结:他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再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帮无论在钢琴的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就是这样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段。

  背诵第二段

  第三教时

  一、复习

  1.课文前三段分别讲了什么?

  2.读一读你喜欢的自然段。说说为什么?

  3.检查,背诵情况。

  先一凳相互检查,再指名背,集体背。

  二、继续精读第四段

  1. 学生自由读。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 祖国的地下。

  a.理解:弥留之际。

  b.他为何得这样的重病?

  c.他为什么要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

  (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d.朗读,体会这段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 想像肖邦此时在想什么?

  3. 引读第6自然段。

  a.理解:与世长辞:辞:告别。永远离开人世。

  b.比较句子: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c.讨论后小结:第二句中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4、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节。

  三、总结课文

  课文通过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课题用把心脏带回祖国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 波兰

  日夜思念,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13

  教学目的:

  1、精读课文三、四段,并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肖邦弥留之际“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剖析,以及3、4节肖邦的爱国行动的感悟,体会肖邦是一个爱国者。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通过读,感悟肖邦强烈的爱国感情。

  2、让学生体会到肖邦的爱国体现在语言和行动两个方面。

  教学准备:小黑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离开祖国——满怀悲愤

  1、咏唱送别曲

  告别­2、无论……都……不要忘记祖国

  3、赠银杯

  2、指名背背诵第二自然段(一人;然后集体背诵)

  二、学习第五节

  ( 肖邦这一去不知能不能记住老师的话,能不能回到祖国?)(不能,为什么?为了祖国,为了生计……)真的回不去了吗?

  1、弥留之际,为什么要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他是怎么想的?(学生思考、讨论)(死了也要回故乡……)

  a老师的叮嘱,同学的期望。 b 肖邦爱国

  表达了肖邦怎样的思想感情? (爱国)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点题)

  肖邦这么爱国,大家能把肖邦爱国情怀读出来吗?

  学生先自由读,然后教师指名读。

  三、学习第三节

  1、 肖邦爱国吧,他在国外到底为祖国做了哪些事情?

  听到起义失败悲痛欲绝。作为一个音乐家,他化悲痛为力量,将一腔热血化成催人奋起的旋律和音符。(看书中插图)

  (多媒体:播放《革命练习曲》)

  板书:起义失败—— 一腔热血化音符

  指导看图,指导有感情地读书。

  2、他日夜思念祖国。(心系祖国的人会怎么做?)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板书:工作、工作、再工作

  指导读(悲愤)

  3、最后一节:一个人这么辛苦地工作,他能受得了吗?

  指名读最后一节。

  比较: 肖邦就这样在异乡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肖邦的“死”:为国而死,;他还年轻,令人惋惜、同情,可歌可泣)

  指导读:声音缓慢、低沉、惋惜。

  四、练习说话,人物精神升华。

  肖邦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再读3、4、5、6节。(肖邦这么热爱祖国,我们能把课文读好吗?)

  六、拓展

  谁不热爱自己的祖国,中国有哪些爱国人和爱国的故事。

  (文天祥、陆游、周恩来、吉鸿昌……)

  七、作业设计:从校图书室借“爱国故事书”阅读。

  板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离开祖国——满怀悲愤

  1、咏唱送别曲

  告别­2、无论……都…… 不要忘记祖国

  3、赠银杯

  起义失败 ——一腔热血 化 音符

  爱国行动

  思念祖国 ——工作、工作、再工作

  爱国语言 : 把我的心脏带回……(弥留之际)

  教学反思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写的是波兰遭到外国列强的瓜分,音乐家肖邦被迫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

  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平静。我被一个长眠在异国他乡,灵魂却渴望回归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打

  动了。我相信学生们同我一样,也一定或多或少会有感动。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我对本课的教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

  方面的努力:

  1、揭题质疑

  上课伊始,我首先抓住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题目中的“我”是谁? “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让学生初步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然后话锋一转:可是,肖邦既然如此地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当初要选择离开呢?

  2、带着问题初读探疑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肖邦 “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无奈,通过从课内课外获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愤中离开祖国的不得已: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督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

  3、深读课文,抓重点句

  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

  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

  4、讨论解疑、悟情

  我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当《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在课堂中响起时,我相信,学生此刻已经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这样,顺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

  通过这四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肖邦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还是一个满腔热情的爱国者,从而使学生对肖邦的敬仰之情达到沸腾的顶点,同时也使学生在心中升腾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后,引导学生背诵第2自然段。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14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在学习师友送别部分,孩子们都很动情。有一个孩子忍不住说道,作者真有才,把离别场景写活了。我一想,这样的细节描写正是我们班孩子的习作“软肋”于是让他们说说文章好在哪儿?

  生1:你总说我们的文章干巴巴的,现在我知道了要注意描写人物的动作,“紧紧地握住”“捧过”“回首望了望”等这些写得很传神。

  生2:作者还描写的了埃斯内尔送别时说的话,抓住语言来描写。 生3:作者的语言描写值得学习,只写了老师的话,而没有像我平时作文那样一问一答,特别罗嗦,像流水帐,现在我知道了语言描写不一定要一问一答。

  生4:作者没有一问一答,但描写了肖邦的反应:“感动地点了点头”“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等,让我们觉得情意深长。

  师:是啊,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为了指导好背诵,也为了体会情感,我说,作者的文字总是包含着情感的,看看作者描写了送别的几个小场景,能读出其中的情感吗? 说实话,这几个小场景,在教学资料上有:告别亲人离华沙,师生咏唱送别曲,老师叮嘱送礼物,肖邦接杯登车去。

  可是孩子们的概括更让惊讶:歌别、话别、礼别、目送。

  我问为什么会想到这样概括的。一个孩子居然说,你以前教我们学送别诗的时候说的啊!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情在歌中

  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话别情深

  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物寄相思

  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满目皆情

  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突然发现,学生的思维走得比我远。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15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我对《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据题质疑。

  据题了解是谁要把什么带回祖国,为什么要把心脏带回祖国。

  2、带着问题初读探疑。

  3、深读课文抓重点词句。

  4、讨论解疑,悟情。

  通过这四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肖邦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还是一个满腔热忱的爱国者,从而使学生对肖邦的敬仰之情达到沸腾的顶点。同时也使学生在心中升腾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后,引导学生背诵第2自然段。但是在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感受肖邦的爱国深情时,学生由于朗读不够多,句子找的不完整,.再加上是一位新手,对课文的把握不够准确,所以感受不是太深.此次不是教学不是很成功.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这篇课文以肖邦的爱国之情为线索,依次写肖邦被迫离开、告别亲人、思念祖国、临终请求四部分。

  课始,我指导学生理解课题,都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题就能获得许多信息,如:谁说的这句话?为什么要把心脏带回祖国?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些问题有些学生通过预习已解决,有些则要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来慢慢理解。

  首先通过学生默读,说说文章大致讲了什么,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在细读课文的过程中,第一部分被迫离开,重点体会肖邦离开的原因,通过朗读读出肖邦的无奈,对“不得不”要重读。第二部分告别亲人,要指导学生理解埃斯内尔送泥土的原因。在教学中我有意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如学了老师和同学们在路边咏唱后,我让一位学生起来说说老师又做了什么,学生开始读出了老师说的话,我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学生在我的指导下说出了“讲埃斯内尔送给肖邦一只装满了祖国泥土的银杯”,这样讲就很好了。

  教完这篇课文,我感觉效果还是不好,教师在课堂上主宰太多,怎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定教,让教为学服务,值得我的深思。说真的,如果教一篇课文,让老师围绕教师转,以教师讲为主,其实很好上,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被动地接受,自己的阅读能力其实并没有多大打发展,对学生是不利的。

  如何把教材当成训练场,对学生进行扎实地阅读训练是很必要的。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理解一篇课文,而是通过理解课文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理解课文,学到方法最重要。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知从何下手。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16

  今天,我与学生学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课,是第一课时。在课中,我觉得有三处处理得比较好。

  其一是学生字“肖”时,我让学生交流了“肖”的另一个读音,并组词。学生知道另一个读音读“xiào”,也会组词“惟妙惟肖”。我就告诉学生在读“xiào”时,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像,一个指相片、图像,比如“肖像”。马上,有学生提出异议,认为不读“xiào xiàng”应该读“xiāo xiàng”。我没有立即下定论,而让他们去查字典。结果一查,发现字典上果然是读“xiào xiàng”。于是,我说,老师也一直以为是读“xiāo xiàng”。老师在课前也去学了生字,在查字典时,发现这个词读错了,就纠正了过来。我想,通过查了字典,你们也应该记住这个词的读音了吧。以后我们读词,可不能想当然,要勤查工具书。

  其二是在让学生交流“逝”的字义时。一位学生说,“逝”表示死。另外一位插嘴说:“是用于表示对死者的敬意。”我知道她查了字典,但对这句话,她可能不是完全理解。于是,我说:“通常我们会说某某人死了,某某动物死了。而如果是我们敬仰的人死了,我们会说逝世。那么死,还有哪些说法,分别用于什么人?”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牺牲,用于英雄与烈士。”“驾崩,用于皇帝。”“圆寂,用于寺庙里的法师。”……我说:“同学们,你们看,对于死,有这么多词来说。可见,我们祖国的语言是多么丰富呀。我们平时要多注意积累与辨别,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

  其三是在学第2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提问题。一位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他的同学不离开波兰,而肖邦却要离开呢?”问题提出后,我问其他学生:“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没有人举手。于是,我肯定这位学生提了个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由于临近下课,我就把问题存着,让学生课后好好去研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我想在下一节课上,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学3、4自然段,了解肖邦在国外所做的事,从而让学生明白肖邦很有音乐才华,他的工作就是创作与演出音乐。他的音乐给波兰人民以信心与力量,他是用音乐在救国。从而让学生明白肖邦如果待在国内,一定会遭受迫害,所以他不得不离开波兰。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17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三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29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古木 发表

  教材分析:

  热爱祖国的感情贯穿全文,这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由于列强瓜分了波兰,使肖邦“不得不”满怀悲愤之情忍痛离开祖国;师友送别时,无论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无论叮嘱“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也无论赠送泥土这一“特殊礼物”,都是以爱国为核心的;肖邦身处异国他乡,日夜思念祖国,忘我进行音乐创作;即使弥留之际也请求死后把他的心脏带回去,他要长眠祖国地下――这是多么炽烈执着的爱国之情啊!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一种对话,阅读教学更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广泛而深入的对话过程。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疑问和感受,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尝试解决问题;在上下文意的疏通中抓住课文的空白点,展开联想与想象,以创新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重点段,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新课文,题目是——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呀?

  学生汇报,可从字词、肖邦身世、课文内容、读后感受等方面谈。

  引导学生回到课题上,肖邦的这句话是他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的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指名读句子,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肖邦对祖国的热爱至死不渝)

  再读课题(读出感情)

  二、继续学习。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同学们,既然肖邦很爱自己的祖国的,死后还要姐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那么,他又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呢?引导学生去体会第一段的内容,了解肖邦离开祖国时的悲愤。

  师:肖邦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展现在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音乐家面前的是一条铺满鲜花的大道。但就在这时,波兰遭到了欧洲列强的瓜分。引读: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什么叫“不得不”?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

  (第一范文 m.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带回祖国)本文转载

  自读课文,思考:在城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这件事中哪些情节最令你感动?

  (1)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老师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如果你是埃斯内尔,你会通过歌声对肖邦说什么呢?同桌讨论歌词。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母亲。

  ……)

  出示: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歌词: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至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热爱。

  教师深情朗诵。学生诵读。

  引导学生抓住“紧紧、无论、都不要”等词语体会老师对肖邦的期盼和叮嘱。指导有感情读好第一句。

  (2)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3)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这是肖邦的根,这是生他养他的土地

  老师要肖邦知道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

  指名读,齐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已经理解、体会了老师的一片心意,我们从他的泪水中可以看出他有千言万语想要诉说,想一想,肖邦在心里会说些什么?你能帮他说一说吗?出示小训练: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诚说:

  (祖国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们,朋友们再见了!

  祖国,我会为你而奋斗的!

  ……)

  (第一范文 m.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带回祖国)本文转载

  自由背诵这一段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个别背。

  3、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

  流落法国巴黎的肖邦,他在异乡都干了些什么?

  ⑴得知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写下了著名的《革命进行曲》

  理解“悲愤欲绝”

  听《革命进行曲》,说印象,感受音乐的巨大作用。(播放音乐)

  师:起义失败的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后,又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英勇斗争。

  从肖邦的这一举动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什么?(肖邦有着炽热的爱国之情,身在异国,心系祖国,祖国的每一点变化都被他所密切地关注)

  ⑵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引导学生抓住“全部、再工作、彻夜”等词语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

  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段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⑶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

  寒来暑往,18年过去了。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原来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1849年10月,他终于躺倒在病床上。引读:课件再次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朗读肖邦的话,加深体会(注意微弱的声音与强烈的感情要协调好)

  引出第6自然段,理解“与世长辞”,抓住“亡国之恨”和“异国他乡”、“才”来再次感受肖邦命运的坎坷与他未能活着回到祖国,未能看到祖国解放的那种死不瞑目的深深遗憾。

  齐读第六自然段

  三、总结

  之后,波兰人民又多次举行争取独立的武装起义,终于在1918年11月11日恢复独立,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遗憾的是,肖邦再也看不到祖国恢复独立的那一天了。

  但是他留下的《革命进行曲》却激励着全世界人民,他炽热的爱国情怀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第一范文 m.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带回祖国)本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