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小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2023-09-18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小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1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你了解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自己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深渊雾霭呐喊盛满疾驰蜡烛

  维斯瓦河消逝催人奋起肺结核病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慢性的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三、精读指导。

  1、回答:我是谁?(波兰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文章哪一部分告诉了我们?(第一段)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句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名读有关语句。

  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帮助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原指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的苦难极深。(联系从书报、电影电视那里了解到的旧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

  邦:左右基本等宽。瓦:末笔是点。

  驰:左窄而长,右宽而扁。亡:横要长。

  催:范写。指出注意点。逝:注意笔顺。

  烛:笔画安排要匀称。肺:右边末笔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读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指名读第一段。

  过渡:既然是不得不离开祖国,那么离别的情景肯定是令人难忘的。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并指导朗读。

  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来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这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而且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的。

  请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

  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是何等恳切!

  想象埃斯内尔此时的激动心情。

  自由读、男生读,体会老师语气之恳切。

  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的礼物送给肖邦,使他激动万分,实在感人。

  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提示:联系前面老师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

  (5)朗读全段,体会师生之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6)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

  2、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出示:悲愤欲绝(读)

  ①,解释绝:气息中止。

  ②说说词语的意思:悲痛愤怒到了极点。

  (2)引读: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肖邦是怎样做的?

  (3)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和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

  (4)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5)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

  (6)交流。

  理解彻夜。(通宵,整夜)

  比较: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自由读、指名读。

  (7)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交流,出示:

  肖邦日夜思考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重读带点的词。

  (8)引读:所以,他时间可是他

  看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9)小结:这一段写什么?(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势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三、试背第二段。想想如何记忆。

  同桌互背,指名背。

  小结:背诵也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四、继续精读训练第四段。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指句读。

  2、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什么叫弥留之际?

  (2)肖邦为什么病得这样重?

  (3)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4)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我的灾难深重的祖国呀,整整18年,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努力做着一个赤子应该做的一切我生不能回到你的身边,死后也要长眠于你的怀抱)

  4、引读第6自然段。

  (1)理解与世长辞。

  (2)读一读,比一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这样与世长辞了。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五、总结课文,朗读全文。

  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小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认识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炽热情怀,去聆听最壮美的旋律。

  2、读课题,自由谈谈感受,提问。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怎么会离开祖国的?为什么要离开?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自读课文: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读后交流:

  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埃斯内尔会以泥土作为礼物送给肖邦?

  2、面对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为何会流下激动的泪水?

  3、肖邦那么爱祖国,可他为何不留下来反抗?

  检查词语:指名读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词以及新词。说说对词语的理解。齐读词语。

  深渊肖邦消逝概念蜡烛疾驰特殊勉励抗争四处奔波悲愤欲绝与世长辞雾霭催人奋起盛[chéng]满

  绝:停止。辞:辞别,离开。催:叫人赶快行动。

  雾霭:雾气。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的时候。

  四、分段。

  根据读了课题后的提问,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一(1):写波兰被列强瓜分,肖邦被迫离开祖国。

  二(2):写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亲人。

  三(3-4):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四(5-6):写肖邦弥留之际请求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五、精读指导。

  1、学生各自再读课文,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学生边读边批注。)

  2、检查:a、我是谁?你怎么知道的?

  b、你从第一段中,还知道了什么?

  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了苦难很深。

  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最后一句,注意重点词满怀悲痛、不得不的含义?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朗读这一节。(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六、学习生字。

  老师范写生字。

  学生钢笔描红。

  七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你从第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波兰。)

  2、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过渡:那不得不离开的场面是怎么样的?一定令人难忘吧!

  二、学习第二段。

  1、自读。想:这一段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学生再读这三个场景,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

  a.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而且老师特地为他谱写了送别曲--《你远在他乡》。(想像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情。

  b.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想像他当时的激动神情,指名、集体读。

  C.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请收下吧!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结合老师前面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5、此时的肖邦怎么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抓住:郑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对祖国的牵挂与难舍之情。

  6、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7、指导学生背诵。(告别亲友离华沙师生咏唱送别曲时老师叮嘱、送礼物肖邦接杯登车去)

  8、练背。检查。

  三、学习第三段。

  1.自读:肖邦在国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行动的?

  引导学生认识肖邦用深爱的音乐表达内心的抗争。

  朗读有关句子,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2.默读第4自然段,想这段写了什么?

  a.交流:肖邦忘我地工作。你从哪儿看出来?

  (全部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地、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b.朗读体会他的这种精神。

  c.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引读这一节第一、二句。所以,引读最后一句。

  d.看插图小结:他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再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帮无论在钢琴的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就是这样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段。

  背诵第二段

  第三教时

  一、复习

  1.课文前三段分别讲了什么?

  2.读一读你喜欢的自然段。说说为什么?

  3.检查,背诵情况。

  先一凳相互检查,再指名背,集体背。

  二、继续精读第四段

  1.学生自由读。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a.理解:弥留之际。

  b.他为何得这样的重病?

  c.他为什么要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

  (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d.朗读,体会这段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想像肖邦此时在想什么?

  3.引读第6自然段。

  a.理解:与世长辞:辞:告别。永远离开人世。

  b.比较句子: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c.讨论后小结:第二句中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4、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节。

  三、总结课文

  课文通过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课题用把心脏带回祖国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日夜思念,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教学后记: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小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29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古木 发表

  教材分析:

  热爱祖国的感情贯穿全文,这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由于列强瓜分了波兰,使肖邦“不得不”满怀悲愤之情忍痛离开祖国;师友送别时,无论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无论叮嘱“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也无论赠送泥土这一“特殊礼物”,都是以爱国为核心的;肖邦身处异国他乡,日夜思念祖国,忘我进行音乐创作;即使弥留之际也请求死后把他的心脏带回去,他要长眠祖国地下――这是多么炽烈执着的爱国之情啊!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一种对话,阅读教学更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广泛而深入的对话过程。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疑问和感受,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尝试解决问题;在上下文意的疏通中抓住课文的空白点,展开联想与想象,以创新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重点段,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新课文,题目是——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呀?

  学生汇报,可从字词、肖邦身世、课文内容、读后感受等方面谈。

  引导学生回到课题上,肖邦的这句话是他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的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指名读句子,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肖邦对祖国的热爱至死不渝)

  再读课题(读出感情)

  二、继续学习。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同学们,既然肖邦很爱自己的祖国的,死后还要姐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那么,他又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呢?引导学生去体会第一段的内容,了解肖邦离开祖国时的悲愤。

  师:肖邦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展现在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音乐家面前的是一条铺满鲜花的大道。但就在这时,波兰遭到了欧洲列强的瓜分。引读: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什么叫“不得不”?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

  (第一范文 m.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带回祖国)本文转载

  自读课文,思考:在城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这件事中哪些情节最令你感动?

  (1)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老师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如果你是埃斯内尔,你会通过歌声对肖邦说什么呢?同桌讨论歌词。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母亲。

  ……)

  出示: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歌词: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至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热爱。

  教师深情朗诵。学生诵读。

  引导学生抓住“紧紧、无论、都不要”等词语体会老师对肖邦的期盼和叮嘱。指导有感情读好第一句。

  (2)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3)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这是肖邦的根,这是生他养他的土地

  老师要肖邦知道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

  指名读,齐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已经理解、体会了老师的一片心意,我们从他的泪水中可以看出他有千言万语想要诉说,想一想,肖邦在心里会说些什么?你能帮他说一说吗?出示小训练: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诚说:

  (祖国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们,朋友们再见了!

  祖国,我会为你而奋斗的!

  ……)

  (第一范文 m.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带回祖国)本文转载

  自由背诵这一段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个别背。

  3、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

  流落法国巴黎的肖邦,他在异乡都干了些什么?

  ⑴得知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写下了著名的《革命进行曲》

  理解“悲愤欲绝”

  听《革命进行曲》,说印象,感受音乐的巨大作用。(播放音乐)

  师:起义失败的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后,又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英勇斗争。

  从肖邦的这一举动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什么?(肖邦有着炽热的爱国之情,身在异国,心系祖国,祖国的每一点变化都被他所密切地关注)

  ⑵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引导学生抓住“全部、再工作、彻夜”等词语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

  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段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⑶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

  寒来暑往,18年过去了。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原来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1849年10月,他终于躺倒在病床上。引读:课件再次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朗读肖邦的话,加深体会(注意微弱的声音与强烈的感情要协调好)

  引出第6自然段,理解“与世长辞”,抓住“亡国之恨”和“异国他乡”、“才”来再次感受肖邦命运的坎坷与他未能活着回到祖国,未能看到祖国解放的那种死不瞑目的深深遗憾。

  齐读第六自然段

  三、总结

  之后,波兰人民又多次举行争取独立的武装起义,终于在1918年11月11日恢复独立,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遗憾的是,肖邦再也看不到祖国恢复独立的那一天了。

  但是他留下的《革命进行曲》却激励着全世界人民,他炽热的爱国情怀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第一范文 m.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带回祖国)本文转载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小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4

  【语段一】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中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1、写出下列词中加点字的意思。

  弥漫(  )  咏唱(  )  溢满(  )  疾驰(  )

  2、这段文字对所写的事情交代得很清楚,你一定能从中找出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以及所写的事情________。这件事中又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三个送别场景。

  老师“赠土”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作者在文中借景抒发了肖邦________的心情。

  4、根据课文内容,理解文中临别赠言的含义及前后两句话之间的关系,填充句子。

  因为我们希望你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所以________________。

  我们之所以把祖国波兰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你,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5、课文写出了埃斯内尔说话时的动作“________”和神态表情“________”,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在于________________。

  6、想一想,回答问题:

  ⑴、根据这段文字写的送别内容,你认为埃斯内尔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中,会有“________”的词句。

  ⑵、读着课文中送别的感人场面的文字,你会很自然地联想起古诗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段二】

  肖邦在法国巴黎一住就是18年。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原来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1849年10月,他终于躺倒在病床上。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用下列字各组两个词语。

  弥(  )(  )  眠(  )(  )  奔(  )(  )  愤(  )(  )

  辞(  )(  )  复(  )(  )  疲(  )(  )  逝(  )(  )

  2、根据拼音组词。

  脏zāng (   )   盛chéng (   )   发fā (   )

  zàng (   )    shèng (   )    fà (   )

  3、认真读懂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句子的含义。

  ⑴、从“为了生计”这个词组,你可以想象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从“四处奔波”这个词组,你会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肖邦“疲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肖邦“忧愤”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肖邦弥留之际说的话,表明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紧握着”和“喃喃地”这两个词同时用来形容弥留之际的人,表面上看是矛盾的,作者这样用词的用意是________

  4、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写法上,这段文字对全文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小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5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89

  今天第二节语文课上,我教了新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是一篇文情并茂的文章,讲述了波兰音乐家肖邦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感人故事。因为事先没让学生预习,所以,揭题后,我范读课文。本想用自己的情感先下手为强——从听觉上感受肖邦的强烈爱国心。可没料到,读着读着,有几个读音吃不准了,有几个句子读破了。例如,“薄薄的雾霭”中的“薄”到底是读“báo”还是“bó”,“埃斯内尔特地”中“埃斯内尔”读成“埃斯内尔特”……当时也为自己捏了一把汗,幸好,因为是自己的学生,还因为他们大概被故事吸引,故没有多大反应。

  课后,很为自己上课的表现内疚。虽说到了高年级,我已很少给他们范读,可难得的一次表现就露馅。唉,这种失误作为老师是不能原谅的。自己都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怎么来要求学生呢?在备课时,我们怎么就没想到这一点呢?怎么没想到每篇课文我们更应大声朗读啊!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曾几何时,把最基本的朗读给遗忘了!

  就拿今天来说,《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文章是我备课的(我们采用集体备课),备课前不知看了多少遍,对于重点的语句和词语还反复咀嚼,本以为对课文很熟了,可还是在范读时读了破句。细想,都怪我没有认认真真读几遍,哪怕一遍也好!只是一味地看,一个劲地思。眼观不如口诵啊,看十遍不如读一遍!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读熟课文再开讲已演变成看熟课文再开讲了。而且,我发现,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毛病,而是大家的通病。你看看周围,我们的老师很认真地钻研教材,很花心思地设计教案,可却很少在办公室里听到(甚至听不到)他们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究其原因,或许因为和我一样,只会看,不会读;或许认为自己的水平读这些小学生的文章是绰绰有余,课堂上拿来就是;还或许在办公室里大声读,会引来异样的眼神……这些的或许导致了我们读书的丧失,也造成了课堂上的或多或少的尴尬。

  看来,今天的事情给我敲响了警钟。以后,我们的语文老师在备课前也得像学生那样不妨大声的把课文读上几遍,这样才不至于在课堂上有缺憾!

  (第一范文 m.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带回祖国)本文转载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小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6

  阅读 体验 对话——《《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片断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63

  阅读 体验 对话——《《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片断

  苏教版语文十一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一、阅读

  读出肖邦对祖国的爱,读出对沙皇的恨,读出与亲人的难舍,读出肖邦临行前对波兰的留恋。(找出语言、动作、情感的描述)

  二、体验

  你觉得在这一段中那些环节最感人?

  1、他们(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2、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着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完成小训练:为这群不得不分离的亲友设计语言

  针对第一个环节设计:同学说:即使你远在他乡,                        

  学生的答案有:即使你远在他乡,你永远是波兰人民的儿子。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我们‘天涯若比邻'(我插话:这位同学还是个中国通。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能把我们忘记。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也会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也会永远记住这一刻。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母亲。

  ......

  第二个环节设计: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说:               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答案有:祖国,我会回来的!

  我带着悲愤而去,我会带着骄傲而归的。

  祖国再见了!亲人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们,朋友们再见了!

  沙皇,这里不会永远属于你!  

  祖国,我会为你而奋斗的!

  祖国,我会用我的方式来爱你的!

  (当时在此又引开了一个话题:肖邦以什么方式来爱国?简单的讨论使学生明白了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对自己祖国的爱,如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战士的浴血奋战,工人农民的辛勤劳作,教师为祖国培育人才等等。从而进一步理解了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的原因。)

  ......

  三、对话

  在充分体验了当时的情与境之后,我让学生就特殊礼物所含的象征意义进行了讨论,同样答案也是多重的,(这是祖国、这是你的根、这是生你养你的土地、这是波兰人民、这是你情感的源泉[受《长江之歌》的影响]、这是你艺术创作的动力......

  通过这样几个环节,学生对第二自然段的理解上了一个台阶。

  反思:

  你告诉我,我可能会忘记,你给我看,我可能会记不住;你让我参与,我可能会明白和发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中介桥梁。一堂课能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能不能使学生透过特定的文学符号理解其中的深藏的意蕴,进入教材规定的情景,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受到熏陶和感染,教师这个中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我们只有将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在生动活泼地在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读书,去感悟,去思考,去创造,去表现,我们的教学质量才会获得切实的提高,

  (第一范文 m.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带回祖国)本文转载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小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朗读和背诵。

  2、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丰富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感受肖邦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肖邦的资料。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出示: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读句思考:想想这句话是谁说的?是什么时候说的?从这句话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感情?你了解他吗?(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肖邦)

  3、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近肖邦,认识肖邦。再次读题。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⑵努力联系上下文或根据具体语境理解生词。

  2、检查自读情况。

  3、再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理清文章脉络。

  4、交流评议。

  三、研读第一自然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肖邦那么爱国,为什么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⑴简介当时背景,讨论交流。

  ⑵相机理解“列强”“瓜分”等词语。

  2、指导朗读,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四、指导书写生字词。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

  2、课文内容。

  3、过渡语。

  二、研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边读边想象,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情景?

  汇报交流。

  2、品读体会人物心情。

  ⑴默读文段,找出反映肖邦情感变化的句子。

  (“感动地点了点头”——“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

  ⑵那么他感动的是什么呢?

  ⑶品读体会,交流。(感动于师生都来送行;感动于咏唱老师特地谱写的送别曲;感动于老师的深情叮嘱。)

  ⑷自由读,体会肖邦的感动。

  ⑸肖邦又为何激动呢?

  ⑹交流朗读。

  1、选择部分内容练习背诵。

  检查。

  2、品读肖邦“离去”的句子。

  3、过渡。

  三、研读三、四自然段。

  1、浏览课文,找有关词语填空。这是个的18年。

  2、交流。

  3、理解第三自然段。

  ⑴这是个悲愤的18年,他悲的是,愤的是。

  ⑵听音乐,老师朗诵,学生朗读。

  4.出示第四节。

  ⑴读,文中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全部、彻夜……)

  ⑵读一读这些词语,你能感受到什么?

  ⑶你还能用哪些成语来形容肖邦的工作?

  ⑷创设情境,练习说话,加深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情感动力。

  ⑸齐读。

  四、研读第五、六自然段。

  1、师过渡引出句子。

  2、指导读:“喃喃”的语气。

  3、理解“紧紧”,弥留之际,他已经虚弱得不得了,可是他哪来的力量紧紧握住姐姐的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

  4、齐读。

  五、升华情感。

  1、师补充资料。

  2、再读课题。

  3、写话。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一起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聆听了他用生命谱写的最壮美的旋律,感受到他那颗滚烫的爱国之心,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七、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背熟第二自然段。

  2、搜查阅读古今中外爱国人士的动人故事。

  长眠的心脏因有效教学又博出爱国的强音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小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课文脉络。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课前准备(资料摘抄、教具):

  教学挂图

  教学基本框架(每个阶段师生活动的设想):

  一、揭示课题

  1、你了解我国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

  板书: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3、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 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满心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三、 精读指导

  1、回答:我是谁?文章哪一部分告诉我们的?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入华沙英语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读有关语句。

  ①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②帮助理解:瓜分、深渊。

  (结合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小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认识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三教时

  教学过程 :

  第一教时

  一、谈话导入 :

  1、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炽热情怀,去聆听最壮美的旋律。

  2、读课题,自由谈谈感受,提问。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怎么会离开祖国的?为什么要离开?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自读课文: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读后交流:

  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埃斯内尔会以泥土作为礼物送给肖邦?

  2、面对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为何会流下激动的泪水?

  3、肖邦那么爱祖国,可他为何不留下来反抗?

  检查词语:指名读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词以及新词。说说对词语的理解。齐读词语。

  深渊 肖邦 消逝 概念 蜡烛 疾驰 特殊 勉励 抗争 四处奔波 悲愤欲绝 与世长辞 雾霭 催人奋起 盛[chéng]满

  绝:停止。 辞:辞别,离开。 催:叫人赶快行动。

  雾霭:雾气。 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的时候。

  四、分段。

  根据读了课题后的提问,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一(1):写波兰被列强瓜分,肖邦被迫离开祖国。

  二(2):写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亲人。

  三(3-4):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四(5-6):写肖邦弥留之际请求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五、精读指导。

  1、学生各自再读课文,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学生边读边批注。)

  2、检查:a、我是谁?你怎么知道的?

  b、你从第一段中,还知道了什么?

  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了苦难很深。

  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最后一句,注意重点词满怀悲痛、不得不的含义?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朗读这一节。(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六、学习生字。

  老师范写生字。

  学生钢笔描红。

  七、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你从第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波兰。)

  2、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过渡:那不得不离开的场面是怎么样的?一定令人难忘吧!

  二、学习第二段。

  1、自读。想:这一段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学生再读这三个场景,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

  a.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而且老师特地为他谱写了送别曲——《你远在他乡》。(想像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情。

  b.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想像他当时的激动神情,指名、集体读。

  C.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请收下吧!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结合老师前面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5、此时的肖邦怎么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抓住:郑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对祖国的牵挂与难舍之情。

  6、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7、指导学生背诵。(告别亲友离华沙 师生咏唱送别曲时 老师叮嘱、送礼物 肖邦接杯登车去)

  8、练背。检查。

  三、学习第三段。

  1.自读:肖邦在国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行动的?

  引导学生认识肖邦用深爱的音乐表达内心的抗争。

  朗读有关句子,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2.默读第4自然段,想这段写了什么?

  a.交流:肖邦忘我地工作。你从哪儿看出来?

  (全部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地、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b.朗读体会他的这种精神。

  c.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引读这一节第一、二句。所以,引读最后一句。

  d.看插图小结:他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再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帮无论在钢琴的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就是这样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段。

  背诵第二段

  第三教时

  一、复习

  1.课文前三段分别讲了什么?

  2.读一读你喜欢的自然段。说说为什么?

  3.检查,背诵情况。

  先一凳相互检查,再指名背,集体背。

  二、继续精读第四段

  1. 学生自由读。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 祖国的地下。

  a.理解:弥留之际。

  b.他为何得这样的重病?

  c.他为什么要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

  (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d.朗读,体会这段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 想像肖邦此时在想什么?

  3. 引读第6自然段。

  a.理解:与世长辞:辞:告别。永远离开人世。

  b.比较句子: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c.讨论后小结:第二句中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4、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节。

  三、总结课文

  课文通过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课题用把心脏带回祖国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 波兰

  日夜思念,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小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10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在学习师友送别部分,孩子们都很动情。有一个孩子忍不住说道,作者真有才,把离别场景写活了。我一想,这样的细节描写正是我们班孩子的习作“软肋”于是让他们说说文章好在哪儿?

  生1:你总说我们的文章干巴巴的,现在我知道了要注意描写人物的动作,“紧紧地握住”“捧过”“回首望了望”等这些写得很传神。

  生2:作者还描写的了埃斯内尔送别时说的话,抓住语言来描写。 生3:作者的语言描写值得学习,只写了老师的话,而没有像我平时作文那样一问一答,特别罗嗦,像流水帐,现在我知道了语言描写不一定要一问一答。

  生4:作者没有一问一答,但描写了肖邦的反应:“感动地点了点头”“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等,让我们觉得情意深长。

  师:是啊,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为了指导好背诵,也为了体会情感,我说,作者的文字总是包含着情感的,看看作者描写了送别的几个小场景,能读出其中的情感吗? 说实话,这几个小场景,在教学资料上有:告别亲人离华沙,师生咏唱送别曲,老师叮嘱送礼物,肖邦接杯登车去。

  可是孩子们的概括更让惊讶:歌别、话别、礼别、目送。

  我问为什么会想到这样概括的。一个孩子居然说,你以前教我们学送别诗的时候说的啊!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情在歌中

  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话别情深

  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物寄相思

  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满目皆情

  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突然发现,学生的思维走得比我远。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小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11

  教学课题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

  课型

  阅读

  本课题课时数:2 本教时为第1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揭示课题

  二、初读指导

  二、 精读指导

  四、指导书写

  一、揭示课题

  1、你了解我国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

  板书: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3、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4、指导分段

  二、 精读指导

  三、 1、回答:“我”是谁?文章哪一部分告诉我们的?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入华沙英语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1、自由读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

  (1) 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满心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读有关语句。

  ①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②帮助理解:瓜分、深渊。

  (结合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学生朗读

  板书设计:              

  教学课题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

  课型

  阅读

  本课题课时数:2 本教时为第2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送别时老师的叮嘱以及肖邦的情感变化,教学时,要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方法带领学生质疑、理解体会。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二、继续精读训练

  2、学习第三段。

  三、试背第二段

  一、复习导入

  1、读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读第一段。

  过渡:既然是不得不离开祖国,那么离别的情景定是令人难忘的。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①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这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而且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的。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

  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是何等恳切!

  ③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使他激动万分,实在感人。

  a、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6)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

  2、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出示:悲愤欲绝(读)

  语的意思:悲痛愤怒到了极点。

  (2)引读: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肖邦是怎样做的?

  (4)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5)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

  (7)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交流,出示: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8)引读:所以,“他……时间……可是他……”

  看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9)小结:这一段写什么?(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三、试背第二段    想想如何记忆。

  读第一段

  (2)交流:

  ①咏唱送别曲

  ②老师的叮嘱

  ③赠送银杯

  (3)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并指导朗读。

  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想象埃斯内尔此时的激动神情。

  自由读、女生读,体会老师语气之殷切。

  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提示:联系前面老师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b、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

  (5)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①查字典,解释“绝”:气息中止。

  ②说说词

  (3)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和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

  (6)交流。

  理解“彻夜”。(通宵,整夜)

  比较句子:1、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2、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自由读、指名读。

  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重读带点的词。女生读。

  板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日夜思念   忘我工作

  课前思考: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讲述了波兰被外国占领,音乐家肖邦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故事,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爱。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灵魂深处的呐喊,是爱国情怀的极至的表现,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对人的情感与心灵具有很强的冲击力,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应放在阅读、体验、对话的三步骤训练上。

  阅读:

  读出肖邦对祖国的爱,读出对沙皇的恨,读出与亲人的难舍,读出肖邦临行前对波兰的留恋。(找出语言、动作、情感的描述来体会和感悟。)

  体验:

  你觉得在这一段中那些环节最感人?

  1.“他们(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2.“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着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完成小训练:为这群不得不分离的亲友设计语言

  针对第一个环节设计:同学说:“即使你远在他乡,      ”

  第二个环节设计: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说:“        ”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在此引开另一话题:肖邦以什么方式来爱国?简单的讨论使学生明白了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对自己祖国的爱,如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战士的浴血奋战,工人农民的辛勤劳作,教师为祖国培育人才等等。从而进一步理解了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的原因。)

  对话: 

  在充分体验了当时的情与境之后,让学生就“特殊礼物”所含的象征意义进行讨论,同样答案也是多重的,(这是祖国、这是根、这是生你养你的土地、这是波兰人民……)

  课前思考:

  结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周末做好预习工作: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肖邦这个人物,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课文中有几个成语要求学生通过查字典来解释;个别字词的意思理解起来有难度,就到课上来解决,这一方面还要多训练。课后习题中的问题,可结合重点段落指导交流、讨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这一段落,应要求学生能够在老师的点拨下熟读、领悟、背诵。

  第一步,初读感知。这一段中写了哪几个场景?(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说说为什么。

  第二步,引导品读。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都深深地表达着一个期望: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

  第三步,诵读背诵。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感受肖邦内心情感的变化,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浓浓的同学情,深深的师生情。反复诵读,背诵。

  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背诵,既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深化,也是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功能。同时又是十分有效的、必要的积累。

  课前思考:

  一、读——情感体验的前奏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标准》对阅读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抒发了音乐家肖邦浓浓的爱国情怀。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是情感表达最强烈的一段,在设计这一段教学时,我以读为手段,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酝酿情感,以此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为学生下一步的说奠定基础。

  二、说——情感体验的生成

  《语文标准》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情感,阅读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如果没有受到情感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留下深刻印象。当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对肖邦的爱国情感已有了初步的感知,我就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通过补充文中的空白处,从而让学生深刻体验肖邦以及他的老师、同学们那种强烈的爱国之情。同学们在语言训练中,走进人物的世界、走进人物的内心,去充分体验他们的内心感受,再把这种感受送到文中,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有了这样一个学习的过程,才会酝酿出丰富的情感,才会真正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想——情感体验的升华

  新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当学生在为肖邦的爱国情怀所感动之时,心中又一个疑虑也随之出现:既然祖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肖邦为何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而“远走高飞呢?为了让学生体会“离国”的真正用意,我又设计了一个想象说话训练。当肖邦接过老师送给自己的特殊礼物,再次回首遥望祖国的领土时,心中感慨万千,他会想什么呢?这一问题的抛出,学生的思维立刻被激活了,他们马上会结合课文的前后内容,时代背景去思考,去感悟,从中体验肖邦那忠贞不渝的爱国热情,感受那非同寻常的爱国行为。

  课前思考: 1、双基方面:

  第一题:根据语境选择词义的能力需要锻炼,提高学生查字典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吧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对祖国强烈的爱。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的充分表现。这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抓住这一主线,披文入情,因文悟道,以取得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情感陶冶相结合得效果。

  3、理清文路,指导背诵:

  课文第二自然段按“告别——送行——叮嘱——送礼——受礼”,感受老师的教诲和肖邦的情感,在读中理清内容,写小标题;熟读文章,体会情感;熟读成诵,积少成多。

  特别搞清楚“特殊的礼物”指的是什么?不是银杯,而是祖国的泥土。

  课后小结: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切入口就在爱国。导入时,让学生用一句话评价肖邦。之后紧扣“爱国”不放,让他们找出课文中能证明肖邦爱国的句子来。学生自由读,深入课文寻找每一个细节,最后得出这些地方表现出肖邦是爱国的:

  1、悲愤    在亡国后“满怀悲愤”,在得知华沙起义失败后“悲愤欲绝”。

  2、留恋    在“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时,接过老师的特殊礼物之后“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所表现出来的缠绵。

  3、思念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

  4、四处奔波    “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

  5、至死不忘    “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教学反思

  今天的教学中觉得有两处引得较好:

  作为爱国的音乐家的肖邦,他对祖国的任何情感都是通过音乐来抒发的,起义华沙失败了,他创作了《革命进行曲》,试想如果起义成功了,他会如何创作?(有学生说:《革命胜利曲》《革命狂想曲》《革命颂歌》、)就在他们渐渐兴奋的时候,我语调沉了下来:“然而,真正的结果是起义失败了。”让他们感受了一种情绪的起落。不但没有冲淡主题,反而使主题的效果更强烈了。进一步再引:“我们中国有这样的音乐家吗?”(有:聂耳、冼星海、刘天华、乔羽……)

  另我将甜版的“冰山原理”在教学中进行了实践:“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

  我抓住了“奔波”这个海面上的“一角”:“为了生计,可能怎么奔波?”(找一份工作、争取一些演出的机会、甚至可能在街头演奏、做别人家的家庭音乐老师等等)“那么,肖邦又在为祖国奔波什么呢?”(学生真的探寻到了海下的冰山:他寻找在巴黎的波兰人;他可能和那些支持他的艺术家们一起交往;他利用演出进行演讲;他把演奏自己的作品向世界展示波兰人的智慧;他向世界揭露沙皇的罪恶;他义演来表示对自己祖国的爱……)

  这种“冰山”的追寻使得学生对下文中肖邦对他姐姐说的话理解起来就有了更深的体味。在学生最后的集体诵读中,这份情感被发挥到了淋漓尽致。“躺倒在病床上”“弥留之际”“喃喃地”又使语调变得低缓而深情。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在积极主动地参与,他们活跃的思维和丰富的情感活动,使得他们对这原本陌生的主题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课后反思:

  文章第五自然段中,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在教学这一难点是,我先从词义开始,让学生弄清“弥留之际”的意思,让学生想,在“弥留之际”的肖邦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通过反复诵读,学生体会到了他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对于第二自然段“师生送别”这一场面处理得比较成功。教学这一自然段时,我先根据教案让学生自读课文,多媒体出示:

  同学说:“即使你远在他乡,      ”

  学生不能说得很多,我出示了教案中的预设:

  “即使你远在他乡,你永远是波兰人民的儿子。”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我们‘天涯若比邻’”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能把我们忘记。”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也会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也会永远记住这一刻。”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母亲。”

  学生虽然说不出,但是也开阔了思维。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小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12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的脉络。

  一、揭示课题。

  你了解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自己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深渊 雾霭 呐喊 盛满 疾驰 蜡烛

  维斯瓦河 消逝 催人奋起 肺结核病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慢性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三、精读指导。

  1、回答:“我”是谁?(波兰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文章哪一部分告诉了我们?(第一段)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句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名读有关语句。

  19世纪初,波兰到欧洲列强的肥分,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波兰人民 从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

  (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帮助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原指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的苦难极深。(联系从书报、电影电视那里了解到的旧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板书设计。

  肖邦(波兰)    不 得不离开

  五.课堂作业设计

  1.根据读音写汉字。

  mi                                 you                            ji

  (    )漫                         (    )虑                    (   )驰

  (    )失                         (    )秀                    (   )使

  (    )留                         (    )久                    (   )时

  2.把你了解到的肖邦的资料写下来。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小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1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讲述了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故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的充分表现。这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教学时我抓住了这条情感主线,披文入情,因文悟道,力争做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情感陶冶相结合。首先是以读为手段,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酝酿情感,以此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当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对肖邦的爱国情感已有了初步的感知,我就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通过补充文中的空白处,从而让学生深刻体验肖邦以及他的老师、同学们那种强烈的爱国之情。如读到“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是埃斯内尔,你会通过歌声对肖邦说什么?小组练写歌词;读到“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让学生说说:这是肖邦会对老师、同学说些什么?孩子们在语言训练中,走进人物的世界、走进人物的内心,去充分体验他们的内心感受,再把这种感受送到文中,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有了这样一个学习的过程,才会酝酿出丰富的情感,才会真正与作者产生共鸣。

  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首先引导学生弄清“弥留之际”是什么意思,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住姐姐路德维卡的手”这两个问题。再让学生反复朗读肖邦的话,体会他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