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课时教案模板 篇1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2.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3.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学习重点】
景物描写、情感和主题
【教学难点】
情感、主题一些疑难词句的理解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鲁迅吗?有谁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鲁迅?
二、作家作品简介。
1.鲁迅简介(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朝花夕拾》包括:《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十篇散文和《〈朝花夕拾〉小引》《后记》,其中前文篇是鲁迅在北京期间写的,后五篇是在厦大期间写的。
《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从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百草园: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1~7段)
三味书屋:从“出门向东”到完。(9~23段)
过渡段:(9段)
四、研读赏析
(一)默读1-7段
(二)探讨下列问题
1.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2.朗读第2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①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
形:高大、肥胖、臃肿、小球
声:长吟、低唱、弹琴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又酸又甜。
春景:桑葚、菜花。
夏景:鸣蝉。
秋景:蟋蟀的叫
②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分析写景的顺序)
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再由高到低写动物(鸣蝉-黄蜂-叫天子);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菜畦、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油蛉、蟋蟀、蜈蚣、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③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让学生找出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④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引导学生揣摩词、句,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 “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
“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不必说数学12道题要做,也不必说英语20个单词得默,单是语文的一篇作文就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您想,我得什么时候睡觉呀!”此句是说学生的家庭作业太多。由此看出这个句式的特点是形容某种事物非常之多。这一句式将儿童眼中百草园的无限趣味全都包容其中了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3.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写景的妙处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第一课时补充作业。
2.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有对你影响最深的一个人或最要好的朋友,请打开记忆之门,描述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举手投足。
第二课时
一、研读赏析
1.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的是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和评论这个故事。
2.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由赤练蛇而写到美女蛇,这是什么表现手法?能否从学过的文章中再举出一两个使用这种手法的地方?
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联想;《郭沫若诗两首》中《天上的街市》由地上的街灯联想到了天上的明星,再到天上的街灯和街市。
3.下面一段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冬天的百草园。
4.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
捕鸟。
5.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6.作者写百草园是围绕哪两个字来写的,试从文章中找出来?作者对百草园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乐园”两个字来写--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景),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闻),乐于捕鸟活动(乐事)。作者喜爱百草园。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7.阅读课文过渡段和三味书屋部分
①学生齐读过渡段。
②“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③“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④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⑤作者对先生是什么态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⑥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宽容态度和开明思想。
⑦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答案不求一致,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
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
⑧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
(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合理就行。主要让学生理解把握课文内容。)
⑨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讨论,合理即可,要求学生能从文本中找到依据)
二、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2.做第二课时补充作业。
第三课时
一、合作探究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①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②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③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学生合作探究,大胆发言,只要有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2.细读课文,边读边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
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二、拓展延伸
你认为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哪些方面需要改革?试谈谈你的看法。
三、布置作业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天的校园里肯定更是一片欣欣向荣,请以“春回校园”为题写一篇小作文,要求抓住景物的特点,有顺序、有层次地进行景物描写,同时运用联想手法,写出人的活动,以展现校园里春的气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课时教案模板 篇2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二、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三、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教学重点:
一、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二、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
1、掌握下列词语的词义。
确凿:确实无误。菜畦:菜地。
长吟:长声鸣叫。云霄:极高的天空。
缠络:缠绕。机关:计谋,心计。
陌生:生疏,不熟悉。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人迹罕至:很少有人来到。觅食:寻找食物。
总而言之:综合上面所说的内容。答礼:还礼。
方正:行为、品性正直无邪。消释:(学识)精深广博。
毕竟:终归,到底。同窗:同在一个学校学习的人。
陆续:表示动作行为先先后后、断断续续。倜傥:洒脱大方。
人声鼎沸:人生喧嚷嘈杂,好像鼎里的水沸腾起来一样。
2、作品简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托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3、题目简介:
①在浙江省绍兴城内新台门后,是台门内十多户人家共有的后园。1919年百草园和新台门屋子卖给了姓朱的人家,从此百草园面貌大变,井也被填掉了。只有“短短的泥墙根”还保持原样。
②三味书屋,在浙江省绍兴城内新台门鲁迅故居东边不院的对面,是清末秀才寿怀鉴(字镜吾)的寓所内第三间房,用为书塾。“三味书屋”原名“三余书屋”。“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意思是劝勉学者利用“三余”之时刻苦勤学。后来寿镜吾先生的祖父把“三余”改为“三味”。“三味”的意思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zhuàn),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hǎi)”。鲁迅先生12岁到三味书屋读书,中途曾有中断,首尾共6年。
二、课文导入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很少烦恼,随着年岁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正课
(一)【听课文录音提问】
1、提问: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讨论并归纳: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从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讨论并归纳:(1)百草园: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2)三味书屋:从“出门向东”到完。3)过渡段:第9自然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
3、提问: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4、提问: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讨论并归纳:(老师提示引导并归纳)(1)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2)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声:长吟、弹琴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味:又酸又甜。春景:桑葚、菜花。夏景:鸣蝉。秋景:蟋蟀的叫(3)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地写动物;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二)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写景的妙处。
(三)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第一部分。
1、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的是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和评论这个故事。
2、问: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下面一段写的是什么?写的是冬天的百草园。捕鸟。
4、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
5、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二、小结: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三、阅读课文过渡段和三味书屋部分:
1、学生齐读过渡段。
2、问:“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3、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讨论并归纳: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4、问: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问:第二部分一开始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讨论并归纳: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6、问: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至于这种态度是否正确,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
7、问:“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8、问: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合理就行。主要让学生理解把握课文内容。
9、问: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学生自由讨论,有理就行。
10、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让学生讨论“研讨与练习”:一题的3小题)
四、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表现了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生活。
五、作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课时教案模板 篇3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语言具体生动、准确传神的特点。
2、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体会其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快乐自由活的向往与追求。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语言具体生动、准确传神的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儿时游戏与学习生活的经历,体味童真、童趣。
教学设想:
本文是作者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是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恋歌。文章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出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教学本文,围绕教学重难点,采用自主研读与合作探究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课间播放歌曲《童年》,营造学习氛围。)
一、创设情境,精心导入
二、走进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勤奋工作的一生。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里。
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就是成年时回忆往事。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确凿菜畦收敛倜傥蝉蜕攒
2、根据意思写词语:
很少有人到来。
人声喧嚷嘈杂,好像鼎里的水沸腾起来一样。
垫高枕头,无忧无虑地睡觉。
四、认定目标
五、揣摩题义:
文章题目传递给我们有哪些信息?
六、徜徉百草园、趣味无限
跳读课文百草园部分(1—8自然段)思考:百草园有哪些趣事?
七、合作交流、美点欣赏
1、第2自然段作者写百草园了哪些景物?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景物写得如此精彩?
提示:从用词是否准确、修辞手法、观察、顺序、观察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特殊句式等方面进行赏析。
2、美女蛇的故事在全文中的作用?
3、找出第7自然段描写捕鸟动作的词,说说这些动词的作用。
交流总结写景技巧:准确用词理清顺序多样角度妙用修辞特殊句式
4、品析第9自然段(出示第9自然段)
①三个“也许””表现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②两个“我的”、三个“们”表达了“我”什么情感?
八、走进三味书屋,苦中找乐
相比百草园,三味书屋的生活怎么样呢?(浏览课文10——24自然段,试举例说明。)
九、学生质疑、主旨探究
鲁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情感呢?
十、课堂练习
必做题:(任选一题)
1、仿写句子: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2、模仿“雪地捕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一种活动,注意用词准确。
选做题:
摘抄文中喜欢的段落,来点赏析会更好!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课时教案模板 篇4
教学目的:
1 认识鲁迅。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2 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教学要求:
1、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
2 、记叙的感情色彩。
3 、两相比照的结构。
4、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叙事)
学习要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课时:3 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展示相关图片)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当时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因而被诬陷,被通缉。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在厦大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鲁迅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可是,另一方面,鲁迅不久就发现,厦门也骨子里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沉沉如死”。厦大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林文庆,是个顽固守旧分子,他使厦大弥散着尊孔复古的空气,令人窒息。林文庆与跟踪鲁迅而来的“现代评论派”分子串通起来,以种种卑劣手段排挤鲁迅。鲁迅此时又陷入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之中,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便开始在他心中酝酿了,“朝花”,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分析(如何写景)
1从标题分析写作内容及顺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全文是按空间转移顺序写的。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2 找出两段生活的过渡段,划分结构。
——“我不知道……”承上启下,全文分为两部分。
3 朗读第一段,找出关键句,作者写道:“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表示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全成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有矛盾吗?该怎样理解作者的用意?
——关键句是“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是因为不相见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确凿”是因为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记。
4 朗读第二段,划出能准确表达事物特点的词语并分析,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用“单是就”突出后者
5 朗读美女蛇一段,学生复述,分析作用。
——运用了联想手法,增添神秘气氛,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乐趣。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特点,引入冬季。
二、分析(如何叙事)
1 冬季百草园的特点,“比较的无味”该怎么理解?
——“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有雪则好玩,尤其是捕鸟,相对其它三季,乐趣少些,但还是有的。
2 有哪些趣味?
——拍雪人和塑雪罗汉,人迹罕至,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费字不多,写出儿童爱玩心理。
3 划出捕鸟动词,分析作用。
——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地全过程,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对比闰土父亲的描写,则写出闰土父亲的善良,沉静,捕鸟经验丰富。
4 过渡段作用
——表达出作者深刻眷恋百草园和被迫离开时势无奈与依依惜别的深情,加点词不可删,否则由猜测变成肯定,不符合文章原意。
总结:通过描写百草园是一个绚丽明快、充满生气的乐园,充分表达了我对自由自在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好奇、求知的性格特点。
三、分析第二部分:三味书屋的生活。
1 划出有关三味书屋的环境描写和作者感觉的词。
———陈旧、呆板、冷清,与百草园的勃勃生机形成对比。
2 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的对比。
——学习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四、作业
第三课时
一、复习冬天百草园
二、分析(如何写人)
1 分析对先生外貌的描写
——写出我对先生的敬意,先生是一位宿儒形象。
2 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
——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面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3 课外延伸:下边是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三个故事:
他曾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书签上一个字。这个办法同学们很赞赏,大家都仿效起来。
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习,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君子自重”4个字。
鲁迅读书时,还要帮助家里做些事,特别是为父亲的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务,读书迟到了,受到老师的责备,他就在书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个“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后,他就再没有迟到一次。
把这些情况和课文作个比照,思考下边几个问题。
1、)鲁迅少年时这样用功,为什么还对他的三味书屋生活流露出不满的情绪呢?
2、)怎样理解少年鲁迅背着先生画画呢?
3、)少年鲁迅视百草园为乐园,又是一位用功读书的学生,两者有矛盾吗?
4、)你从少年鲁迅在书桌的右下角刻个“早”字联想到什么?
——鲁迅还是一位热爱学习的好学生装,他只是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不满而已。
4 对文章所描述的内容,有下列三种理解,你是怎么理解的?(选2)
1)、嘲讽脱离实际的清末私塾教育,暴露封建社会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漠视、束缚、残害。
2)、真实的再现封建时代少年儿童入学前后的生活,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求各种知识的广泛的生活兴趣,表达了作者对生气蓬勃的少年生活的怀念和追求。
3、)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三、揣摩·运用
1 文章描绘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把这些词语去掉读一读,跟原文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并试着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2 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70个字,连用9个表达动作的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层次的表现出来了。每句话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句,试写一个游戏,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不超过100字。
四、总结本文写作特点
1 本文采取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又如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
2 全文前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就局部而言,写百草园含三大块内容:夏天的百草园、美女蛇的传说、冬天的百草园。写三味书屋,先写三味书屋座落的位置及格局陈设,写第一次行礼、第二次行礼,插叙“怪哉”虫的传说,后写读书生活(读书、习字、对课),写溜到后园里玩耍,再写师生朗读,写孩子们偷偷在课堂上做戏、描绣像。作者就是这样,把一幅幅生活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一幅幅画面,按照作者的思路,是有其内在联系排列在一起的。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内容上合乎逻辑、顺乎情理的承前启后,同时作为一篇好文章,在形式上也要求有相应的过渡文字,起到结构全文的粘合剂的作用。
文章第一段,以回忆的口吻,简洁概括介绍百草园的位置、规模、名称、变迁、景观,特别点出“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那么,“乐”在何处呢?带出下文。第二段写乐在夏季。第三段,由“长的草”不去,因为相传有“赤练蛇”,为下段写美女蛇搭了“桥”。第四、五段正好写乐在关于美女蛇的奇妙传说。这传说写完,第六段稍加议论,作为前面的收束。第七段,以“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一句起步。关键是“比较”二字,跟谁比呢?显然,是跟刚刚写完的夏天的百草园比。于是第七、八段写雪地捕鸟之乐。一直到第九段将被送进书塾而无限留恋地告别百草园一虫一鸟,一草一木,几行动人的抒情,完成转而记叙三味书屋生活的过渡。
五、作业
六、板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叙事散文)——选取自《朝花夕拾》
鲁迅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按空间转移顺序
一、我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乐园"的乐趣)
不必说 (碧绿)菜畦 (光滑)石井栏 静景 低 春季
整体概貌(略写) { (高大)皂荚树 (紫红)桑椹 ↓ ↓
也不必说 鸣蝉(长吟) (肥胖)黄蜂(伏) 动景 高 夏季
↓↓(轻捷)叫天子(直窜)
油蛉(低唱)蟋蟀(弹琴) 动景 高 秋季
分写局部(详写) {单是……就 蜈蚣(喷烟) ↓ ↓
木莲果实(莲房般) 静景 低
何首乌根(拥肿)
覆盆子(小珊瑚珠)(又酸又甜)
雪地捕鸟: 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 冬季
神秘色彩:美女蛇的故事(联想)
——热爱自由快乐生活,热爱大自然
二、三味书屋的生活
学习环境:呆板 (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 单调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教书先生:方正、质朴、博学、严格中有和蔼、开明的一面
——好学、追求探索知识,封建教育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
状物:1抓住特点,符合儿童心理2多角度写景3融情入景4状物有序,条理分明
叙事:准确、生动、简洁
写人:客观、带有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