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时间:2025-04-0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通用12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篇1

  目的要求:

  一、认识鲁迅。

  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明白鲁迅“夕拾”“朝花”的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爱憎感情。

  二、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

  三、能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要求内容充实,增进记叙的兴趣。

  要点难点

  学习要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 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3.理解结尾的话。

  4.理解行文中叙述口吻的变化。

  写作背景

  本文的发表、结集和写作背景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最早发表于同年10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副题:《旧事重提之六》,后由作者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从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看,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无论是在1924年的女师大事件中,还是1926年发生的“三·一八”惨案中,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当然,这也就更加触怒了封建军阀,而被诬陷,被通缉。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在许寿裳等友人的敦促和帮助下,先是暂避在西城锦什坊的莽原社里,后又辗转住进几家外国医院,最后于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

查看全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通用13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篇1

  第1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二、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三、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第一课时

  一、导入: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二、 题解:《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 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záo,  菜畦qí,  桑椹shèn,轻捷,油蛉líng,  斑蝥máo,  缠络chán,攒cuán,  珊瑚shān  hú  高枕而卧,豁huō,  敛liǎn, 脑髓suǐ,陌生mò。鉴赏,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传授shòu,书塾shú,

查看全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范文(精选14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范文 篇1

  一、设计理念

  1.本课反映的是儿童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宜从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经历与体验入手,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2.紧扣教材,运用联系比较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意旨;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习和生活的真谛。

  3.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听说读写与实践模仿相结合,以增强全员参与的兴趣,促进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学习目标

  1.熟记鲁迅的有关知识。

  2.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

  3.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4.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三、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2.难点:主题的理解及对学习、对生活的正确认识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材料:(1)范读录音;(2)有关图片。

  2.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反映童年生活的材料

  五、科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第一单元的文章多是反映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学过后会勾起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在生活的反思,还会有新的感触和更深的认识。

  启发:童年生活在你的心目中有什么特点?

  (二)板书课题,作者。回顾有关鲁迅的知识,口答明确:原名及籍贯、地位、主要作品及学过的作品、本文的出处。

  (三)释题: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明确本文有两部分内容:1.百草园生活。2.三味书屋生活。)

查看全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精选14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篇1

  (2003-05-24 15:36:44)

  天津室教研室 曹光斗

  教学目标 :

  一 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二 学习两相比照的结构。

  三 了解两种不同的学习生活,认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束缚。

  教学设想:

  一 安排三课时

  二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描述百草园部分为教学重点。其中第二自然段有声有色的描写,应着重引导学生体会、理解、掌握。

  2.描写三味书屋部分为难点。学生对部分内容不易理解。有些难理解的词语。这部分容量大,内容又远离学生生活,不要求学生必须在课堂上全部理解。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正音正字、释词、介绍作者。

  2.熟读课文,重点读第二自然段。理清全文的结构。

  教学步骤 :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此段在文中的作用。

  2.有感情地读第二自然段,提出问题:

  ① 这一段语言中渗透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 作者都写了哪些景物?作者为什么把这些写得那么具体、生动?

  ③ 作者怎样描写百草园的喜人?

  ④ 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

  ⑤ 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

  教师归纳:

  (1)点出忆写百草园的原因。

  (2)①作者记事状物中无不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着作者的感情,即百草园的乐趣和对百草园的热爱。②写了14种动植物。写的具体生动,表现儿童的情趣和对自然的热爱。能引起读者共鸣。③用色彩绚烂的语言描绘百草园。④比喻、拟人。⑤那么多有趣的动植物足供好奇的孩子们观赏、玩耍并探索自然的奥秘,所以是乐园。

查看全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秀教案(通用16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积累好词佳句

  2、学习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对环境作具体、真切的描写的写法

  4、理清文章结构,理解文章主题

  一、 导语:

  在我国漫长的文化长河中有许多文豪给我们留下了不朽的篇章,鲁迅就是其中伟大中的一位。有哪些同学能将你所了解鲁迅的一切和同学交流一下。

  鲁迅: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姓周,名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鲁迅读书的地方。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

  二、 预习、要求:

  分别出写百草园和写三味书屋两部分的其止,找出过度段。

  三、 第一部分内容分析:

  1、 请学生复读第一部分,读完后合上书,思考: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生活片段?———雪地捕鸟,美女蛇的故事

  分析:7、8节,请学生朗读

  2、 谁能说说如何在雪地捕鸟?

  ———把关键词划出来: 扫开……支……撒……系……牵……看……拉……罩这些动词准确而生动地记叙了捕鸟的全过程。

  3、 捕鸟的成果如何?

  ———不好。性子太急:“我却不大能用,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写这些说明了什么?

  ———说明孩子捕鸟,乐在“捕”不在“鸟”——在于捕之有趣,不在于鸟之多少。

  4、 写捕鸟活动就是为了说明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无穷乐趣。从结构上说,暗暗地呼应了开头“乐园”

  5、 写百草园的生活除了“我”“闰土父亲”外,还有谁?

查看全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精选17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篇1

  【教学重点】

  学习重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3、理解结尾的话。

  4、理解行文中叙述口吻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2、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3、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学习方法】

  朗读法、感悟、品味、交流。

  【课前准备】

  1、读准“读一读”中的字音。

  2、自看并理解注释中的词语。

  3、阅读课文,质疑。

  4、思考:探究与练习。

  【课堂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学生已学过回忆鲁迅的作品《一面》,可以用提问回忆的方法回顾已学过的有关鲁迅的知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