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范文 篇1
一、设计理念
1.本课反映的是儿童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宜从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经历与体验入手,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2.紧扣教材,运用联系比较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意旨;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习和生活的真谛。
3.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听说读写与实践模仿相结合,以增强全员参与的兴趣,促进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学习目标
1.熟记鲁迅的有关知识。
2.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
3.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4.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三、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2.难点:主题的理解及对学习、对生活的正确认识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材料:
(1)范读录音;
(2)有关图片。
2.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反映童年生活的材料
五、科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百草园生活是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生动体现。
2.学习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手法。
3.掌握“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第一单元的文章多是反映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学过后会勾起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在生活的反思,还会有新的感触和更深的认识。
启发:童年生活在你的心目中有什么特点?
(二)板书课题,作者。回顾有关鲁迅的知识,口答明确:原名及籍贯、地位、主要作品及学过的作品、本文的出处。
(三)释题: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明确本文有两部分内容:1.百草园生活。2.三味书屋生活。)
(四)听范读录音(或默读)。要求:听后分别概括两种生活的特点。
(五)整体感知。
1.概括特点(参考: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丰富多彩、有无限趣味;三味书屋生活:单调枯燥、乏味、受束缚)
2.找出两部分的起止句及过渡段。
3.体味:最喜欢哪部分,简述理由。
(六)细读百草园部分,划出中心句。
1.小组讨论:乐园中使鲁迅感到有无限趣味,包括哪几方面?(提示:从不同角度概括。参考:从看的听的吃的玩的角度或植物动物角度或季节等)
2.延伸:利用多媒体展示:
(1)有关百草园图片;
(2)为下列描述对象加上能突出其特点的词语:
3.齐读第二节,思考:重点写的是百草园的哪个位置,用什么句式来体现?
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段话。
4.拓展:
(1)划出表现哺鸟动作的动词,推荐两小组分别上台表演。(提示:一人口述原文,一人演鲁迅,两人演小鸟;要求模拟出以下动作,鲁迅:扫开、支起、撒、系、牵、看、拉、捉拿;小鸟:飞翔、落下、啄食、飞走、罩住。)
(2)观察表演者动作,要求用上系列动词描述。
(七)作业:
1.抄录课后所列字词并用两个成语造句;
2.比较所搜集的童年生活材料。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1.理解主题
2.运用联系比较法,加深对生活对学习的认识
3.比较对照手法的仿写
二、教学步骤
(一)检查:
1.听写并用画线词造句:菜畦 鉴赏 确凿 臃肿 轻捷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2.为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3.口答有关鲁迅知识
(二)指名读过渡段
1.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2.思考:练习二(2)推测原因之多,说明了什么?(明确:衬托对百草园的难舍之情。)
(三)细读写三味书屋生活的部分
1.讨论:哪些内容形成了对比,说明了什么?如:
(1)玩耍时与读书时不同气氛;
(2)师生读书时不同态度。
2.质疑问难:为何写学生读的文字没加标点,先生读的加了标点?(明确:学生没读懂,说明所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3.延伸:有无独到发现或新的感悟?
(四)总结:归纳中心,完成练习一,交流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
1.比较所掌握的不同人的童年生活,说说有何感触。
2.对照自身的学习、生活,有何新的认识?
提示:
(1)与百草园比照: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2)与三味书屋比照: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寻找并体验学习中的乐趣。
(3)结合自身经历与体验,仿照本文结构,用“从……到……”作题,写两个生活片段。
提示:可从空间或时间的变化上选材,以场景描述为主,体现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附: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朝花夕拾》
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无限趣味乐园:色彩形状声音趣事
写景:抓特点、多角度、按顺序
第二课时
对比:
1.百草园:自由丰富有趣──热爱
三味书屋:束缚单调乏味──不满
2.玩耍时:静悄悄
读书时:人声鼎沸
七年级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范文 篇2
教学目标:
1、整体感受,先整体把握结构,后整体感受内容,呼应练习一。
2、重点品味、体会景物和行为描写准确、真切、生动的表达效果,总结学习借鉴,呼应统习二。
3、引导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力所能及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以深化学习,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着力品味准确、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自主感受其景其情其意,培养主体意识、合作与探究精神。
2、难点:描写三味书屋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适当感知即可,无须深究。
教学方法:
采用"活动式"教学法。用重点词语对应寻找活动,快速把握整体结构;用"听-读-思-议"四步活动,整体感受内容;用"做演"的体验活动辅助重点把握与难点化解。
课前准备
①查工具书读准音
②读顺文,尤其是引用的古文。
③读懂义,指文章大意,圈出感兴趣的内容。
整体感知
导语
1、检查预习
下列加横线字该怎么读?(以多媒体显示,或用实物投影显示。学生认读后配上注音)
确凿 菜畦 蟋蟀 缠络 觅食 竹筛 渊博 鼎沸 倜傥 书塾
2、听读活动
(1)听的要求与策略(多媒体显示)。
①文题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哪些是写"百草园"的?哪些是写"三味书屋"的?请边听边划出对应词语,如"百草园三味书屋",将课文作结构划分。
②你在预习时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描写所寄托的思想感情,已有初步感受,请再听听老师的诵读,进一步加深感受。
(2)读的要求与策略
教师在钻研教材,把握特点基础上,为课文选配适当的背景音乐,范读力求做到:音(清晰、准确、优美)的示范,韵(白话与文言的不同风格)的呈现,情(欢快与苦闷)的感染,意(天真、雅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的导引,发挥教师范读的多重隐性教育功能。这种面对面的互动是其他名人的诵读录音替代不了的。
3、思考活动
(1)学生活动要求:将自己读的感受与听老师读的感受结合起来,思考听读前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2)教师辅助策略:启发学生用视读法,浏览重要段落,然后结合思考练习一,作出选择。可以赞成其中一说,推翻自己重立一说更为可贵。巡视课堂,及时帮助解决思考中的疑难问题。
4、交流活动
(1)关于结构切分
明确:第l-8自然段写百草园的生活,第10-24自然段写三味书屋的生活,第9自然段是两部分的过渡。因为第9自然段落笔在对百草园的留念,过渡段放在前部分为好。
(2)关于"思想感情"的整体感受
引导:"百草园"里充满欢乐,这是出自孩子的天性。请女同学齐诵第2自然段,男同学齐涌第7自然段,品一品是不是这种感觉。(齐诵)"三昧书屋"内枯燥乏味,也是孩子自由好动的天性逆反。下面分角色诵读第17-23自然段,悟一悟是不是这种意味。(一人读解说性文字,一人读先生话语,一人读我的文字,齐读"大家"的内容;要求读出个性,读出情趣。)(诵读)有空就溜出去玩,老师发火了,便扯着喉咙,各读各的书,虽调皮而可爱,说枯燥也有趣。私塾先生读书的声音、模样,也很有趣。总体看,乐也好,苦也好,都凝聚着天真调皮的童心稚趣,它们共同组成了鲁迅挥之不去的甜美回忆。因而,文章前后两部分内容貌似对立,实则统一,思考练习一的第三种意见为好。
(站在孩子角度参与活动,对其他见解,有偏执的引导,合理的肯定,有创意的表扬,促成自由争鸣的"场效应"形成,使课堂出彩。)
(以上为第一课时主要教学活动)
5、品析活动
(1)预习要求:见"练习"二、三题的具体内衣
(2)活动形式:合作竞争。在个体全面预习的基础上,临时分成三个学习小组,抽签选定三个重点段的阅读。选定学习组长,组长主持组内的交流,集思广益,形成最佳解读;然后分组展示解答成果并接受其他组的质疑,看谁完成的又快又好。如何展示,由各小组设计,可选代表用语言汇报,可设计游戏演示(如捕鸟的过程),但须以美读为基础,使活动中书声不断。
(3)活动引导
关于第2自然段的重点品析
①用词的准确性及其表达效果(学生活动之后多媒体显示)。
A、色彩:碧绿、紫红、黄。
B、形状:肥胖、高大、臃肿。
C、声音:长吟、弹琴。
D、味道:又酸又甜。
E、动作:伏、窜。
有色有声 有滋有味 春夏秋冬 乐趣无穷
②仿写因情而评,把握句子特点,表达效果好,即肯定表扬。
关于第7自然段的重点品析
①用词的准确性及其表达效果(学生活动之后,媒体显示)。
A、动词:扫、支、撒、系、牵、看、走、拉、罩。
B、效果:过程清楚、真切、生动,蕴含喜爱之情与顽皮天性。
②游戏写作展示。
可以动作表演的形式,可以语言表达的形式,两种兼具更好。教师评定宜持欣赏、鼓励、表扬的态度。
关于过渡段的重点品析
①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
②流露的感情:对百草园的喜爱、留恋(再次引导全班同学揣读"不能……了"。两个"Ade"、两个叹号内容,加深感悟),对三味书屋的畏惧(再次引导揣读"最严厉无从知道"等内容,加深感悟)。
③物名前加"我"的表达效果:表示亲密,体现童心童趣。
活动总结
(1)活动方式:教师提出课堂总结的方向,放手让学生学会总结。
①主题方面:作者通过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生活的回忆,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②技巧方面:在写作上有哪些方法值得学习?
(2)规范结论:
主题: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的举动和欢乐的心理。
技巧:抓住景物特点,从形、声、色、味、动作等多方面去描写有着情感去表现。
七年级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范文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和主题。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2、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
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教学方法:自读、探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2、题解: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四、整体把握
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1、提问: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板书:乐园
2、分组讨论: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用自己的话来总结)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3、提问: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一般学生会回答泥墙跟一带,捕鸟。
4、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五、细读课文
提问: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1)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2)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
声:长吟、弹琴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又酸又甜。
春景:桑葚、菜花。
夏景:鸣蝉。
秋景:蟋蟀的叫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完成第一课时补充作业。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第一部分。
1.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的是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和评论这个故事。
2.问: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下面一段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冬天的百草园。
4.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
捕鸟。
5.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二、阅读课文过渡段和三味书屋部分
1.学生齐读过渡段。
2.问:“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3.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讨论并归纳: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4.问: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问:第二部分一开始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讨论并归纳: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6.问: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
7.问:“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8.问: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
9.问: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
10.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三、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表现了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生活。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2.做第二课时补充作业。
第三课时
一、问题探究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二、小组讨论:
1、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于生活的热爱,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知识的追求,天真幼稚,欢乐,细致的观察生活,好奇心
2、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活比较枯燥,学习内容引不起兴趣,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原来的贪玩到现在的用心学习,有趣的故事到听不懂的文章。对长妈妈的依恋到对老师的尊敬。
3、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无虑,鲁迅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了,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他能够逃避,不去上学吗?
板书:成长。
4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是年龄的增大?是体重的增加,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见解。
三、作业
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有朋自远方来
活动目标
了解“朋友”的内涵,学会与别人交朋友。认清自我,让别人愿意与自己交朋友。
活动准备:1.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交友的名言警句、故事等。
2.课前每位学生各剪三颗红五角星,以便上课时做游戏用。
3.教师准备本课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活动一:交流收获,解读“朋友”
导语设计:世界华人成功学激励大师陈安之先生说:“要成功就要和成功者在一起”,也就是说要和成功者交朋友。可见,我们要成功,交朋友很重要,交什么样的朋友更重要。为了同学们现在和将来的成功,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叩响友谊的大门,努力寻找一把打开友谊之门的钥匙。
1.交流收获。同学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交友的格言、故事等,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启示。
明确:
(1)交友名句:
①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②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③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2)交友故事:
①管宁割席,道不同不以为友;
②蔺相如和廉颇刎颈之交;
③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2.解读“朋友”内涵。
(1)教师出示“友”字的小篆写法,让学生猜一猜它是个什么字,并解释其内涵。
明确:这是“友”字的小篆写法,它看起来像两只同时伸出来的右手,两手相交表示握手。握手是为了表示友好,就像生活中的朋友相见,大家都伸出右手紧紧相握,以表达亲密友好之情。所以“友”字本义是友好之意。
(2)教师出示甲骨文的“朋”字,让学生讨论它看起来像什么,并解释其内涵。
明确:“朋”字看起来像并列的两串贝壳,这种并列的关系表达了“朋”字平等的内涵。
小结:通过对“朋友”两字的解读,我们可以将“朋友”的内涵理解为平等而友好的人际关系。平等意味着重视而非歧视对方;友好则意味着我们的言行举止不仅不会给他人带来伤害,带来痛苦,而且会给他人带来快乐和益处。
活动二:聆听故事,辨别朋友
1、请班同学以下说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在我______的时候(横线上可填:考试、痛苦、生病、开心、获奖、生日……),朋友——(横线上填写朋友的表现。)
2、同学们听完故事后,一起来思考:故事中谁是真朋友?谁是假朋友?为什么?
3、教师个别提问,引导学生掌握辨别真假朋友的标准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体验交友经历,并从一定的情境中学会辨别真假朋友,掌握甄别真假朋友的标准。为下一个活动奠定基础。
活动三、我评我选,体验互动
1.教师教师活动规则:每位同学拿出三颗红五星,在红五星上写上班中最喜欢的同学姓名及喜欢的理由。全班四组同学依次开展送星活动,每位同学要将手中的红五星送给班里最要好同学。活动过程中同时播放周华健演唱的歌曲《有一个朋友是你》
2.比一比:班里哪位男、女同学得到的红五星最多(即:最具有人气),并请上讲台,在学生的掌声中给予颁奖,最后对同学们在红五星上写出的理由进行归纳。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最受欢迎的同学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不受欢迎的同学有什么品质?如何让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
4.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和发言内容,进行小结,归纳以下结论:
友谊技巧:
(1)平等互惠,学会体谅朋友的难处,相互给予与分担。
(2)宽容他人,尊重差异,加强沟通。
(3)坦诚相待,坚持原则,绝不能以牺牲原则为代价,维持所谓的友情。
教学提示:
通过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力、锤炼语言的能力,可以检验学生对“朋友”一词理解的广度和深度。进而“朋友”这一。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实体验受人欢迎的快乐,从活动中归纳总结出受人欢迎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避免了“满堂灌”式的教学。
活动四:活学活用,自我反思
请你结合自身情况,思考一下,如何交到更多的好朋友,需要做哪些具体的改变?把这些具体的行为改变写在纸上,比如:“言行上应该变得更有礼貌”,并与大家分享。
总结:交友看起来很难,如果你真正明白了“朋友”的真谛,并积极得在生活中去实践它,平等而友好的对待身边的同学,想必会有很多同学愿意与你为友!正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人恒敬之。交友之道也就在于此,后祝大家尽快交到越来越多的好朋友。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掌握交友的关键点,给涉世未深的学生提些改变一生的交友忠告。
活动五、自我认识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了解了你,你对自己和同学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将活动中的自我介绍写成一篇文章,或为你的朋友写一段介绍文字。不少于400字。
七年级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范文 篇4
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将本文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朝花夕拾》
3.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
4.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5.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6.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对事物的准确描摹、对动作的准确表达及写作思路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
1.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初步了解插叙。
2.揣摩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理解其中一些重要的词语。
3.引导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方法
借助多种形式诵读,感知内容,体味情趣;
通过多角度品析,感受语言、习得语感;
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多层次评说,体验“成长”,感悟思想情感。
训练朗读、探究标题、理清思路、评说人物、把握特色五种阅读方法指导,注意细节、逐层渐进、手法新颖,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一定会由许多趣事,令人回味无穷。你能讲一讲你的童年趣事吗?(指名几个学生回答)下面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看看他是如何写自己的童年趣事的。《朝花夕拾》这个集子的名称就很有艺术性,“朝”本来是指什么,这里指什么?(早晨,童年)“夕”本来指什么,这里指什么?(晚上,成年或老年)
二、展示目标:
①介绍鲁迅,走进课文。
②速读探究标题、朗读评说乐趣,感知文章。
三、自主学习
1.鲁迅生平:1892年2月—1898年断续在三味书屋;1898年入南京水师学堂;1902年到日本;1918年《狂人日记》:1926年《朝花夕拾》;30年代,“左联”;1936年病逝。
详细介绍见附录一。
2.或者选读《阿长与〈山海经〉》、《五倡会》等反映作者童年生活的精彩片段,走进鲁迅的童年世界,导入课文。
鲁迅一向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日里也有情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
3.《朝花夕拾》,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散文。“朝花”喻童年美好的生活,“拾”回忆往事。是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写成的,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即借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这组散文,正是浸透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因此鲁迅把它比做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
四、展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
怎样快速理清本文思路?怎样由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方法是:
抓文题——明确思路
寻过渡段——理清结构
扣“乐趣”——把握内容
具体分析如下:
从标题看出,全文以地点为中心,按时间顺序叙写了两部分内容。1~8段写百草园的生活;9段为过渡段;10~24段写三味书屋生活。“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点明童年的快乐和美好;全文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五、合作探究
问题
读1~8段,说说百草园的乐趣
读10~24段,思考:百草园是乐园,是不是三味书屋就没有乐趣了呢?
小组讨论
点拨
1、学生读、圈、议,教师侧重训练学生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的能力: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一句,轻读“似乎确凿”,淡化“现在”的回忆,重读“乐园”,强化“那时的感受”。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一段,“不必说”“也不必说”轻读,这是“抑”的部分,它们所引领的部分在朗读时要语速稍缓,语调柔和,体现作者回忆时的喜爱赞叹之情,同时给读者回味遐想的余地;“单是”“短短”“无限”重读,这是作者描绘的重点,带强调意味,它引领的内容要通过甜美的语气和略带夸张而多变的语调,表现出儿童或惊喜或羡慕或有情或失望的情趣。(可以让学生逐句揣摩和练习)
美女蛇故事部分,可进行讲故事式演读,读出故事味。前半部分以叙述语气,娓娓道来,后半部分读出故事的玄妙之感。故事前后的文字是往事与回忆的衔接性的语言,要读出作者宽慰反讽的的叙述语调。
雪地捕鸟部分,可进行想象性诵读,想象孩子们捕鸟时的紧张等待、充满希望以及小心谨慎的情景,读出欢乐的情趣和迷恋之情。
不必说色彩斑斓、明艳美丽的植物,也不必说体态可爱、生龙活虎的动物。单是神秘、奇异的美女蛇传说,就有无限乐趣。
不必说泥墙根一带的自由玩耍,也不必说夏夜乘凉听到的美女蛇故事。单是冬天里雪地捕鸟,就有无限乐趣。
……
2、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三味书屋的苦与乐。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的说法有:
虽有读书、对课不断增加的事实,却也有三味书屋后园无声的“偷乐”;
虽有先生拒答“怪哉”的面有愠色,却也有不常用“戒尺”“罚跪”的开明宽容;
虽有课堂上先生枯燥乏味的唱读,却也有“做戏”“描绣像”的“相宜”之乐。
……
六、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划出表现哺鸟动作的动词,推荐两小组分别上台表演。(提示:一人口述原文,一人演鲁迅,两人演小鸟;要求模拟出以下动作,鲁迅:扫开、支起、撒、系、牵、看、拉、捉拿;小鸟:飞翔、落下、啄食、飞走、罩住。)
2、观察表演者动作,要求用上系列动词描述。
七、自我检测
1、确凿菜畦桑葚缠络人迹罕至蝉蜕
人生鼎沸宿儒盔甲倜傥拗断执拗
2.句式仿写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
例:不必说放假的轻松,也不必说周末的一天,三五好友的促膝长谈,听音乐时的惬意心情和逛街时的悠闲自在。单是看着书桌上摆满的辅导书,层层叠叠的练习卷,宛如一座座小山般的草稿纸,一支支用完的油笔芯,就有一种满足的快感。
不必说那怪模怪样的英语单词,也不必说那些抽象难懂的定理公式,单是那些艰涩拗口的文言文,就有无穷的烦恼。
第二课时
一、展示目标:
1、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美妙
2、体味文章圆熟的表达技巧
二、自主学习
以第2段为例,品评优美的语言
三、展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
品评角度是:
1、用词美:准确的色彩词、贴切的修饰词、拟人化的词、形象的动词
2、句式美:长句、短句
3、层次美:
百草园
整体局部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泥墙根一带:
菜畦、石井栏、鸣蝉、黄蜂、油蛉、蟋蟀、何首乌、木莲
皂荚树、桑葚叫天子蜈蚣、斑、蝥覆盆子
(静物)(动物)(动物)(植物)
低高高低
(4)修辞美(5)动静美(6)画面美(7)音乐美:摹声手法
(8)情味美
形:肥胖、高大、臃肿
视觉色:碧绿、紫红
俱听觉声:长吟、低唱、弹琴(夏、秋)
全味觉又酸又甜(春)
触觉光滑
四、合作探究
问题
对比默读课文两个部分,比较百草园是之乐和三味书屋之乐的异同。
小组讨论
点拨
说“同”: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的单纯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对成人世界的无知等等。
说“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和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是约束儿童天性的私塾教育的片刻“偷乐”;百草园里有朴素自然的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平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等。
寻找美点,自由圈点品读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童年是美好的,请用形象化的儿童语言说说自己的快乐的童年,好吗?
学生畅所欲言。
六、自我检测
1.模仿上述的(3)一组精彩的句式(4)一组精彩的抒情句(5)一组精妙的抒情句。
2.背诵第二段。
第三课时
一、展示目标
结合文本信息和学生自己体验,合作探究,感悟思想感情
二、自主学习
结合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自己成长的经历、
三、合作探究
问题
①这个故事充满充满迷信色彩,是为了吓唬孩子,因此,这里有批判迷信的意思。
②这个故事威逼利诱孩子“有志于学”,造成了儿童迷信、恐惧的思想。
③美女蛇是专门扮演善良面貌骗人害人的恶人,飞蜈蚣是制服恶人的力量。
④故事颂扬糟粕,寓意是与人民为敌的妖魔鬼怪会披上漂亮的伪装害人。
⑤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情趣。
小组讨论
分四个小组,每一组选一个话题,结合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自己成长的经历、体验,合作探究:成长中的小插曲——谈谈美女蛇的故事
成长中的启蒙者——评评文中的私塾先生
成长中的学堂——议议私塾教育下的三味书屋
成长中的启示——说说作者成长故事给我的启迪
找出写先生的文字,你对先生有什么看法?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对他什么态度?
点拨
①“一个迂腐的老学究”,用自己深受其害的那一套“加害于儿童”。
②一个被批判的、被讽刺的、可憎又可笑的反面人物。
③先生即寿镜吾,“知识渊博”,“具有反帝爱国思想”,对鲁迅也很关心,鲁迅对他也很尊敬。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思,在百草园(节选)
绍兴的初春,乍暖还寒。踏着绚烂的晨光,走进了渴望已久的鲁迅故居——百草园。
尽管刚刚经受过肃杀的冰雪,百草园内却依然一片苍翠葱茏。十来枝竹子扶疏摇曳,在初升的阳光下,洒出一片淡淡的影子;两棵不太大的棕榈伸开巴掌,仿佛要对寻踪环顾的瞻仰者数数这里的家珍;据说还是鲁迅先生儿时摘桑椹吃的老桑树,虽然枝干上被风刀霜剑镂刻得瘢痂交错,但仍显得苍劲傲然,生机勃勃。你看,枝条上冒出的嫩黄淡绿的芽苞,不正是谱写春之歌的音符!园里几畦青葱的菜田,一眼古朴的石井,顿使人感幽静沉寂,却又满目生气。看来,自然界的生物即使在冬天里也不都是垂危的、死亡的,更多的却是孕育,是萌生!
尽管我来得不是时候,没能听到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没有看到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的情景。可单是那一堵还是当年的短短的泥墙,就给我以无限的情趣。
(节选自《中学生阅读》作者:刘绍棠)
[评析]历史的久远的鲁迅生活过的百草园现在成了人们游玩、瞻仰的地方,成了人们凭吊先贤、抒发感受的地方。教师如果将这种扩读所得介绍给自己的学生,他们也许就有穿越时光的隧道、看到历史与现实碰撞的感觉,他们将对课文内容有更深一层的学习感受。
五、自我检测
1.字词听写
2.句子仿写:结合课文或自己的经历,写“如果说,人生是……那么童年是……”
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习,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君子自重”四个字。
书桌的右下角刻“早”的故事
七年级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范文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课文描述百草园生活的部分,学习课文多角度,多层次,井然有序写景的特点;
2.体会作者对百草园作为儿时乐园的特殊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百草园的趣味生活
2.通过讨论交流掌握本文多角度,多层次,井然有序写景的特点3.在导游活动中感受作者对百草园的特殊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伟人童年时美好的记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描述百草园生活的部分,体会作者对百草园作为儿时乐园的特殊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多角度,多层次,井然有序写景的特点
突破方法:通过“导游”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问题抓住重点,指导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注重方法的指导,引领学生进入课文,与文本对话,与事物对话,从而感受文章的表达技巧,感受作者对百草园作为儿时乐园的特殊感情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导航:情景法、引导法、点拨法、讨论探究法、活动法等
学法导航:
朗读法、品味法、合作法、读写结合法、体验法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认真分析学情,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第一课时的学习情况,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
2.查阅有关“百草园”的书籍、网站,收集与本课时有关的图片、文字资料等,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3.对课堂充分预设,积极寻找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4.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继续朗读课文,掌握百草园部分的主要内容
2.查阅有关导游知识的资料,准备课上交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自从鲁迅先生创作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便名噪海内外每到节假日,大批游客涌向浙江绍兴鲁迅故居附近,去游览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以此来回味鲁迅先生小时候的逸事,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怀念
假如你是当地的一名导游,请根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的内容,为游客做一番声情并茂的导游(出示鲁迅故居图——百草园)你认为一个出色的导游最基本的素质应该是什么?
(投影显示:能准确挖掘景点的妙处,并将它准确传达出来,以增强游客游览的兴趣)
今天,大家将面临一项艰巨的任务,那就是为鲁迅老屋后的百草园担任导游,引导游客游览百草园,领略百草园的美希望每一位学员都能顺利过关!
二、美点概览:
虽然,我们暂时还不能身临其境去游览真正的百草园但是,我们手头有最好的资料: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们和少年鲁迅一道共同领略百草园的无穷乐趣吧!
自读课文1~8自然段,用“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你看那”的句式概括百草园的妙处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回答示例:
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美丽的,你看那高大的皂荚树……
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神秘的,你看那美女蛇的故事……
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有趣的,你看那雪地捕鸟游戏……
概括你对百草园的了解,说一说百草园有哪几方面的美点
学生回答后明确:景物美传说美游戏美
三、美点欣赏:
我们已经知道了百草园的景物美、传说美、游戏美,那么它们究竟美在何处呢?下面让我们细读课文,亲自去领略吧!
投影显示:(百草园图),以持续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句子
1.课文第2自然段,描绘了哪些景物?它们的特征分别是什么?作者按怎样的顺序介绍景物的?作者又是如何做到绘声绘色地描写景物的?
讨论明确:
景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蟊”“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园中的景物如此繁多
特征: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①“碧绿的”“紫红的”写出了缤纷的色彩;
②“光滑的”“肥胖的”“轻捷的”写出了有趣的情状;
③“长吟”“低唱”“弹琴”给人听觉上的愉悦;
④“又酸又甜”写出了充溢于口的味觉感受
同时这些景物又反映了季节的更迭,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是在盛夏,蟋蟀叫是在秋天,冬天雪景,构成了完整的四季图
七年级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范文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儿时游戏与学习生活的经历,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对知识的渴望。
过程与方法
1.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2.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的写法,学会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学习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难点
感知课文,体会文章的主题。
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评法。
课前准备
课文朗读磁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新课导入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片宽阔的原野,在这上面,你可以任意栽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可以放飞所有的希望,可以播撒一年的幸福,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童年的一切记忆都会深深地留在心中。今天我们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鲁迅先生对童年的记忆。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的影响,于1902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望以此来改变国民的精神。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鲁迅一生著作颇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三、文本链接
1.题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和范围。
2.《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本文选自《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1926年9月,鲁迅到厦门大学任教,遭到顽固守旧分子的排挤。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来寄一丝安慰,排解一些苦闷;在这样的思想状态中,“回忆在心里出土了”,著文即以“朝花”的艳丽与单纯,来安慰“夕拾”(即现时,此时)、“离奇和芜杂”的思绪。本文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
3.关于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12岁那年到这里上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1894年夏间回家,仍返三味书屋。这样一直到大约往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首尾竟达六年……
四、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听读,了解课文大意。
2.教师选一男一女两位同学读课文,女同学读百草园部分,男同学读三味书屋部分。要求读音响亮、抑扬顿挫、节奏分明,读出形象感、情趣感。其余同学点评。
3.教师请学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
生1:本文写鲁迅先生的童年趣事。
生2:本文写作者童年时的游戏、玩乐和长大读书的情形。
生3:本文写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过程。
其余同学评价:第3位同学的表述较好。
4.教师顺势引导学生了解阅读文章的一些技巧和步骤:从题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可以捕捉一些信息,“从……到……”表示这篇文章主要以空间的变换为记叙顺序,大致包括两大部分,并且暗示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5.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写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五、课文精读
1.读课文第1自然段。这段话交代了什么内容?
交代了回忆百草园的缘由。
2.第1自然段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所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3.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很多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
写了十四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2)作者写了百草园中什么景物呢?
菜畦、石井栏。
(3)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词语把它们写得如此生动、美好呢?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经过了长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不被大人看得上眼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供好奇心盛的孩子观赏、玩耍并去探索它的奥秘。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这里的草木虫鸟曾吸引了儿时的鲁迅先生去观察、玩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至今,这些景物还历历如在鲁迅先生的眼前,他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以表现儿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4)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爱?
鲁迅先生用色彩绚丽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百草园的可爱。多角度写景,色形声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菜畦的“碧绿”、桑椹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里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椹、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妙。
(5)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把这百草园的可爱之景描绘得生动活泼而不显得杂乱无章呢?
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活泼多姿。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结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6)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心重、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的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因此才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7)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
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4.小结:第2自然段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是写景的精彩之处。它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那么我要强调一点就是请同学们注意作者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5.读第3~6自然段。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6.第7、8自然段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7.第8自然段写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
第8自然段写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我”已经乐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把“乐园”写得实在、具体了。
8.读第9自然段。“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9.“Ade,我们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之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示
课文第一部分写百草园,作者抓住“我的乐园”来写,行文充溢了生机和活力。“我”慢慢地长大了,“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心中充满了依恋、无奈、迷茫;接着写“我”被送进三味书屋,随先生读书。
二、巩固理解
1.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三味书屋的学习环境:“一扇黑油的竹门”,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下面有“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作者描写刚到书屋时对里头的陈设布置首先就充满着新奇的情感,那“黑油的竹门”,“三味书屋”的大匾,“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幅,那孔子牌位、拜孔子和拜先生仪式,对未脱孩提稚气的鲁迅,充满着一种不同于百草园戏耍的新鲜感。假如说,百草园是令人留恋的,那么进了三味书屋,则又使他的好奇心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2.“我”对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
主要是敬慕先生,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3.由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12自然段至末尾。
一人读“我”的语言,一人读先生的语言,一人读叙述部分。
注意下面几句话的读法:
(1)“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应读作:“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思是:“仁这东西很遥远吗?我想得到仁,这仁就来了。”
(2)“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应读作:“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意思是:“笑人家牙齿缺了,(那口)像个狗洞大开着。”
(3)“上九潜龙勿用”,上九,即初九。意思是:恶势力强大时,才高德重的“好人”就要隐居起来,暂时不出去做官,以免被害。
(4)“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应读作:“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意思是:“那个地方的土地(分为九等,上上为第一等,下上为下等里的最上一级),好坏交错;那进贡的东西,有祭祀专用的一捆捆的茅草,还有橘、柚这类水果。”
4.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文中描写了读书生活中的哪些乐趣?
写出了五个方面的乐趣:问“怪哉”虫——充满好奇心;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逃课到小园中玩耍;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上课时偷偷在下面玩纸盔甲、画画儿。
5.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虫的问题?
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
6.“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7.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写了老先生寿镜吾,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先生则以他的品行“方正、质朴、博学”以及对学生的宽容获得了少年鲁迅的崇敬。文章是这样描写先生的:他对学生和蔼,在开始严厉,后来就好起来,不失开明,如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仪式。学生溜出花园去玩,并不是不可以,只是去的人“太多”、“太久”,就不行了。他不屑于回答“何曰怪哉”之类的怪题也无可挑剔;从不轻易体罚学生,在学生不听话时,戒尺和罚跪“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他有点旧书生的迂腐,他在念书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非常投入的一种声情并茂的朗读习惯,这并没有给学生带来一点厌恶感,更没有在作者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恐惧的阴影。
8.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什么特点?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什么关系?
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三、文章脉络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第1自然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第2自然段):描绘百草园春、夏、秋三季的景色。
三层(第3~6自然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第7~8自然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第9~24自然段):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一层(第9自然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私塾读书。
二层(第10~11自然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第12~16自然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第17~23自然段):描写三味书屋后园游戏以及师生共同读书的情景。
五层(第24自然段):写课堂上“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四、写作特点
本文采取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春、夏、秋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又如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写了捕鸟的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准备,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以下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描述有序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
五、板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百草园)
赏美好景物 听神秘故事 捕觅食之鸟 ―→自由 快乐
《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一句话:“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我认为,不仅要“沟通课堂内外”,就阅读教学而言,更主要的是要沟通读者(学生)和作者的心灵(心理)。作者和读者,所处时代、环境,个人的经历、性情等各有不同,这给学生的阅读理解造成了障碍。阅读教学首先就是要找到这个相通的地方。从儿童心理、从为什么要写的角度让学生理解,似乎要省力些。
语文教师要牢固地树立资源开发意识。资源开发的途径是多样的。学生的学习成果(包括错误)是极其宝贵的资源。让学生把自己的作文与名家的文章作比较,即能激发学生兴趣,更是有效的学习方式。即时开发学生身上的语文学习资源、利用好学生学习成果资源,是一门学问和一种艺术。
语文永远是感性的。“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就是增加学生感性体验的机会。“走出教室”是实践,在教室读书和写作同样是语文实践。从“百草园”的“玩乐”到“三味书屋”的“读书”是成长,愿我们的语文学习也能茁壮成长。
七年级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范文 篇7
教学目标:
㈠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积累词语;体会课文写景的精妙;把握作品主题。
㈡过程和方法目标:
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多角度深思课文的主题。
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联系自我实际,思考自己如何走好成长途中的每一步。
教学重点:
1.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描写三味书屋的内容的理解困难;
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拓展延伸、作业练习)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46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这首优美的乐章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看一看鲁迅先生的童年和我们的童年有哪些不同?
二、了解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1、解题:
我们一起来看到这个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大家想一想,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呢?
明确: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写了两个地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先写了百草园,再写了三味书屋。
2、理清结构:
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3、口语表达:形式:一个 的童年(要求:根据课文内容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形容词,并阐明理由)
4、思考与交流:
⑴、百草园在我心中是什么地位呢?最关键的是哪一个句子?(“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那时”指什么时候?(在百草园学习的时候)
⑵、“乐园”乐在何处呢?
明确: A、有趣的景物; B、有趣的故事——美女蛇故事;
C、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品味感悟:
㈠、有趣的景物:
⒈、我们共同来朗读第二段,请大家思考:你认为百草园里哪些景物写得最生动?为什么?
⒉、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示要点:词语方面抓住事物的特点;描写角度方面形、声、色俱全;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⒊、分析:
⑴.这一段写了这么多的景物,重点是写哪个地方的景物?(泥墙根一带)
⑵.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⑶. “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都是静物)
⑷.“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鸣蝉、叫天子、黄蜂;写的都是动物)
⑸. “不必说……也不必说……”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景物到动物)大家再仔细观察观察,从菜畦到桑葚,在空间高度上有什么变化呢(从低到高)“也不必说”后,鸣蝉到叫天子呢(从高到低)
⑹.“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中,哪个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单是……就有……”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我们来看,泥墙根一带依次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按照什么顺序呢?(从动物到静物)
⑺.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有什么好处呢?(体现有趣的景物很多)
⑻.能否模仿课文,用这个句式来写一写我们美丽的校园呢?
⑼.百草园中还有什么值得“我”“乐”的呢?
明确:冬天雪地捕鸟、美女蛇的故事
⑽.齐读课文第7节,划出生动形象写出捕鸟方法的一连串动词,并讨论:这些动词的位置可否调换或可删去部分?
⑾.大家想想,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好处?(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
三、总结: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这么有声、有色、有趣、有味,而实际上百草园只是一个只有野草的荒园,作者把它看作是“乐园”,很怀念在百草园的生活,这是一段无忧无虑的生活回忆是美好
四、拓展:(口语表达)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童年时美好的记忆,鲁迅先生的百草园肯定也勾起了同学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能否说说你心中的那个“百草园“那些趣事呢?(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作业布置:写一篇随笔《童年趣事》
板书设计:
景物
百草园 捕鸟 乐园
七年级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范文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攒、拗、确凿、轻捷、相宜、方正”等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朝花夕拾》
3、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他成长的足迹,体味童真童趣。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3、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德育目标
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鲜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对事物的准确描摹,对动作的准确表达及写作思路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
1、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初步了解插叙。
2、揣摩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理解其中一些重要的词语。
3、引导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精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重点研讨第一部分。体味作者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每个人的童年,是一片宽阔的原野,在这上面,你可以任意栽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可以放飞所有的希望,可以播洒一生的幸福,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童年是券的,只要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童年的一切记忆都会深深留在心中。今天我们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鲁迅先生有关童年的记忆。
二、作品吸背景介绍
本文是一篇写于1926年9月18日的回忆性散文,当时鲁迅被反动派列入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难以公开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离开北京。鲁迅到厦门大学正值暑假,学生还没开学,就写下这篇散文,后来收入到《朝花夕拾》散文集中。
“朝花”喻童年美好的生活,“拾”回忆往事,原名《旧事重提》,后改为《朝花夕拾》。它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范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
2、正音
确凿(záo),菜畦(qí),攒(zǎn),敛(liǎn),脑髓(suǐ),秕(bǐ)谷,蝉蜕(tuì),书塾(shú),宿儒(rú),倜(tì)傥(tǎng),窦(dòu)。
3、请学生说说初读后的感受
四、划分文章层次
讨论后归纳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来不及走到中间去”)写百草园的生活。
第二部分(从“出门向东”到完)写三味书屋情形。
五、研读第一部分
1、齐读第一部分
2、探究质疑
(1)第1自然段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是否有矛盾呢?
讨论后归纳:没有矛盾,前一句是用大人的眼来看的,“确凿只有”是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中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地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定獐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2)作者是怎样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讨论后归纳:
A、从句式上看,用“不心说……也不心说……单是……”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已趣味无穷,可见园里的佳趣定然比比皆是,这是以一概全的写法。
B、从描写的范围看:先写整体,后写局部。
C、从描写的对象来看:既有植物,也有动物。
D、从观察的角度来看:
视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
听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
触觉: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花壳,有可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的何乎乌的臃肿的根。
味觉:有桑葚,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
E、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像和特殊的感受。
F、从遣词描写来看,用词盐分准确、生动,形容黄蜂用“肥胖、伏”,形容叫天子用“轻捷、直窜”,形容石井栏用“光滑”都十分贴切。
(3)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
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4)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手下捕鸟?
讨论的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六、小结
写百草园,作者抓住了一个“乐”字来写,有乐景、乐闻、乐事。洋溢着生机和活力,情趣盎然。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七、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1、2、二1,三。
2、阅读课文第7、8段,完成
(1)解释下列词语
鉴赏,秕谷
(2)第7段详写的捕鸟的时间、 、 、收获、经验等,这样写的作用是 。
(3)第7段的中心是 ( )
A、写冬天百草园比较无味
B、写冬天雪地捕鸟的乐趣
C、写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的体会
(4)请用原文词语组成一句话,概括下雪后在百草园只好来捕鸟的原因。
(5)第八段回忆闰土父亲关于捕鸟的答话,对答话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告诉我捕鸟不能性急
B、告诉我捕鸟要有耐心,要等鸟雀走到中间去
C、闰土父亲的话启迪我遇事要沉着冷静,这也是一种朴素的启蒙教育,所以作者难以忘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第二部分,理解文章主旨,品味语言特色
教学步骤
一、检查提问
二、研读“三味书屋”部分
1、质疑:“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讨论归纳:不知道,有“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2、质疑:“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归纳:运用了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和私塾的反感。
3、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归纳:趣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讨论后归纳: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5、怎样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们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动怒之意的原因。这种教育思想是不可聚拢,它挫伤子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6、“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归纳: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7、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与百草园相比,哪个好玩?
讨论后明确:百草园好玩。百草园很大,这个园很小,在百草园有许多动植物,有许多好看、好听、好吃、好玩的东西,能自由自在地玩耍。而这个园只能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寻蝉蜕,最好的工作只不过是捉了苍蝇喂蚂蚁,又必须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玩的伴又不能太多,时间也不能太久。
8、三味书屋里读的是什么书?作者写些教学内容有什么用意?
讨论并归纳:读书、习字、对课。读的书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逼着学生死记硬背,作者这样写表达他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9、怎样理解少年鲁迅背着先生画画这个问题?
讨论归纳;因为私塾只要求学生读书,不许做别的活动。画画是少年鲁迅的艺术爱好。背着先生画画,表现了少年鲁迅发展个性的强烈愿望以及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私塾教育的不满。
三、小结
1、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幼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2、体味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简练生活、准确传神,如在描写百草园的景物时使用的大量修饰词、准确、形象。在写捕鸟一节时,使用了很多准确生动的动词等。
四、体验与反思
童年是美好的,请用形象化的儿童语言说说自己快乐的童年。要求学生畅所欲言,可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较好的发言人面向全班交流。
五、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课外阅读《朝花夕拾》,思考童年生活对鲁迅成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