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教案

时间:2025-04-05

《致橡树》教案(通用13篇)

《致橡树》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当代诗歌发展的状况和作者的创作情况。

  2、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的特色。

  2、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

  2、探究式阅读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朗读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人有“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两情若是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诗句,作为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致橡树》吧。

  二、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朦胧派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又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

  朦胧诗:

  涌现于上世纪80年代左右,其特点是:内涵上意蕴浓厚,不求显露;艺上意象迭加,扑逆迷离。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的审慎思索和批判。

  三、朗读:

  1、首先放录音带,学生跟着朗读一遍课文。

  2、学生再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3、最后再齐读一遍课文。

  板书:痴(chi)情慰藉jie霹雳雾霭ai流岚lan虹霓ni

  四、理解:

  方式:1、首先,在和学生一起诵读的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分析一遍课文。

查看全文

《致橡树》教案(通用16篇)

《致橡树》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歌情感基调;2、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内容,通过诵读领悟诗歌情感。

  情意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读诗歌,抓住诗歌意象,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情感;

  难点: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相互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苏芮演唱的《牵手》)

  大家一定被这首歌感动了,是啊,牵了你的手,今生就要一起走。从这首歌中我们听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那份坚贞执着的爱情。爱情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她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中我们感受到了相依相存的爱情,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中我们读到了浪漫凄美的爱情,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位新时代女性当代朦胧派女诗人舒婷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师:欣赏诗歌要在诗人设置的意境中品味把握意象,而品味离不开朗读,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展示一下你对这首诗歌的个性诵读?(配乐)

  师:我们的同学真棒,不仅声情并茂,而且能从他们的朗读中听出诗歌中透露出来的那份理性的光辉,现在给大家播放一段老师从网上下载的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并跟着一起朗诵。

  刚才在凝神聆听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有没有什么话想给大家说?

查看全文

《致橡树》教案(精选14篇)

《致橡树》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特点。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伟人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板书:课题、作者)

  设疑:

  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

  1、师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①):

  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板书)。

  2、引出朦胧诗概念(板书:第一教学目标),师生同看投影片: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

  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

  1、师朗诵全诗,配乐《海边的阿狄丽娜》(或听录音)。

  2、请同学就所学知识浅谈:什么是爱情?

  3、师略论爱情(深情地):

  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

  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

  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

  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查看全文

《致橡树》教案(通用17篇)

《致橡树》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领会诗歌的情感和主题。

  2、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

  3、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a、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孕含的感情,理解诗中所倡导的新型爱情观。

  b、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

  2、探究式阅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人吟唱它的美好,写下了隽永而感动的诗句:“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样情意绵绵、含蓄蕴藉的诗句让我们对美好的爱情充满了浪漫的憧憬。但爱情必竟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带来柔情蜜意的同时,也会伤及灵魂深处,那么如何处理爱情、建立正确的爱情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赏读当代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也许会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

  二、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龚舒婷,1952年生于福建石码镇,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今在福建文联工作,她的诗集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等,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获1979—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作奖。

  三、整体感知

  1、伴着音乐放全诗的影音文件,教师范背全诗。

查看全文

《致橡树》教案(精选12篇)

《致橡树》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品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背诵诗歌

  2、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意味隽永的特色

  难点

  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永恒不老的话题,“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爱情观。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让我们倾向女诗人的心声,倾向新时代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初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一)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注意节奏和重音

  (二)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第一层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讨论、明确:第一层意象有:凌霄花、小鸟、泉源、险峰。这一组意象均表现为依附橡树或无偿地付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出与橡树的不平等关系。

  2、橡树和木棉树有何含义?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

  讨论、明确:

  以橡树和木棉树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邻而活,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理想爱情。诗人通过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又珍视自身价值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学生对这种爱情观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应引导学生联系其他文学作品,阐释自己的观点,不要空洞评价)

查看全文

有关《致橡树》教案(通用17篇)

有关《致橡树》教案 篇1

  一、谈话引入新课;

  有人说:爱情、婚姻、家庭是人生的三部曲,这三部曲怎么唱,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幸福。你想收获幸福吗?那就树立起正确的人生砚、价值观和爱情观吧!今天我们学习的《致橡树》,诗人会给你一些有益的启迪。

  二、师生谈舒婷:

  师问:你了解舒婷吗?谈谈你了解的舒婷。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但基本上是教材192页注(1)的内容。

  师再问:除了脚注外,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有的说是朦胧诗人,有的说其代表作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祖国,我亲爱的祖国》等。

  三、诵读、理解、鉴赏。

  1、抽生朗诵全文,放录音《梁祝》。其他同学边听音乐,边听朗读,边划出诗中具体的物象,初步体会诗人的感情,领会这些具体事物与生活中的哪些人类似,它们有何特点。

  师点评:王琼同学的配乐朗诵声情并茂,真棒!从她的成功中,老师也看到了希望,找到了自信。前半部分,她吐出了积压在女性心头几千年的抑愤与不平,如决堤之江水,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后半部分读得缠绵悱恻,如潺潺流水,娓娓道出心中的美好憧憬和向往。(大家掌声鼓励)

  2、师问:诗人用了哪些具体形象来含蓄地表情达意?

  生: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学生一边说,老师一边肯定一边板书)

  师:诗人对凌霄花是什么态度?凌霄花有什么特点?

  生:绝不学,鄙夷的态度。读的时候这三个字要重读;凌霄花攀援,是一味地攀附,完全依靠橡树。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