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优秀教案(精选16篇)
《观沧海》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3、培养学生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重点:
1、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 丰富、奇特的想象。
3、 诗歌的朗诵。
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我们把中国的文化比作是璀璨的银河,那么中国的诗歌就是其中最闪亮、最光彩夺目的一颗,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我国的第一位伟大爱国诗人是屈原,我国诗歌最繁盛的朝代是唐朝,出现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歌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我们学过的《木兰诗》是一首乐府诗,《静夜诗》是一首绝句,《在山的那边》是一首现代自由体诗……今天,我们就再次进入诗歌殿堂,进一步领略一下诗歌的魅力,学习一首乐府诗曹操的《观沧海》。
二、关于作者
作者曹操,请学生讲一讲在其印象中,曹操是个怎样的人物。(学生可能会说他多疑、忌才,是一代奸雄,甚至在戏文中也丑化为白脸)明确:实际上,曹操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能歌善舞,字孟德,安徽人,死后,被其子曹丕追封为魏武帝。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他写的诗慷慨、雄浑、悲壮、有气魄,多反映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观沧海》就是反映这一思想。
三、解题
《观沧海》 教案(精选17篇)
《观沧海》 教案 篇1
1、积累:
依据原文或提示默写。
2、古诗词赏析:
⑴解释字词:
①广州花都区: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A、明月别枝惊鹊 B、路转溪头忽见
②南京:曹操《观沧海》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2分)
⑵把握律诗和词的上下片的内容。
⑶领会诗词的意境及语言特点。
⑷诗词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河南:《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2分)
②广州花都:《西江月》词中上、下片分别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请联系上、下片内容作分析。(5分)
⑸名句赏析:
①河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作简要赏析。(2分)
②成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蕴涵了什么哲理?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3 分)
③黄冈:展开想象和联想,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2分)
⑹写作手法:
①遵义:《渔家敖·秋思》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2分)
②南京:《观沧海》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
⑺作批注:
扬州:批注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和文学鉴赏、批评的重要形式,它直入文本,用简洁的语言记录阅读者的感悟、品味、欣赏,体现阅读者的眼光和情怀。
请运用下面提供的符号作标记,在《饮酒》诗旁写出2至3个批注。(语言要简明流畅.能让读者知道你已经读懂了这首诗,并能欣赏它。)
《观沧海》教案(通用15篇)
《观沧海》教案 篇1
《观沧海》是曹操苍凉慷慨写景抒情的一首优秀作品,同时又是一首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的名篇。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此诗,应先让学生简单了解曹操的生平思想及政治抱负,理解诗中景色描写,流露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的感情。通过学习后,培养学生面对多姿多彩大自然,也能悟出自己的情感。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一个著名人物,同学们是比较了解的,因此我在教学上设计:先让学生自主去了解曹操生平及思想抱负,然后文中诗句师生共同合作切磋,在学习中一定要质疑问难,师生再深入探究并解决之。
一、 教学目标
1、 朗读,背诵全诗。
2、 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负。
3、 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的能力。
二、 导入新课及写作背景
同学们都很熟悉曹操是《三国演义》中一位著名的人物。建安五年(200),他在官渡之战中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后,于建安十二年(207),又亲率大军北上,大破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在凯旋班师途中登上碣石山,面对着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教学设计
【自主性学习】
1、 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 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合作性学习】
1、 整体感悟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观沧海优秀教案(精选15篇)
观沧海优秀教案 篇1
陆可爱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二、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二、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课文。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观沧海教案(通用12篇)
观沧海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诗。
2、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负。
3、体会、学习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此诗。
2、了解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教学难点
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会诗人博大的胸怀。
2、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在他的《赤壁赋》中写道:“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古一世之雄也。”大家知道苏轼在文中称赞的是谁吗?(由此引出曹操及其诗作《观沧海》)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分别请几位同学介绍作者及作品,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明确: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代表作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三、朗读《观沧海》,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指导诗歌朗读方法:停顿、重读、语调、延缓。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请几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四、合作探究,理解诗歌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观沧海教案范文(通用14篇)
观沧海教案范文 篇1
教学设想
初一学生诵读古诗的通病是急于成诵:读的速度太快,节奏感不强,这就不利于感悟与理解。要改变这种状况,须从读诗的节奏训练人手。这篇课文有多种诗的体式,节奏型各不相同,用来进行这种训练以养成良好的诵诗习惯,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如“东临偶石,以观/沧海”(四言句)
“客路/青山∕外”(五言句)
“常记/溪亭/日暮”(七言句)
“旧时/茅店∕社林/边”(六言句)
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如“海日/生∕残夜”“七八个/星/天外”“稻花/香里/说/丰年”。
为了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我们建议每一首教师都应领读两三遍,或者挑选个别学生为全班领读。
至于串讲或启发提问,重点可放在景物描写,因为借景抒情是这几首诗词的共同特点。背景也要讲一点,切忌展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二、读读讲讲问问。
解题: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现在来看诗的正文。
读两遍后,指导学生划分层次。要先提出问题:①全诗12行,除开头两行外都是写景,说说开头两行的作用。②区分一下哪几行写实景,哪几行写想象之景——虚景。③写实景中有动有静,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