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案

时间:2025-04-05

《陋室铭》教案(精选17篇)

《陋室铭》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以声入情,因声求义,以此感受作品思想内容和韵味情调

  2、注意语言的音律节奏,反复朗读,直至能够背诵,努力做到传情达意

  3、了解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富有韵律的语言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有句俗话叫做“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草屋。”自己的草屋尽管再破也是最好的。唐朝诗人刘禹锡也自称他的屋子是陋室,那我们今天就来参观一下——

  (二)师范读课文,并提醒学生注意读音和停顿

  (三)生朗读课文

  (四)介绍作者及铭(见课文)

  (五)同桌间借助工具书以及课后注释翻译课文,请同学说说课文意思,老师应进行必要的指导

  在(在乎) 名(著名) 灵(灵气,神气)

  斯(这) 惟(只) 德(品德)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鸿(大) 儒(有学问的人)

  白丁(原意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调(调弄)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 劳(使。。。。。。劳累)

  行(形体,身体) 云(说) 何(什么)

  倒装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

  何陋之有——有何陋

  (六)再次朗读课文,并注意停顿

  (七)背诵课文(可以以游戏接龙的方式进行)

  (八)作者开头说自己的屋子是陋室,为什么到最后又说何陋之有呢?这不是矛盾的吗?请大家一起来讨论,到底是否矛盾?

  (陋是针对房子本身的简陋讲的,而不陋是说主人的精神品质高尚的话就不觉得陋了。陋是指物质上的,而不陋是指精神上的。正如文章开头第三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正是文章的中心句,后面的文章都是围绕这一句话展开的。)

查看全文

《陋室铭》教案(通用16篇)

《陋室铭》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朗读,小组讨论,教师启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完成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对文章精妙新颖构思的分析

  【课前准备】

  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设有一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2、简介作者、解题,揭示目标:

  铭文体的初步认识,作者介绍,找寻压韵

  二、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

  3、教师范读。

  4、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

  论。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分组译文,最后一句教师承包)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5、师:那么,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6、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大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查看全文

关于《陋室铭》教案范文(通用17篇)

关于《陋室铭》教案范文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这篇短文。

  2.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了解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能力目标:

  1.认识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学习本文反向立意的写法,从“陋”的反面“不陋”立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教学重难点

  1.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生活情趣。

  2.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方法

  背景导入,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朗读中感受欣赏本文的音乐美、节奏美。

  在合作中探究“陋室不陋”。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背景导入,引发兴趣

  刘禹锡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散文家、诗人,他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是个势利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不但没有埋怨,反而很高兴,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此举气坏了知县,于是知县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环境还不错,刘禹锡没有计较,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看来这篇“名文”是“气”出来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千古名作。

查看全文

陋室铭教案(精选12篇)

陋室铭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背诵本文

  2.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3.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分析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背诵并默写课文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五、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3分钟)

  PPT展示图片金箍棒和羽毛扇,问同学们是否认识这两样东西,是否也想拥有它们。大家之所以喜欢金箍棒可能是因为孙悟空,也可能是因为它本身能够变化,具有魔力,那么,一把平凡的羽毛扇为何能够妇孺皆知,流传千古?原来是因为它的主人诸葛亮。这样说来,某样东西的价值似乎与使用它的主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要去看看一间简陋的小屋和它的.主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一起学习《陋室铭》。导入课题,并图解“铭”这一文体。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

  1.听示范朗读。要求一边听一边给拿不准的字注音,并且划分节奏

  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齐读。要求声音洪亮,整齐划一。

  (三)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过渡:读完以后,你能不能告诉我,这“陋室”真的“陋”吗?如果不能,也没关系,可能对文章大意不太理解,因为这是篇文言文,它的意思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所以,要想理解文章内容就让我们一起来疏通文意。

  具体操作:本文共计九句话,全班12个小组,前9组,每小组翻译一句话,其余三组做评委。然后每组推选一位发言人分享成果。要求:先解释重点字词,再翻译整句话。

查看全文

《陋室铭》 教案(精选12篇)

《陋室铭》 教案 篇1

  陋室铭教案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借助描写陋室抒发感情的写法,了解铭文的特点。

  2.学习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     3.理解作品中表达的一种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设想  

  1.疏通文意与对内容、写作的分析结合进行。   

  2.可由《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引入,在课上尽量多给学生朗读时间,争取当堂背诵。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分析内容,点拨写法。    

  2.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解题   

  1.引入     提问:我们曾经读过莫泊桑写的散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福楼拜的宿舍和刘禹锡的陋室,有什么相类似的地方?     归纳:都很简陋:福楼拜的“屋子很简陋,墙上空空的,家具也很少。”刘禹锡住的“斯是陋室”。他们都有很多高尚博学的客人:那一篇写了几位大文学家;这一篇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二者表达了相近的情趣,但写法不尽相同。前一篇描写细腻,是写人的散文,后一篇是记物的铭文。    

  2.体裁:铭。     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铭,起初是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的文字,有时用于自我规戒或激勉。铭文,在语言上多用四字或六字对偶句,格调不同于一般散文。一般押韵。请找出本文的韵脚。     归纳:韵脚共八个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其中“馨”字因语音变化,现在已不够协韵了。

查看全文

《陋室铭》教案范文集锦(精选12篇)

《陋室铭》教案范文集锦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教字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教学铺垫

  导入

  ①师生问好

  ②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二、学习课文

  (一读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①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

  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②学生试读课文

  ③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④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品析诗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无白丁(雅)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