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教案(通用16篇)
《折线统计图》教案 篇1
目的要求
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把与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重点难点
掌握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能根据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问:你知道这两个同学在干什么吗?
师:气象小组的同学将他们一天内的观测到的气温情况记录成表,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吗?
师:为了更便于分析,后来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还将这些数据绘制成了一张统计图。(出示例题折线统计图)
师:你知道这是一张什么统计图吗?(预测学生能说到是折线统计图,如果学生不知道,可由教师揭示,并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认识折线统计图特征:
1、你能从这张图上了解到什么呢?
(先自己想一想,再同桌交流,指名交流)
(学生可能答:
从7时到19时,每隔2小时记录一次气温;
在13时气温最高是24℃,在19时的.气温最低是10℃。
从7时到13时这一段时间内气温在上升,在13时到19时这段时间内气温在下降。)
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补充。
2、师:我们以前学过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为什么这些数据不用条形统计图二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出示用条形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教案(精选14篇)
《折线统计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做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1)我们学过哪些统计图
(2)出示折线统计图。这是什么类型的统计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你能猜一猜我们会学什么样的折线统计图吗?
二、例题讲解
1、出示青岛市降水量图
观察:
①你能说出青岛市这一年那个月降水量最多?那个月降水量最少吗?
②从图中除了能看出各月降水量的多少外,你还知道了什么?
(你能说一说青岛市这一年各月降水量的增减变化吗?)
出示昆明市降水量图
①从图中你又能了解哪些信息?
②谈话:图中各有几条折线,像这样的叫单式折线统计图。
谁能说说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多少,增减变化)
2、下面把两幅图放在一起比。
①继续观察,你能很快地回答:青岛市和昆明市20xx年那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
②你们为什么不能很快的`回答?(发表意见)
指出:每幅图只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情况。
折线统计图教案(精选9篇)
折线统计图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折线统计图(教科书第68页的例2,练习十一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角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根据统计图正确描述有关数据的变化情况,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2、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
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数量变化趋势。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出示统计图。
20xx年北京地区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图(4月26日~5月31日)
(图略)
2、回答问题。
(1)这是什么统计图?
(2)这种统计图有什么特征?
(3)说一说这里病人数量的变化情况。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2。
1、出示课文例题。
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图中的数量变化情况。
(1)、7月份到12月份的月薪逐月上升。
(2)、7月份:1000元8月份:1100元9月份:1170元
10月份:1240元11月份:1300元12月份:1400元
(3)、8月份和12月份增加较大。
(4)、两幅统计图反映的员工月薪增长情况是一样的。
3、初看这两幅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初看时感觉左图中反映的'月薪增加比较大。
原因:左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小,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右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大,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4、你认为哪一幅统计图更能准确反映员工月薪变化情况?为什么?
(1)、学生汇报自己的看法。
(2)、说明理由。(左图每格表示50元,最高1格又表示100元,标准不统一)
《折线统计图》教案(精选16篇)
《折线统计图》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折线统计图(教科书第68页的例2,练习十一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角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根据统计图正确描述有关数据的变化情况,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2.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数量变化趋势。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出示统计图。
20xx年北京地区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图(4月26日~5月31日)
(图略)
2.回答问题。
(1)这是什么统计图?
(2)这种统计图有什么特征?
(3)说一说这里病人数量的变化情况。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2。
1.出示课文例题。
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图中的数量变化情况。
(1)、7月份到12月份的月薪逐月上升。
(2)、7月份:1000元 8月份:1100元 9月份:1170元
10月份:1240元 11月份:1300元 12月份:1400元
(3)、8月份和12月份增加较大。
(4)、两幅统计图反映的员工月薪增长情况是一样的。
3、初看这两幅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初看时感觉左图中反映的月薪增加比较大。
原因:左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小,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右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大,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4、你认为哪一幅统计图更能准确反映员工月薪变化情况?为什么?
(1)、学生汇报自己的看法。
(2)、说明理由。(左图每格表示50元,最高1格又表示100元,标准不统一)
数学教案-《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精选15篇)
数学教案-《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篇1
[设计意图]
信息社会已经到来,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将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本课正是基于这一理念,选择具有丰富现实背景的学习材料,学生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后,在应用部分设置了分析数据、处理信息的练习题,以培养学生根据数据、图像分析事物并作出合理推断的能力。
[教学目标 ]
1、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初步学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2、能分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利用数据、图像分析、判断、预测问题结果或趋势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折线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培养正确的数学观,并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引入:
1、出示:条形统计图
(1)某电影院上月各类影片观众人数统计图
(2)新芽书苑2000年3月第一星期故事书销售情况统计图
2、提问:你已知道了条形统计图的哪些知识?
3、现实生活中还有另一种统计图,你见过吗?出示:折线统计图。
(1) 上虞电影院2000年(1~6)月观众人数统计图。
(2) 百官镇一农户96~2000年人均收入统计图。
二、展开:
(一)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1、四人小组讨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范文(精选14篇)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范文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型是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课题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认识折线统计图》。
本课教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新课标中对统计提出的要求,我制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是:认知目标: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
情感目标:
①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通过对东营市各项资料的分析与认识,加强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分析,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教学重点: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教学难点: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这是我将采用的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我将其分为以下4个环节:
一、情境导入,复习旧知: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的引入素材单一,以书本引例为主,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本节课前我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到了有关东营市小型汽车拥有量的数据,将它作为导入素材,不仅能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来源于我们身边,还能增加学生对东营市发展变化的了解,调动学生的兴趣。接下来,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统计图表,并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是学生的完成的情况,这又是在传统教学中不可能实现的,而在多媒体环境下,教师、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先进的现代化设备将自己的智慧、成果展示给大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激励他下面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