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模板(通用15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模板 篇1
一、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基于教材的特点,从年段教学目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出发,结合本册教学目标将精读课文后的习题作为教学课文时主要依据的要求以及本专题“感受艺术魅力”的教学目标,确定本课教学思路为“读—背—说—讲”。
教学以读为主,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在读中领悟学习古文的方法,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理解“知音”的真正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对伯牙、子期那种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文本的人文内涵上不作过度挖掘,而是相应地降低难度,通过朗读、背诵、自学来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二、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通过自读自悟,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理解词句意思,读懂故事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三、教学准备:ppt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谈话:说说你知道的古今交友名句。
一、揭题导入
(一)师板书课题,生书空,师简述“绝”字的本意。
(二)指导读好课题
伯牙和钟子期就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与人物名)故事发生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伯牙是晋国的上大夫,琴艺高超,被人誉为“琴仙”,传说有一年的中秋节,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途经汉阳江口,一时兴起,在江边弹琴,优美的琴声吸引了打柴归来的樵夫钟子期,两个人就这样因为音乐走到了一起,于是就有了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师手指课题)
散步教学设计模板(通用2篇)
散步教学设计模板 篇1
教材解读
本文是莫怀戚创作的一篇散文,写的是一家人散步这一稀疏平常的小事,但却体现了温馨的亲情。一家三代人散步时出现分歧,最终归于和谐。这个故事塑造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也是对中华传统美德中“孝敬”“慈爱”观念的形象诠释。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升入一个新的学段,情感丰富且面临着一次新的情感转型与定性,所以这篇文章中的浓浓的亲情可以激起学生心中对于亲情的强烈感悟。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不给情感贴标签,提倡自然流露真情。此外,散文语言浅易、平实、优美,七年级的学生可以自主品味语言魅力。同时,学生对于语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把握是有所欠缺的,教师应该适当引导学生抓住行文细节,让学生自觉思考把握人物形象。学生对于本文语言、人物、情感的学习是一个一体三面的立体学习过程。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亲情。
2、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3、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老舍有一部著名话剧《四世同堂》,四代人一起生活。现在医疗不断发展,人的寿命也相对延长了,那同学们的家里是几代同堂呢?那大家族在一起会在饭后有什么共同活动吗?有散步,好的请几个同学分享一下,你们再散步时有没有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
莫怀戚他们一家三代一起散步也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我们一起去文中看一看。
三言两语知文意
语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
语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模板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泊船瓜洲》,并会背诵。
2、通过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完成对古诗意思及理解,体会作者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3、应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自我发现、思考、搜集、处理、探究的学习方法。拓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学习形式策略
1、组成合作小组进行学习:
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2、自己独立学习:
让有个性思维的同学自由发展。
3、师生之间谈话式学习:
让学生能畅所欲言。
教学过程
一、示题引问
1、示题。
2、学生读诗,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
二、了解诗意
1、教师给同学介绍一位新的朋友、老师──网络,用它来学习古诗:
学生借助网页了解诗人、诗句的意思。
2、学生交流探讨学习收获:
⑴ 教师引导交流重点词的意思。
⑵ 解释全诗的意思。
三、体会古诗思想感情
1、学生通过网页了解全诗的意思。
2、体会古诗思想感情,读诗、背诗:
引导学生从诗中的词、句中去体会思想感情。
四、借助网页探索拓展
1、学生通过网页了解有关本诗和其他有关诗的知识。
2、学生交流学习的成果,学生将自己获得的资料分析得出结论进行交流
五、课后作业
将今天的学习成果,用 Word或 Powerpoint做成汇报作业。
课堂实录片段及解析
片段一:
(经过第一阶段网页学习后)
师:刚才老师在巡视时,有同学找老师要密码了,但是要获得密码,必须将你对诗句的理解对大家说一说,哪位同学准备好,就赶紧举手吧!
语文背影教学设计模板(精选3篇)
语文背影教学设计模板 篇1
教学目标:
1.沉重的生活:学生阅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沉重的生活的含义。
2.沉重的父爱:借助主问题,学会抓住文中关键词分析、品读、体会父爱沉重感。
3.沉重的表达:借助主问题,学习反复体会、品味关键词,揣摩本文表达的沉重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方法习得:学会抓住文中关键词赏析文本。
2.情感体验:理解在特殊背景下沉重的父爱。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写父亲的文章《背影》。能不能谈谈你们的父亲?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自己的父亲好吗?(高大、威武、潇洒、耐心、细心、严厉、慈爱~)同学们用的都是世间最美好的词汇啊!爸爸要是来了肯定笑得嘴都合不拢嘴,你们真是幸福的父子!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位父亲在儿子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呢?
二、主问题解读:
主问题一: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写100字左右的文字说说你对朱自清先生“父亲”的理解。注意:可以用文中的几个关键词来组织语言。
生成预测:略
主问题二:请同学们发现、欣赏、品味、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感受父爱的沉重感。
生成预测:略
教师出示:我心暗笑他的“迂”。
什么是“迂”?读课下注释(1):言行守旧,不合时宜。原来,这个父亲在儿子心中是这样的形象啊!好,既然儿子这么说,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个父亲哪些言行不合时宜,显得很“迂腐”。
学生活动:到文章中去找父亲不合时宜的言行。
小学《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模板(通用12篇)
小学《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模板 篇1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会用“屹立”和“郁郁苍苍”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认识并欣赏黄山松的奇特,让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欣赏黄山松的奇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四、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课文并借助多媒体,认识黄山奇松的美。
五、教学对象分析及其学习需要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第八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由于绝大部分学生没有登过黄山,所以他们无从领略黄山的秀美,当然就更不知道黄山在哪里。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已初知黄山被称为“天下第一奇山”,黄山有四绝,黄山有三大名松。至于松怎样奇,课前学生头脑中只是有个简单的概况。因此,第二课时老师根据学生的需要进一步给予指导与帮助,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看课件演示,真切地感受黄山松的“奇”。
六、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
本课教学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我先借助电脑播放vcd,巧妙地把课文配套光盘中的有关内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欣赏黄山的自然风光,从而激发学生对黄山的喜爱;再通过朗读课文,反复细看黄山松的图片、资料,体会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名字的由来以及它们奇特的姿态,使黄山奇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促使学生喜欢这些奇特的黄山松;最后,进行知识拓展,让学生看黄山其他三绝,限于光盘中内存这方面资料不够多,课前我发动学生找来很多关于黄山其他三绝的彩色风景画,通过实物投影把这些美景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普遍反映:我们真是大饱眼福,如临其境。这样的教学安排,着实让学生感受到黄山真不愧为“天下第一奇山”的美誉,进而激发学生爱黄山、爱大自然、爱祖国的真情实感。
语文《四个太阳》的教学设计模板(通用13篇)
语文《四个太阳》的教学设计模板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挂、街、熟、伙、伴”等十三个生字。
2、把课文读通读顺。
3、理解词句意思,培养孩子热爱自然及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十三个生字
难点:理解词句意思,培养孩子热爱自然及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资源准备:准备四个不同的太阳图片、各个形状的生字卡片、歌曲《种太阳》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一起来听听吧(播放音乐《种太阳》)同学们能告诉老师你听到了什么(太阳)板书
2、师: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起来学习第18课《四个太阳》(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打开课本第81页,看谁动作快。(表扬坐姿最棒的同学)。
2、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小朋友为什么画四个太阳?
3、生反馈。自己读课文,读完后把课文里的生字宝宝圈出来,把自然段标出来。
三、随文识字,朗读课文
1、师:大部分同学都读完了,聪明的你最喜欢哪个自然段?请你读给同学们听听。(随机学课文。如:生读第二自然段)
2、师:读得真棒!老师知道了你最喜欢送给秋天的太阳。瞧,是不是这个?(出示金黄的太阳,贴在黑板上)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大家看,果子都熟了,红红的苹果真好看!(引导学生看课前贴在黑板上的苹果形状生字卡片)可是大家知道吗?这些红苹果里藏着生字宝宝呢,想不想认识他们?
3、师:秋天是丰收的季节,那么我们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这一自然段呢?(带着丰收喜悦的心情齐读这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