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算律教案

时间:2025-04-05

《运算律》教案范文(精选11篇)

《运算律》教案范文 篇1

  教学内容:

  教材79页运算律)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理解并掌握加法运算律和乘法运算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加法运算律和乘法运算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

  2、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算法。

  教法学法:

  自学与合作相结合、讲解与互帮相结合。

  教学准备:

  收集一些学生平时做错的例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学过了哪些有关整数的运算律?(用提问的方式复习)

  2、它们有什么作用?

  二、系统复习

  1、回顾和总结学过的整数运算律。(显示课件,分别复习运算律的文字叙述,和字母公式)

  (1)加法交换律a+b=b+a

  (2)加法结合律(a+b)+c=a+(b+c)

  (3)乘法交换律ab=ba

  (4)乘法结合律(ab)c=a(bc)

  (5)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c=ac+bc

  2、用多种方式验证这些运算律。(完成79页第1题的第2小题,由学生自告奋勇回答书上的题目,由其他全体学生判断正确与否),

  3、认识到整数运算律在小数、分数运算中仍然成立。(完成79页第2题,四人小组合作,互相举例说明,然后推选代表到讲台上展示)

查看全文

第七单元 运算律(通用2篇)

第七单元 运算律 篇1

  【教学目标】

  ⒈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和乘法运算律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会应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⒉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合理灵活地使用各种运算定律,体验运算律的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⒊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64页:

  ⒈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运用加法运算定律简便计算。

  ⒉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相应简便计算。

  【课时划分】

  共计7课时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1课时

  应用加法运算定律简便计算 1课时

  机动 1课时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相关简便计算 2课时

  练习七 1课时

  机动 1课时

  第一 课时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5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示。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理解不同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概括运算律。

查看全文

第七单元:运算律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精选3篇)

第七单元:运算律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篇1

  教学内容:p59--6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其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游戏:一生报一个100以内的数,另一生快速抢答出另一个和它相加得100的数。

  提问:每组两个位上和十位上的和各是多少?两个数相加的各是多少?

  得到:如果两个位上数的和是10,十位上数的和是9,就正好凑成100。

  2、你能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吗?

  3、你能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吗?

  4、引入新课。

  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今天我们就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学习简便计算,(板书课题)

  二、新课。

  1、教学例题。

  出示书p57的图,说说题中的信息。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再同桌交流。

  指名学生回答,师板书。

  学生甲:我这样算

  29+46+54 (依次把三个年级的人数合起来)

  =75+54

  =129(人)

  学生乙:我这样算

  54+46+29(54和46可以先写,先计算得100)

  =29+100

  =129(人)

  学生丙: 29+(54+46)(54和46可以先凑成100)

  =29+100

  =129(人)

  提问:你是怎样算的?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查看全文

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精选8篇)

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第17~18页例1~2,练习四第1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过程。

  2.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解释计算的理由。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板书:9×4=36(个),4×9=36(个)。

  学生观察板书,思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板书:9×4=4×9。

  教师:你还能写出几个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吗?

  板书学生举出的算式。

  如:15×2=2×15

  8×5=5×8 ……

  教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学生2:这就叫乘法交换律。

  教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吗?(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教师: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数,这个规律可怎样表示呢?(a×b=b×a)

  2.教学例2

  出示例2情景图,口述数学信息和解决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全班汇报,教师板书。

  (8×24)×68×(24×6)=192×6=8×144=1152 (户)=1152 (户)

  学生对这两种算法进行观察、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查看全文

《整数乘法运算律推广到小数》的教学反思

学生从二年级就开始接触乘法计算,对乘法积累了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对于乘法定律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定律和运用乘法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这才是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进行验证、总结应用的思路进行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 、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索整数乘法运算律推广到小数的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学习整数乘法运算律推广到小数之前,学生对整数乘法运算律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让学生处于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超越。

查看全文

整数乘法运算律的推广教案

  课题 整数乘法运算律的推广 课时 1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律推广到小数乘法中,并学会相 应的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在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小数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 简便计算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 受数学知识的方法和应用价值,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  学  重  点 学会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  学  难  点 学会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  学  准  备 教学挂图、小黑板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谈话:以前我们学过哪些乘法运算律? 生:乘法交换率、乘法结合率、乘法分配律。 让学生用字母表示。 谈话:整数乘法运算律在小数乘法中是否同样适用呢? 二、教学例4。 出示例4。 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0.8×1.3○1.3×0.8 (0.9×0.4)×0.5○0.9×(0.4×0.5) (3.2+2.8)×0.6○3.2×0.6+2.8×0.6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