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的教案

时间:2025-04-05

《乞巧》教案(通用12篇)

《乞巧》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

  【学情分析】

  1、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还处在接受的阶段,因此我力求应以扶为主,渗透学习方法。

  2、这首诗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乞巧节学生也未必听过,含义就更难理解。因此,我从学情出发,以解决学生的疑问设计教学。

  【教学重点、难点】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理解“乞巧”的意思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中国是个传统的节日大国,有很多传统习俗,比如,农历的正月十五,人们吃元宵,赏花灯,那是什么节?(端午节),五月十五人们吃粽子,赛龙舟,那是什么节?七月初七的夜晚,人们遥望星空,穿红丝线,你知道这是什么节吗?

  2、板书诗题《乞巧》,教写“乞”字。

  3、读题质疑。

  二、诵读古诗。

  1、请同学们带着疑问,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注意在读的时候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

  ①指读。②齐读

  三、理解第一行

  1、同学们发现了吗,在这首诗中有两个字特别容易混淆,谁能当当小老师提醒大家?理解“今宵”和“碧霄”的意思,渗透方法。(黑板条出示:借助注释,学古诗)

查看全文

《乞巧》教案(通用21篇)

《乞巧》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体会“字形字义相联系区别同音字、形近字”的方法。  

  2.理解《乞巧》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渗透“利用注释,抓重点词语,通过故事,背景资料袋”等读懂诗句的重要方法。  

  3.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民风民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蕴涵的丰富民间文化的魅力。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背诵。  

  教学重难点:  

  以三维目标的整合为前提,基于学生已有学习基础及语文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从“文字”到“文学”而“文化”,对诗歌从“意思”到“意味”而“意蕴”,在自身能力不断增长的同时,发现诗歌中“隐藏”的世界。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乞巧》这首诗,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开课书诗题  

  1.今天,我们将走进我国诗歌集大成的唐朝,去学习一首唐诗:《乞巧》。请大家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写题目(板书:乞巧)  

  2.“乞”字的最后一笔——横折弯钩,特别传神,看到这笔你想到什么?它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乞”字的意思——向人讨,乞求。我们的汉字要顺着它的意思想就有意思了。  

  3.题目会写了,知道题目《乞巧》是什么意思吗?从哪里知道的?(利用注释,是我们学习诗歌时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二、读诗,背诗,写诗  

  1.自由反复读全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通顺。  

查看全文

乞巧教案(通用4篇)

乞巧教案 篇1

  一、活动导入。        

  1、我知道我们班的同学特别爱听故事,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2、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这个故事感动了很多人,感动了你们,感动了老师,也感动一位诗人,他就是唐朝诗人林杰,于是,他写了一首诗《乞巧》。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读读课题。(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板书:乞—气。乞字中间少一横,乞字是,气字是)

  (1)师范写,同学们一起书空。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哦!

  (2)再读读课题。(学生读题)

  (3)你们知道乞巧是什么意思吗?被老师问住了,请同学们先读读资料袋,我相信你们会有所收获的。

  2、(学生交流)、在那天人们会做些什么呢?

  (少女们会向织女乞取智巧,而乞巧的主要形式就是穿针引线)

  3、再读课题。

  4、乞巧会是一首什么样的诗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读一读?

  注意读的时候争取把字都读正确了,不确定的可以问问你的同桌,开始吧。

  5、谁能来读一读呢?(指名读)请大家仔细听听,他读准了吗?

  6、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

  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别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

  老师知道他们除了偏旁不一样外,意思也不一样。你们知道这两个字的意思吗?

查看全文

《乞巧》教案(通用17篇)

《乞巧》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

  【学情分析】

  1、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还处在接受的阶段,因此我力求应以扶为主,渗透学习方法。

  2、这首诗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乞巧节学生也未必听过,含义就更难理解。因此,我从学情出发,以解决学生的疑问设计教学。

  【教学重点、难点】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理解“乞巧”的意思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中国是个传统的节日大国,有很多传统习俗,比如,农历的正月十五,人们吃元宵,赏花灯,那是什么节?(端午节),五月十五人们吃粽子,赛龙舟,那是什么节?七月初七的夜晚,人们遥望星空,穿红丝线,你知道这是什么节吗?

  2、板书诗题《乞巧》,教写“乞”字。

  3、读题质疑。

  二、诵读古诗。

  1、请同学们带着疑问,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注意在读的时候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

  ①指读。②齐读

  三、理解第一行

  1、同学们发现了吗,在这首诗中有两个字特别容易混淆,谁能当当小老师提醒大家?理解“今宵”和“碧霄”的意思,渗透方法。(黑板条出示:借助注释,学古诗)

查看全文

《乞巧》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
【学情分析】
1、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还处在接受的阶段,因此我力求应以扶为主,渗透学习方法。
2、这首诗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乞巧节学生也未必听过,含义就更难理解。因此,我从学情出发,以解决学生的疑问设计教学。
【教学重点、难点】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理解“乞巧”的意思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中国是个传统的节日大国,有很多传统习俗,比如,农历的正月十五,人们吃元宵,赏花灯,那是什么节?(端午节),五月十五人们吃粽子,赛龙舟,那是什么节?七月初七的夜晚,人们遥望星空,穿红丝线,你知道这是什么节吗?
2、板书诗题《乞巧》,教写“乞”字。
3、读题质疑。
二、诵读古诗。
1、请同学们带着疑问,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注意在读的时候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
①指读。②齐读
三、理解第一行
1、同学们发现了吗,在这首诗中有两个字特别容易混淆,谁能当当小老师提醒大家?理解“今宵”和“碧霄”的意思,渗透方法。(黑板条出示:借助注释,学古诗)
2、谁能说说这一行的意思?(黑板条出示:抓关键词,理解诗意.)

查看全文

《乞巧》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体会“字形字义相联系区别同音字、形近字”的方法。  
2.理解《乞巧》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渗透“利用注释,抓重点词语,通过故事,背景资料袋”等读懂诗句的重要方法。  
3.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民风民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蕴涵的丰富民间文化的魅力。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背诵。  
教学重难点:  
  以三维目标的整合为前提,基于学生已有学习基础及语文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从“文字”到“文学”而“文化”,对诗歌从“意思”到“意味”而“意蕴”,在自身能力不断增长的同时,发现诗歌中“隐藏”的世界。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乞巧》这首诗,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开课书诗题  
1.今天,我们将走进我国诗歌集大成的唐朝,去学习一首唐诗:《乞巧》。请大家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写题目(板书:乞巧)  
2.“乞”字的最后一笔——横折弯钩,特别传神,看到这笔你想到什么?它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乞”字的意思——向人讨,乞求。我们的汉字要顺着它的意思想就有意思了。  
3.题目会写了,知道题目《乞巧》是什么意思吗?从哪里知道的?(利用注释,是我们学习诗歌时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二、读诗,背诗,写诗  
1.自由反复读全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通顺。  
2.抽读检查1,注意字正腔圆,字字落实。  
       抽读检查2,注意有板有眼,读出诗的节奏。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