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2》教学设计(通用14篇)
《识字2》教学设计 篇1
【课题】
识字1。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本课11个要求会认的生字;“宜、实”等10个要求会写的字;三组关于秋天的四字词语。
【教学目标】
1、认识“宜、层”等11个生字。会写“宜、实”等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秋天景色的特点,喜欢秋天。
3、有收集词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自主合作的学会本课的生字,从词语中体会秋天的美丽。
【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设想】
本课通过三组关于秋天的四字词语展示了美丽的秋天,描绘了秋天的美丽景色,秋天的气候特点和丰收景象,让学生在读词语中体会美丽的秋天,并学会本课要求会读和会写的生字。本课的生字较多而且相对来说有一定难度,因而要调动学生的识字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的识字。先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秋天的体验,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幅秋天的美景,激发学生对秋天景色的兴趣,使他们想了解更多的关于秋天的知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中的三组词语,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联系画面了解词语的意思。学习生字时发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我来教”、“我会读”等形式不断的熟悉生字,达到会读、会写,并引导学生学会积累词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炎热的夏天刚刚过去,凉爽的秋天就来到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去欣赏秋天的美丽景色,好吗?
课件演示秋天风景的录像。
《识字2》教学设计(精选16篇)
《识字2》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学会5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两根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种笔画。
2、认识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
过程方法目标
在学生识字实践活动中,有效展开识字过程,有机渗透识字方法的指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环境意识,渗透审美教育。
2、通过词串识字,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能严格按笔顺描红,正确书写田字格中的生字,把字写端正,匀称。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地诵读词语,体会押韵,培养语感,能选用文中的词语说一两句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小组一张课文插图及词卡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课件展示识字 3 插图
小朋友们,看!在金色的秋天里,一群小学生跟着老师到公园游玩。快听,他们的笑声多么响亮!你们想加入他们快乐的行列吗?那就让我们来学习“识字3”一同去闯关。
2、伸出你们的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识字3
学生齐读课题。
3、激发兴趣
在本课的智力闯关游戏中,大家不仅会学到知识,而且还能获得一把标志着闯关成功的——智慧金钥匙。希望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各展所长,这样每位同学都能得到它,那时屏幕上将会为大家绽放庆功的焰火。相信,你们会笑得比他们更开心。
点评:激情激趣,初步开启学生的情意系统,为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识字学习活动,作好情绪上的准备。
识字1教学设计(通用15篇)
识字1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由5条关于团结合作的谚语组成,这几条谚语通俗易懂,给人们启示也很深刻。如“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座右铭,用来时时提醒自己,教育自己。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谚语,培养学生有积累谚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识记10个生字是本课的重点。
对5条谚语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课时】
全课时。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必需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有自由表达的空间,有展示才能的舞台,有自主发现的过程。“在读课文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还发现了什么?”作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设计,这几句话不但构建了本课教学的整体思路,而且把学习的自主权完全还给了学生,使学生放开了手脚,大胆去探索,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
一、利用学生喜爱的卡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朋友,大家看他是谁?出示课件,他就是小朋友最喜欢的小博士,他还带来了一些礼物,看这是他带来的智慧星,他让我奖给那些肯动脑、会合作、积极参与的同学,你们想不想得到智慧星?要想得到奖品,先过第一关,老师出一些填空考大家。
团结起来__________,一个人的力量__________,集体的力量__________。谁能不能举个例子来说明,(出示课件)蚂蚁搬豆。
识字5 教学设计(精选12篇)
识字5 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树”,感受树的象征意义,提高赏析散文的能力。
2、通过朗读,品味,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去解读文本。
3、理解课文的文化情怀与都市色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重点合作探究文本中“树”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
①比较“菩提”与“棕榈”的抗争精神。
②通过探究整合学生在导学案中出现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熟知本文的形神、情理、虚实。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林德(1962-1996),本名林耀德,生于台北市城中区,原籍福建厦门,先祖侨居于缅甸仰光市。先后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私立天主教辅仁大学法律系财经法学组。1977年开始创作生涯,次年发表诗歌和散文作品。著有诗、散文、长短篇小说等各类创作三十余种,编有选集《台湾新世代诗人大系》等四十余种;各项作品获国家文艺奖、梁实秋文学奖首奖、时报文学奖首奖等三十余项。
二、补充资料
林德散文的都市思维(章妮)
林德充分正视都市,而且还刻意倡导和创作了为都市谱写身世的“都市散文”。他认为“整部人类文明史无疑将发展中的箭头指向都市化的路径现代都市终究是我们生活所面对的现实”。都市的一切表征——铁轨、大厦表面的铜面减光玻璃、升降机、熔焊面罩等都可以入文。生活在都市的诗人应该“紧紧抓住时代的咽喉”,“以人的自觉与都市化的思考,去前瞻和关切未来”(《都市中的诗人》)。诗人的“自觉”不仅使他意识到“这一切正是文明的本身在说话”(《靓容》),还使他清醒地看到都市中繁荣靓容里的难以解决的“文明苦果”——罪恶、噪音和污染等。在书写都市各种表征的同时,他显示了对它们的理解。因为他把都市与田园、乡村、城镇同看做“人类改造地球不同程度的现象”,认为“在农业步入工商业化纪元之后,那一望无际的单一作物栽培只有在温度和色泽上与沙漠有所区别,这种残酷的重复和单调本质又何异于都市中一式的水泥窝巢”(《都市中的诗人》)。它们是都市的必然之物。都市与文明勾连在一起时,已经不再是具体的、传统意义上的都市,它隐喻的是文明状况和文明进程。故而,他“心灵精神家园”层面上的乡愁并没有指向温煦的田园和乡村,而是直指都市文明。在虚构和想象中书写都市符征——洗衣机、果汁机、冷气机、电视机等,他全力展示的是人被自己创造的文化和各种类象包围起来,人的主体性不得不退让给物的世界。“拥有电话机的房间是阳性的,而没有电话机的房间自然是阴性的;拥有主机的房间是主人,拥有分机的房间则是奴仆”,都市文明的符征以其硬度和质感划分了人类文化的结构,规定了人的位置,以其“冷漠性表征出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冷漠性”。他的都市思维不仅关照显在的符征,更多地是对深层都市文明内涵的发掘。《宠物K》以短小的篇幅,讲述“我”饲养的一只宠物——乌龟K在水中忍饥养自己的宠物——两只孑孓。“在这种连弄臣都不再可靠的世纪,人类饥渴的性灵益加需要宠物来弥补情绪上的失落”,人饲养宠物,无名的宠物也有自己的宠物。人就是宠物,宠物就是人。K的被拘束、无名性以及性灵的失落也是现代都市人的精神境况。从日常生活经验到都市现象,再到对都市文明内涵与机制的探讨,林德在散文中实践着他自己的提倡:“要表现人类在‘广义都市’下的生活情感,表现现代人文明化、都市化以后的思考方式、行为模式;他的多元性、复杂性,以及多变性。”
识字 7 教学设计(通用14篇)
识字 7 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
2、能看图体会字义,初步了解象形字、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识字能力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小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识字七。这课一部分是看图识字,然后读一首诗,再识几个字,先请小朋友自己看图识字,怎么学呢?
1、看着拼音把字音读准了。
2、特别要对照图,看看哪些图能帮助你们记住字形,哪些图能帮助你理解字的意思呢?
好,就请你们把书翻到84页,自己来学。
【上课开始教给学生学习看图识字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第二个问题的提出,让学生自己初步感知“字形——图——意思”之间的关系,为下面的进一步探究做好伏笔。】
二、学习字词:
(一)教学“亭”、“停”。
小朋友,你们刚才自己学了,学会了吗?
亭:
1、出示“亭”字
2、谁学会了这个字?谁来读准它的音?
3、你是怎么记准字形的呢?
4、点和横就是亭子的顶部,亭子中间就像口,秃宝盖就是亭子檐,下面几根柱子用什么来表示啊——丁。
5、你们看,这个字多么像这座小亭子啊!这个小朋友真会学习。我们一看到“亭”这个字形,就能想到小亭子的样子。
6、一起读准它的音
停:
1、演示课件。
2、你们看啊,有个人走过来啦,到了亭子边,怎么样啦?
3、出示“停”字。
4、这个字我们以前记过,有了字形,谁来讲讲它的意思?
《识字1》教学设计(通用15篇)
《识字1》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本课将介绍公园景物与设施的词语串起来组成韵语,共四行12个词语,第一、二、四行最后一个字押a韵,便于学生诵读。课文配有图画,可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公园,展开想象,同时有利于学生将词语和它表达的事物联系起来。
教学目标:
了解公园的景物与设施,懂得要从小爱护公物。按顺序观察图画,能把图画上描绘的事物与词语相联系。学会掌握本课的1种基本笔画、5个生字,认识8个二类字,理解词意。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构想:
本课描绘了公园里美丽的景物和小朋友兴高采烈地进行娱乐活动的情景。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调动学生原有的实践感知经验,获得对公园的整体印象。要紧扣为识字服务的旨意,从整体上感知图画所描绘的事物同词语之间的联系,结伊词串”的形式特点,引导学生整体诵读,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押韵,将识字、理解词语、认识事物融为一体。严格指导学生正确描红,按笔顺练习写字。同时,要注意以形式多样的识字游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识字兴趣,巩固识字效果。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本课的12个词语,会对生字进行扩词;指导书写“水、火、山”三个生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观察图画,引出词语。
1.(出示挂图。)小朋友们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公园。)那么,公园里有些什么好看的景色,好玩的东西呢?请小朋友们指着图,和同桌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