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历史》教学设计(通用7篇)

《历史》教学设计 篇1

  美国南北战争

  万荣县城关一中 王 丽

  教学目标

  1、知道美国独立后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南北战争的性质、意义。

  2、识记《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了解林肯的主要活动

  3、分析美国内战的爆发是两种经济制度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4、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 南北战争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与内战爆发的关系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标

  出示美国诗人惠特曼写的一首诗篇《啊,船长!我的船长啊》,这首诗用以悼念美国的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总统,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他为什么会受到美国人民如此高的评价?教师板书,学生阅读学习目标。(1、知道美国独立后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2、识记《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3、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自学质疑(学生自学课文,填写下列问题,不会的问题注意标记。也可参考自主测评)

  1、1860年11月,主张 的共和党候选人 当选总统。

  2、内战初期,北方屡屡失利,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 、

  ,扭转了战局,加速了北方军事胜利的进程。

  3、 年7月,联邦军在东线取得 的胜利,1865年4月,

  联邦军攻陷 ,南方军投降,持续 年的内战宣告结束。

  4、经过内战,美国废除了 ,解决了 ,维护了 ,

  为 扫清了道路 ,并为 奠定了基础。

  (三)交流、展示、点拨

查看全文

《历史》教学设计(通用6篇)

《历史》教学设计 篇1

  知识与能力:

  基础知识:1、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2、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高一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方法与过程:

  ①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②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高一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高一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高一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渊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讲授新课:

  一、单元序言分析: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1996年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更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四千多年前我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呢?本单元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中国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高一学生形成时间概念。)

  2、本专题的关键词是“政治制度”。考查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响等各方面的内容。本单元分四个阶段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进行了概述,向我们描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查看全文

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教学设计

专题四、民主集中制: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一、《民主集中制: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分述(我国的国家管理形式)
1、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 
2、按照民主集中制建立的新型政体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
4、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专题导语:
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体的巨大优越性。中国为什么不能实行西方式的民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形成和确立起来的?同资本主义民主政体相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什么?如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我们将进一步明确: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体现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性质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体制的模式。

三、课程标准:
4.9 归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职权,理解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4.10 分析我国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的关系、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阐述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4.11 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民主制度的特点,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第一框题  人民的选择  历史的必然
一、【课程标准】:
4.11 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民主制度的特点,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查看全文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教学设计

一、贯彻新课改教学理念

本节课力求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老师为导”的教学观。注重过程性,以问题为中心,关注问题,引发问题,围绕问题展开叙述,进行探究;注重实践性,采用多种教学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平等的交流中完成教学目标;注重开放性,给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开阔的空间和视野,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思考、去查、去做,使学生在多层次的探究活动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增长学习的能力。

二、明确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在历史进程中,我国人民作出的郑重选择,也是由其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党的基本执政方式。

2.能力目标

中国共产党执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人民对中国近代史上各种政治力量和出现的种种建国方案进行比较鉴别作出的抉择,引导学生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的能力。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人民创建新中国的光辉历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使学生对党的认识升华,进而更加信赖和热爱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书本知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三、教材处理和思路设计

首先投放《焦点访谈》──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专题,给学生设置政治情景,引出本节要学习的问题。然后激励学生紧跟时代步伐,带着问题,共同探究第六课第一框《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查看全文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1977年邓小平对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整顿;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及历史意义;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展开;十一届六中全会及《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及历史意义的教学,培养学生结合史实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主要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历史意义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而且是中国命运的转折点。从此,中国走向了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通过对《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主要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树立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观点,并对学生进行真、善、美观念的教育。

4.学法指导方面:

(1)通过引导学生结合史实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帮助学生学会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有关资料,帮助学生学会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及伟大历史意义是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国拨乱反正,是从这次会议开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揭开序幕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的前后开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习这一内容,既能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查看全文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

2.掌握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3.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

4.理解《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二、德育目标

1.“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是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使国民经济得到较快恢复。

2.通过对“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否定,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学习,培养学生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通过掌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标志着我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高尚情操。

三、能力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思考“文化大革命”给中国革命和建设造成的严重破坏和损失,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和关于真理问题讨论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再现再认历史的能力。

2.讲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内容和意义,结合改革开放的成就引导学生思考,使我们理解“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这一深刻的主题。培养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当代一些重大问题,提高学生阐释历史的能力。

3.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讨论:“‘文革’结束后中国应向何处去?”,提高他们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初步培养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进程的能力。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及伟大历史意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