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子的教案

时间:2025-04-05

《有趣的沙子》教案(精选11篇)

《有趣的沙子》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比较感知干沙松散的特点,了解湿沙可以塑形的特点。

  2、体验玩干湿沙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三盆干沙,人手一份托盘,一只小碗、喷水壶、

  2、操作材料:干沙两盆,小碗、

  3、孩子对干沙有了初步的感知。

  活动过程:

  一、出示沙雕,抛出问题

  1、教师出示沙雕

  2、抛出问题:你们想不想试试做沙雕?

  二、尝试塑形,发现问题

  1、小朋友用干沙尝试操作。

  2、讨论交流:你成功了吗?为什么?

  3、小结交流:干沙是松散的,所以无法塑形。

  三、探索湿沙,感知特点

  1、设疑:干沙没法塑形,怎么办呢?

  2、幼儿操作将干沙变成湿沙。(提供喷壶)

  3、探索湿沙,自由塑形。(用手捏一捏,搓一搓,将湿沙做成一件物品)

  4、交流讨论:这次你成功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5、小结梳理:干沙和湿沙不一样,湿沙可以塑形的。

  四、再次尝试,体验乐趣

  1、幼儿观察并介绍材料(模子)

  2、教师示范制作:将小动物的肚子填的饱饱的.,用力按一按,将多余的沙子去掉,快速的倒出来。

  3、幼儿尝试制作。

  4、欣赏作品,再次理解沙子可以塑造成各种形状的。

  5、经验输理:用漏斗装沙、细网撒沙,发现沙的细小;用筛子筛沙,也发现沙的细小及松散;把沙放到水中,发现沙不融于水。

《有趣的沙子》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沙子的特点。

  2、了解沙子的用途与危害。

  3、在动手操作中培养与同伴协作的能力。

查看全文

泥土和沙子观察

活动目标:

1、在玩玩乐乐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沙子和泥土的特性。

2、在活动中乐意表达自己的发现。

3、通过活动感受科学的乐趣

二、准备:

1、选择一块有沙子和泥土的场地(根据条件定)

2、人手玩沙工具一件

3、透明杯子人手一个(装水),细棍一根

三、过程:

1、带领幼儿到室外有沙和泥土的地方,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今天,我们要和沙子、泥土做好玩的游戏,好吗?”

2、操作活动一:筛一筛

(1)出示玩沙工具,问:这是什么?

介绍玩沙和泥土的工具,交代操作目的、要求。

教师引导语:我们要用篮子去装一装沙子和泥土,你会有什么发现,待会儿告诉 大家,注意玩的时候不能抛洒沙子。

(2)幼儿自由谈论玩沙和泥土的发现。

教师引导语:你刚才是怎么玩的?你有什么发现?

查看全文

一壶沙子变成了一壶清冽的水

导语 :在沙漠里,干枯的沙子有时候可以是清冽的水——只要你的心里驻扎着拥有清泉的信念。“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使你倒下。如果你自己的信念还站立着的话。”这是著名的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的名言。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要熄灭心中信念的火把。

   浩瀚的沙漠中,一支探险队在艰难地跋涉。头顶骄阳似火,烤得探险队员们口干舌燥,挥汗如雨。最糟糕的是,他们没有水了。水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信念,信念破灭了,  一个个像塌了架,丢了魂,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队长。这可怎么办?

   队长从腰间取出一个水壶,两手举起来,用力晃了晃,惊喜地喊道:“哦,我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沉甸甸的水壶从队员们的手中依次传递,原来那种濒临绝望的脸上又显露出坚定的神色,一定要走出沙漠的信念支撑他们踉跄着,一步一步地向前挪动。看着那水壶,他们抿抿干裂的嘴唇,陡然增添了力量。

   终于,他们死里逃生,走出茫茫无垠的沙漠,大家喜极而泣之时,久久凝视着那个给了他们信念支撑的水壶。

   队长小心翼翼地拧开水壶盖,缓缓流出的却是一缕缕沙子。他诚挚地说:“只要心里有坚定的信念,干枯的沙子有时也可以变成清冽的泉水。”

查看全文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精选3篇)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篇1

  张笑天——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把握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

  本文说明其观点的行文顺序及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善于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中提取主要信息

  (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合乎逻辑的分析、探索

  2、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理,领会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本文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被公认为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的阿西莫夫所撰写的一篇说明性文章《被压扁的沙子》。

  文章的题目通常对文章有一定的概括或提示作用,看到本文的题目《被压扁的沙子》,你猜想本文会写些什么呢?大概会介绍类似沙子为什么被压扁,或者被压扁的沙子是什么样的之类的问题吧。

  本文到底介绍什么科学知识,我们肯定能在文章里找到答案。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进入阿西莫夫书写的科学世界吧!

  (二)据言知意你从文中知道了什么?

  请同学们浏览文章,了解本文究竟揭示了什么科学奥秘,借此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在品析之前解决字词知识。

  1、文章是介绍沙子的知识吗?(有关恐龙灭绝的原因,原来本文的主角不是沙子,而是恐龙)

  2、题目是《被压扁的沙子》,内容却恐龙灭绝的原因,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偏离主题了?我们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会不会更好?

查看全文

被压扁的沙子(精选4篇)

被压扁的沙子 篇1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科普文章的准确、生动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o查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

  解释词语。

  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思考阅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可查阅有关恐龙的科普读物,收集整理关于恐龙的知识。

  教师:o制作课件。《侏罗纪公园》片段、光碟《中国冰川》中大陆漂移示

  意图。

  准备多媒体教学平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恐龙无处不在》

  教学步骤

  激趣导入

  (放映《侏罗纪公园》片段)

  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像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

  撼。那么你们知道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 500万年前灭绝了呢?

  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

  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整体感知

  学生阅读,检查预习。

  遗骸(hai2):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chan2chu2):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zhe3zhou4):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追溯(su4):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查看全文

被压扁的沙子阅读答案

  斯石英是用于验证古代恐龙灭绝的原因之一的“撞击说”。下面由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被压扁的沙子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被压扁的沙子阅读材料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前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 ℃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被压扁的沙子阅读题目

  1.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粹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