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的教案

时间:2025-04-05

最后一根火柴(通用3篇)

最后一根火柴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屏”,会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层层深入地理解科考队员面临的处境和他们的表现。理解:最后一根火柴点燃了篝火,那又是什么点燃了这最后一根火柴?

  3.理解“老队长沉默了一会儿……我们的眼睛里涌出了激动的泪花”的内在含义,让学生认识到:在危急时刻,只有坚强、镇定和智慧才能创造化险为夷的奇迹。

  4.建立学生的危机意识,培养生存意识。

  教学重点:

  1.朗读中理解课文。

  2.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揭示的道理:在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往往要用百折不挠的意志和聪慧的头脑来化险为夷,达到自我拯救的目的。引导学生认识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总是风平浪静,一旦处于危急时刻,这是求得生存的最好态度和最好办法。

  教学准备:

  火柴、可可西里暴风雪图片或课件、生字卡。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质疑导入。

  1.播放课件:可可西里山,又名可可稀力山。蒙语意为“青色的山梁”,藏语意为“美丽的少女”。位于青海与西藏境内,这里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气候寒冷、空气稀薄,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一半,被称为“人类生存的禁区”。它是世界上第三位、中国第一位的无人区。有一次,我国科学考察队员在这里突然遇到了暴风雪。

  2.将课件的画面停止,试着猜想后面发生的故事?

  3.出示实物火柴。在老师板书时跟着书写“柴”字。

查看全文

五盒火柴(精选2篇)

五盒火柴 篇1

  有益的学习经验:

  1.理解故事内容,学讲故事中角色的对话。

  2.认识货币,知道货币的作用。

  准备:

  实物硬币和纸币。故事角色纸偶:鼠、河马、黑熊、山羊、鸭、猫。

  活动与指导:

  1.认货币:“到商店买东西要用什么?”知道钱就是货币,中国的货币是人民币。

  出示硬币和纸币,认识硬币和纸币,认一认不同的票面。

  2.引起听故事的兴趣:“我们人可以用钱买东西,可是动物没有钱,它们怎样买东西呢?听听动物买东西的故事。”

  告诉幼儿故事的名字,讲故事给幼儿听,讲完后问幼儿:“故事里有谁?”回忆故事的角色。

  3.出示故事角色纸偶,引起再听故事的兴趣,提出再听的要求:“记住小老鼠先找的谁后找的谁?说了什么?用什么换什么?”

  教师操纵角色纸偶讲故事,讲故事中教幼儿学说角色对话。

  4.谈话:“你用钱买过东西吗?在哪里买的?是怎样买的?”让幼儿谈谈自己使用货币购物的生活经验,知道使用货币很方便。同时向幼儿进行节约用钱的教育,知道乱花钱不好。

  附故事:

  五盒火柴

  小老鼠家的火柴用完了。鼠妈妈拿出块花布,让小老鼠到市场上去换火柴。鼠妈妈说: “快去快回,我还等着做早饭呢!”

  小老鼠一边走一边看手中的花布。他心里想:妈妈的手多巧呀!这花布织得真漂亮!

  来到市场,小老鼠看见了又高又胖的大河马,大河马的手上托着五盒火柴。

  “大河马,大河马,我用花布换你的火柴。”

查看全文

七根火柴(通用13篇)

七根火柴 篇1

  教学建议

  一、关于题目的内涵

  这个题目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火柴”前面加上“七根”这样精确数字进行限定,给读者以非同寻常的感觉,因此而造成悬念。标题既揭示了小说的内容,又提供了故事情节设置与展开的线索。同时,它又是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品质展现的依托。读完小说,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作者说:“它是从我的见闻和感受里来的。在战争中,我多次看见过这样一个战士的手啊。握着枪的,攥着担架杆的,拉着战友的,抚摸在同志额角上的……”如今,我已经不能确切地说出,在我握着笔写的时候,到底是想起了记忆中的哪一件事、哪一只手。但是,在这短短的两千字里,确实凝结了我在战争中直接获得的生活体验:关于人,关于人的手和心灵,关于战争中人和人的关系,以及战士的忠诚。就连一个细节、一点感受、一星思绪,也得从真切体验里得到。

  这段话告诉我们,标题是生活真实的高度概括,是作者切身体验的艺术再现,它所要表现的是“人”,“人的心灵”。因此,标题有着深刻的内涵。

  二、段落层次

  以为线索来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1-8段):对火柴的渴望。

  第二部分发展、高潮(9-22段):献火柴的感人情景。

  第三部分结尾(23-26段):火柴发挥了作用。

  三、课文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

  用自然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人物、展开情节,是这篇小说的一个特色。小说一开始就叙述了草地上忽雨忽晴,雨中夹杂着冰雹的坏天气,紧接着又用卢进勇的眼光来观察暴雨后的草地:“看不见人影,听不见人声”“荒草躺倒在烂泥里”“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这些描写不仅展示出人物活动动的背景——艰苦的长征途中,而且烘托出“火”对于长征、对于革命的重要作用,暗示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卢进勇活动的环境也是无名战士活动的环境,所以这段自然环境的描他是为无名战士的出场和他的英雄行为做铺垫。

查看全文

最后一根火柴阅读答案

  不知你对《最后一根火柴》是否还有印象?它可是我们小学语文学过的一篇课文哦。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最后一根火柴》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阅读。

《最后一根火柴》阅读原文

  一个六人组成的考察队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突遇暴风雪,迷失了方向。天渐渐黑下来,老队长神色告诉大家,如此恶劣的天气,营救工作根本无法进行,我们必须设法熬过今晚才有获救的可能。大家的心一下子跌到了无底深渊。谁都明白,这里夜间温度将降到零下37度,要想在野外熬过一夜几乎是不可能的。

  最后,他们发现一块上部凸出,下部凹入约一米的巨岩,大家一起挤进去。六个人背靠背,蜷缩着,彼此用身体取暖。

  这时,队员们发现,他们栖身的巨岩下面竟缠绕着许许多多干枯的树枝。大家激动不已,把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全队唯一的烟民——老队长。老队长心领神会,从怀里掏出一盒火柴。遗憾的是,火柴盒里的火车柴仅剩区区几根了。

  这里海拔数千米,氧气稀薄,肆虐的寒风无孔不入。大家用身体挡着风,一根、两根、三根,火柴“哧”地一亮便熄灭了,腾起一缕青烟。仅剩最后一根火柴时,老队长不敢再划了。他清醒地知道,如果这根火柴再不能把柴火点燃的话,他们将魂断高原。

  气氛骤然紧张起来,老队长拿火柴的手开始颤抖。狂风裹挟着雪粒打在脸上,六条生命,一根火柴,上演着与死神对峙的悲壮一幕。

  深思熟虑了许久,老队长命令大家把yōng zhǒng的外衣脱下,拥在各自胸前,然后用身体围成一圈,将老队长划火柴的手围得密不透风。在火柴擦向磷纸的刹那,每个人都竭力屏住了呼吸。“哧”地一声,火柴zhàn kāi 一朵绚丽的火花,将浓重的夜幕撕开一角,老队长将自己的帽子点燃,放在树枝下。火苗欢快地跳跃着,映红了六张激动的脸庞,温暖了六颗冰冷的心。在那漫长的一夜,在那生死之间,大家感到了自身的渺小,同时对那根救命的火柴产生了近乎崇拜的敬意。天亮了,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人们的眼里闪烁着泪花。

查看全文

18 最后一根火柴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屏”,会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层层深入地理解科考队员面临的处境和他们的表现。理解:最后一根火柴点燃了篝火,那又是什么点燃了这最后一根火柴?
    3.理解“老队长沉默了一会儿……我们的眼睛里涌出了激动的泪花”的内在含义,让学生认识到:在危急时刻,只有坚强、镇定和智慧才能创造化险为夷的奇迹。
    4.建立学生的危机意识,培养生存意识。
    教学重点:
    1.朗读中理解课文。
    2.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揭示的道理:在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往往要用百折不挠的意志和聪慧的头脑来化险为夷,达到自我拯救的目的。引导学生认识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总是风平浪静,一旦处于危急时刻,这是求得生存的最好态度和最好办法。
    教学准备:
    火柴、可可西里暴风雪图片或课件、生字卡。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质疑导入。
    1.播放课件:可可西里山,又名可可稀力山。蒙语意为“青色的山梁”,藏语意为“美丽的少女”。位于青海与西藏境内,这里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气候寒冷、空气稀薄,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一半,被称为“人类生存的禁区”。它是世界上第三位、中国第一位的无人区。有一次,我国科学考察队员在这里突然遇到了暴风雪。

查看全文

鄂教版《七根火柴》教案1

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的结构线索;
2、 品读文章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感悟人物形象,学习红军战士对党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研讨无名战士献火柴这一过程中的细节,品味人物崇高形象。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简介作者
1935年,由于我们党内某些领导人的失误,中国工农红军被迫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
  长征。历经一万多里的行程,红军战士们爬雪山,过草地,巧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留
  下了许许多多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王愿坚的七根火柴就为我们讲述了红军过草地时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之歌。
      那么你了解王愿坚吗?谁能为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他的情况?
(学生介绍后略作强调、补充)
王愿坚(1929-1991) , 山东诸城人,当代著名作家。其代表作:《党费》、《粮食的故事》、
 《七根火柴》……
      (过渡语)
       他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聆听七十年前那个悲壮的故事,感受火柴在长征途中的巨大作用。
二、 走进课文,感知故事。
1、 问:这篇文章是围绕什么来写的呢?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火)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