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

时间:2025-04-05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精选9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的情节

  2、分析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的形象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人物语言分析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邃悠远,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在耳畔,我们的思绪都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的画面,引向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95回和96回的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早已脍炙人口,京剧里就有《失空斩》(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孔明挥泪斩马谡)的经典曲目。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95回和第96回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谡睿偏裨 椅角垓心文几殛鲧干系疑兵须哨见鼓噪

  2、弄清众多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指明学生翻译课后练习二中出自《三国志》中的两则史料。

  明确:译文1.诸葛亮出兵祈山。魏主曹睿加封张郃特进的官职,派他统领各路军马,到街亭抵御诸葛亮的将领马谡。马谡依仗南山的险要,不到山下据守城寨。切断了马谡部队的取水道路,发动进攻,将马谡打得大败。

查看全文

202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知识点(通用3篇)

202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知识点 篇1

  基础知识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2.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4.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5.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6.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7.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8.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9.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10.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11.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1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14.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5.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16.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7.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8.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19.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0.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21.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202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知识点 篇2

查看全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高一上册《小狗包弟》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17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高一上册《小狗包弟》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1

  课文

  一个多月前,我还在北京,听人讲起一位艺术家的事情,我记得其中一个故事是讲艺术家和狗的。据说艺术家住在一个不太大的城市里,隔壁人家养了小狗,它和艺术家相处很好,艺术家常常用吃的东西款待它。“*”期间,城里发生了从未见过的武斗,艺术家害怕起来,就逃到别处躲了一段时期。后来他回来了,大概是给人揪回来的,说他“里通外国”,是个*,批他,斗他,他不承认,就痛打,拳打脚踢,棍棒齐下,不但头破血流,一条腿也给打断了。批斗结束,他走不动,让专政队拖着他游街示众,衣服撕破了,满身是血和泥土,口里发出呻唤。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忽然一只小狗从人丛中跑出来,非常高兴地朝着他奔去。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舐舐,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边。最后专政队用大棒打断了小狗的后腿,它发出几声哀叫,痛苦地拖着伤残的身子走开了。地上添了血迹,艺术家的破衣上留下几处狗爪印。艺术家给关了几年才放出来,他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几斤肉去看望那只小狗。邻居告诉他,那天狗给打坏以后,回到家里什么也不吃,哀叫了三天就死了。

  听了这个故事,我又想起我曾经养过的那条小狗。是的,我也养过狗,那是1959年的事情,当时一位熟人给调到北京工作,要将全家迁去,想把他养的小狗送给我,因为我家里有一块草地,适合养狗的条件。我答应了,我的儿子也很高兴。狗来了,是一条日本种的黄毛小狗,干干净净,而且有一种本领:它有什么要求时就立起身子,把两只前脚并在一起不停地作揖。这本领不是我那位朋友训练出来的。它还有一位瑞典旧主人,关于他我毫无所知。他离开上海回国,把小狗送给接受房屋租赁权的人,小狗就归了我的朋友。小狗来的时候有一个外国名字,它的译音是“斯包弟”。我们简化了这个名字,就叫它做“包弟”。

查看全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说课稿集锦(通用6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说课稿集锦 篇1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再别康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优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再别康桥》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查看全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我有一个梦想》教案设计(精选14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我有一个梦想》教案设计 篇1

  同步闯关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shē)谈                     白雪(fù)盖信守(nuò)言                    汹涌澎(bài)b.真(dì)                      (bō)夺权利野(mán)行径                    (tuì)变变质c.(chǔ)备                     披(luò)真情坚如(pán)石                    立功(shú)罪d.(pí)乏                      (lì)行义务(zhěng)救灵魂                 

查看全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通用3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升古典诗歌鉴赏的能力。

  2、熟读课文,了解“树叶”“木叶”“落叶”“木叶”的情感差别以及作者的观点。

  3、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古诗词句子,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

  1、理解“树叶”“木叶”“落叶”“木叶”在艺术领域的差别。

  2、把握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征。高考导航:

  1、积累文中“相去无几”“一字千里”等常考成语,纠正文中“一字千金”的错误。

  2、把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以及高考常见意象的含义。学法指导:

  1、熟读课文,走进文本,认真细致地把握语句的含义以及作者的观点。

  2、调动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做一番比较。

  3、总结并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带规律性的鉴赏方法,并且尝试用这种方法去鉴赏诗歌。教学媒介:多媒体、导学案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好,我姓卓,卓文君的”卓“,我来自广西;我的丈夫姓张,来自云南富源。”

  【提问】

  请问,我刚刚这段话给大家传递了一个什么暗示性的信息?

  ——我已经算得是云南人。

  是的,文字具有联想意义,可以传递一些暗示性的信息,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看看木叶给我们传递什么暗示性的信息。

  二、文本探究

  (一)摆现象——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

  【提问】

  文章的题目是《说“木叶”》,这告诉我们本文主要讨论的中心是“木叶”,那么请问,文中告诉我们一个有关“木叶”的什么现象?(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一段,筛选有效信息。)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