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通用14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写的回忆父亲遇难过程的文章。本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第一部分讲被捕以前,第二部分讲被捕,第三部分讲在法庭上,从中表现李大钊对革命高度负责,处乱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深沉的爱。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认识“瞅、钊”两个字,能正确写出下列词语:“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查找有关李大钊同志的资料,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朗读领会描述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学构想:学生通过互助学习,先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按练习的提示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抓住重点语句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的伟大的革命精神,注意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写法的好处。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的背景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李大钊其人,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结合课文理清顺序并认真学习、阅读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是李星华回忆她的父亲李大钊的文章,当时,正值她的父亲遇难16周年。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同志,他的血是不会白流的,祖国和人民将永远怀念他。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精选19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收集关于李大钊的故事,大家互相交流。
教学媒体:投影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激情:
同学们,看着你们胸前的红领巾,你可曾想到什么?它是国旗的一角,是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位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出示:李大钊的画像。)一起学习第13课,(板题、读题)。下面让我们随着课文回到十六年前,看看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的英雄事迹。
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李大钊?
这篇课文是作者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写的。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2)同桌互相检查预习情况。
要求: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3. 检查自学:
1) 读生字,正音。
2) 通过预习你知道什么?(简要地复述课文以及简介作品背景。)板书: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
通过预习,同学们已经知道课文是写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的事,请浏览一遍课文,找出相应的三部分。
(读后提问。)
4. 细读课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精选4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组:深深地怀念中的第一篇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说教材
本册教材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最后一册教材,是衔接中小学语文学习的桥梁。俗话说:编筐窝篓,全在收口。因此,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语文阅读作文能力的提升,不仅对中学语文学习有益,更是学生终生学习的.必备能力。
本组课文共有4篇,都是追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有大义凛然的李大钊,有舍身引路的郝副营长,有日夜操劳的开国总理周总理,有舍己救人的张思德。虽然他们所处的时期不同,但是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是相同的,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是相同的。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英雄。
《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贞革命的伟大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深深地思念。这篇文章除开头外,是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记叙的。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李大钊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受到革命的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的面对危险,平和的面对家人的悲伤,以及无所畏惧的面对死亡。
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教给他们读书作文的方法。“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教给学生寻求“活水”的方法,他们才能够思如泉涌,妙笔生花。
二、说学情
本班62人,学习语文的兴趣都很浓厚,并且具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他们的朗读入情入境,他们的表达酣畅淋漓,他们的倾听全神贯注,他们的笔尖真情流露。在这样的课堂,教这样的学生,只需要教师的点拨引导,只需要教师的“授之以渔”,“原生态”的语文课堂即可呈现,当然这只是预期的效果。
《十六年前的回忆》同步练习(精选15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同步练习 篇1
一、看拼音写词语
jūn fá yú lè piān pì jiǎo xíng kǒng bù
( ) ( )( ) ( ) ( )
xiàn bīng hán hú shū jí yì yōng ér rù
( ) ( ) ( ) ( )
二、多音字组词
三、划去不正确的读音
勉强(qiáng、qiǎng) 待会儿(dài、dāi) 书籍(jí、jì)
含糊(hú、hu) 拥入(rōng、yōng) 夹袄(jiá、jiā)
四、比一比,组词语
阀( ) 娱( ) 僻( ) 刑( )
伐( ) 误( ) 避( ) 型( )
峻( ) 详( ) 绞( )
竣( ) 祥( ) 咬( )
五、搭配要恰当,用直线连起来
伟大的 态度 耐心地 问
慈祥的 力量 奇怪地 说
严峻的 面庞 坚决地 讲
六、选词填空
严峻 严肃 严格 严厉
1、不管怎么说,( )要求自己总是有好处的,因为它会让人进步得更快。
2、他一再违反纪律,今天终于被老师( )地批评了一顿。
3、形式非常( ),伤员必须马上转移。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精选17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语文教案-十六年前的回忆。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谁能说一说你对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的理解?
2.简介李大钊。
(可让学生结合手里的资料,谈一谈对李大钊的了解,然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2.指名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1)正音:待会儿、沉着
(2)指名回答思考题。
(课文主要讲了李大钊同志的三件事:被捕前、被捕、在法庭上。)
三、分小组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10个生字的字音,会用生字组词。
2.理解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四、分组探究课文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如:“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3.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
4.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语文教案(精选14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语文教案 篇1
《语文课程标准》两次提到“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历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所没有提到的。阅读教学更为典型,阅读不但是因文会意的理解活动,而且是以文会友的对话行为。学生和教师都是文本的读者,都要与文本的作者对话,这是一种全方位、跨时空的交流。
何为对话?《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是:① 两人或更多人的谈话。② 国际上两方或几方之间的接触或谈判。哲学意义上的对话,中国最早是老子阐释的: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即对立两极的相互作用,最后达到一种具有再生能力的和谐状态。文学意义上的对话,集中体现在巴赫金对话小说理论中,他认为:“对话性是具有同等价值的不同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文艺学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认为:“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它本身便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综上所述,对话有以下共性:首先,对话展开的前提是对话各方不能完全对立,有共通性。二是对话展开的条件是各方能互补、互促,对话各方具有平等性。三是对话的结果具有创新性。通过开放的对话,“重新建构、生成意义”,打破“二元对抗”的封闭状态。因此,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文本言语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生与文之间的互动,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提高全面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