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读记》教案(精选14篇)
《窃读记》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体会“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的深刻含义。(重点)
2、比较两次“窃读”不同的经历,感受作者在两次“窃读”过程中的不同思想感情的变化。学习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难点)
3、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懂得对生活感恩。(重点)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暑假里我们读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林海音小时候家境贫寒,却酷爱读书,她是怎样读完了一本又一本梦寐以求的书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听听她的读书故事。
二、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记叙一件什么事?
2、“窃读”是什么意思?围绕“窃读”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本文主要讲述了“我”因无钱买书而偷偷躲在书店看书的故事。“窃读”意为“偷读”。
第一部分(1—8段)叙述在紧邻“三阳春”的那家书店“窃读”的经历。
第二部分(9—14段)插叙“窃读”的起因以及经验。
第三部分(15—28段)叙述在另一家书店“窃读”过程中受到的关爱和支持。
三、课文解读
品味“窃读”,感受渴望。
1、边默读课文边勾画出描写“我”是怎样“窃读”的句子,并且加以体会。
圈划:
(1)我跨进书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使矮小的身体挨蹭过别的顾客和书柜的夹缝,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到底挤到里边来了。
(2)一页,两页,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吞读下去。
《窃读记》教案范文(精选16篇)
《窃读记》教案范文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提问释疑的方法自学课文,理解“窃读”,并知道“作者为什么要窃读?”是“怎样窃读的?”“窃读的感受是怎样的?”,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找出能体现作者窃读的句子,感受作者窃读时复杂的滋味,感受作者对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并能有感情地读好其中的一句或几句。
教学过程:
一、看题质疑
1、同学们,杨老师又和你们见面了。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和读书有关的课文,她是著名作家林海音写的。
2、简介林海音。
3、出示课题《窃读记》,请你读读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4、交流板书,归纳问题:
a,谁?(我)
b, 为什么要窃读?(爱看书,没有钱买书:常常光顾书店而从不购买;如果口袋里有钱该多好啊!老师的鼓励)
c,在哪里窃读窃读?(我作者)
d,什么叫窃读?(看到了很多书,感觉很轻松)
e, 怎样窃读的?
f, 窃读的结果怎样?
5、同学们很善于提问,就让带着这些问题,大声地来读读课文,看看自己能不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同时也请同学注意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
二、自学释疑
1、交流,你们读得很认真,看看哪些简单的问题,我们马上就能解决了?
有意识地板书:
如遇到同学解答“怎样窃读的?”追问:还有其他理解吗?请2-3名,然后引导:大家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理解,看来值得我们探讨。那我们呆会一起来研究吧。然后接着问:还有能一下子解决的问题了吗?
2、请你们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加上一些词语来起来读读,你有什么发现吗?
关于《窃读记》教案(精选17篇)
关于《窃读记》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把学生放在一个大的学习情境中学习,把这个单元的语文学习变为学生语文实践的过程,让学习变成一个读书交流的多种形式的活动。每一课的学习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
文本成为学习活动的载体,而不是学习活动的最终目的,这样设计始终把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显著的位置。学生时刻处在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在学习过程中会有积极的思维活动,并且始终伴随着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反思,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思路,使用多种学习策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者。
设计说明
单元学习活动名称为:“我爱阅读”
学习活动贯穿整个学习单元,分四个板块:
1.“读书交流会”。(1课时)学生对于读书有自己的认识,也了解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也有自己喜欢的作者、作品,有自己的读书经验……单元学习开始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安排一次交流活动。给学生一个自由交流的空间,能够看到学生已有的成果,也可以看到学生在读书方面的欠缺,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起点,有利于调整教学思路,真正能做到因材施教、顺学而导。
这一部分就安排综合性学习,提出活动话题,设计方案。让综合性学习贯穿整个学习单元。
2.“品读书滋味,悟读书乐趣”(1-2课),目的是通过两课的学习,让学生和文本作者对话,获得和作者大体相同的感受,对文本由基本的认同感,获得阅读感受;让学生和文本对话,学习文本语言及基本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和自己对话,提出文本的限制,在生活中、在阅读中找到自己的感受;让学生之间相互对话,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有助于提高认识,获得新感受新体验。
《窃读记》教案(通用17篇)
《窃读记》教案 篇1
体会窃读的意义——《窃读记》教学小案例
师:鲁迅笔下的迂腐文人孔已己曾经狡辩说“窃书不算偷”,现在我们也来讨论一下“窃读”算“偷”吗?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找一找自己的依据。
生:我觉得应该算吧。因为书店就是卖书的地方,作者自己也说“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的,恐怕没有”。
生:我觉得不算偷,虽然作者收获了很多,但书店并没有损失什么。
生:那她为什么还要隐藏起来,感到惧怕不安呢?
生:因为有些书店里服务的人对没有钱买书的顾客不欢迎。而作者只是一个真正爱读书,有着强烈求知欲的学生,并没有偷书店的什么。
师:同学们辩论得很热烈。而实际上她和其他读者不一样,只读不买,窃书读。她曾说:“但我偷窃了什么吗?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皆因没有钱,我不能占有读书的全部快乐。”可以说《窃读记》三个字中充满了乐趣,也饱含着作者的辛酸。
《窃读记》教案 篇2一、教学目标1、 学习文中刻画人物运用的细致的复杂的心理描写;2、 了解倒叙的作用;3、 继续训练学生圈划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品味语言、概括总结的能力;4、 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书对于作者巨大的吸引力,通过与自己优越的读书条件进行对比,加倍珍惜并充分利用我们现在的读书机会。二、教学重点1、 学习将两种复杂的心理交织在一起的写法;2、 加倍珍惜、充分利用并积极创造优越的读书条件。三、教学难点1、 品味其中富有感染力、表现力的语言,从而充分感受书对于作者巨大的吸引力;2、 文章在谋篇布局上的技巧——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四、教学突破口对于课题的理解:“窃”的含义,“读”的心理,“记”的内容五、教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步骤(一) 课前预习:1、 熟课文,查清生字生词,把握文章脉络。2、 布置学生互相走访调查同学们的读书环境(包括学校和家中的,如家中藏书、班级图书馆、上网看书等),至少每人走访两人以上。(二) 导入新课:1、 一位学生演讲《我爱读书》;2、 三位学生点评;3、 教师导语引入新课。(板书:作者、课题) 是的,书不仅是一样工具,更是一种超脱凡俗的心灵寄托,一种开发人类智慧的满腔热忱,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书,滋养着我们的血脉和骨肉,滋养着我们的灵魂和精神,滋养着我们的气质和品格,没有书的生活将黯然失色,没有书的人生将会孤苦寂寞,那么,生活中真的没有书,或者书不能满足于我们的欲望,该怎么办?我们今天来体验林海音的窃读经历。(三) 感知新课1、 速读课文,思考:(1)“窃”的含义;(2)“读”的心理;(3)“记”的内容;怎么记的?(1)偷偷的;(2)惧怕;(3)“我”窃读时候的各种经历;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游山者为之赏心悦目的是峰峦起伏,为之惊心动魄的是悬崖飞瀑,赏文者喜欢的是盘绕于作者笔下的生动曲折,波澜起伏、曲径通幽的文章。运用倒叙的手法能起到一波三折、悬念迭起、波澜起伏的妙处。2、 小组交流。(四) 自主体验、品析课文1、 自读课文,圈划出心理描写的字词句,并谈谈你的理解;2、 我们看书都是在窗明几净的教室,或是躺在家中柔软舒适的沙发上,这让我们觉得很惬意愉悦,但是,作者读书时的这种“惧怕”的心理恐怕是我们没有体会过的,那么,我们再次深入文本,快速的阅读文章,理解文章中的最后一句话。作者的快乐源于能够与书中的人物同喜同悲,源于同伟人对话,源于感受着书香气,源于从书本中吸取各种营养。——读书长大。同时,也源于被人关爱,被店员在默默的关心和帮助,这让我认清了人世间的真善美,不再固执的仇恨人类。——在爱里长大。(五) 总结拓展1、 请同学说说学完本课后的感受(或者了解林海音窃读经历后的感受);2、 拓展(1)请举出其他的你所知道的象林海音这样热爱读书的例子; (2)指出:我们应该珍惜、充分利用并积极创造良好的读书条件。(六)布置作业这篇文章对你触动最大的是什么?请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一篇100—200字的文章。
窃读记教案优秀(精选12篇)
窃读记教案优秀 篇1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5、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使读书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中。
【学习重点】
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动作,心理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体会读书的意义。
【学习指导】
品悟——表达——体会——朗读
【知识链接】
林海音(1918-20xx),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中国台湾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因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1948年回到故乡中国台湾。曾任记者、编辑、后从事文艺创作。她的创作丰富,代表队作有散文集《两地》《芸窗夜读》;短篇小说《城南旧事》《烛心》;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等。
【学习过程】
一、基础达标。(预习完成)。
(学法:轻声课文,圈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注意辨音)
1给下列字注音,认读3—5遍,再巩固几遍,写会为止。
踮()________腋________婪________辘()________
窃()________撑________唾()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惧怕――贪婪——唾沫——
窃读记教案(精选14篇)
窃读记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支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情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准备】
1、观察生活中书店人们的活动情况。
2、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讲述,引发兴趣
孩子们,书籍能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读一本好书就好比吃上一顿美味佳肴。那么,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与感受呢?
(学生放谈读书的经历与体会,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适当给以激励与点评。)
刚才,同学们谈得非常好,老师也感受到了你们读书的乐趣。是啊,读书能使人奋进,使人进步,读书也是一个人生命的需要。有这样的一个小女孩,非常喜欢读书,竟然去窃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窃读记》。
二、板书课题,师生质疑
1、板书课题──窃读记。
2、齐读课题,读后,你有什么疑问?
3、学生质疑:
(在什么地方窃读?为什么要窃读?是怎么窃读的?窃读是怎样的感受?)
4、师质疑: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窃读的滋味写清楚、具体的?)
三、初读课文,落实字词
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放声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