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精选15篇)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内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材第110 一112 页的内容及第113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 一4 题。
二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认识将旧知识转换成新知识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2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和验算。
3 .通过学习回收有用垃圾的计算,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 重点难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
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两周前,老师布置了一项调查、收集资料的作业:调查自己生活的社区主要有哪些生活垃圾?每种垃圾大约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哪些垃圾可以作为有用资源回收?同学们可以以生活的社区为单位分组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在下表中:
(二) 教学实施
1 .交流调查情况,并提出问题。
请学生将课前调查的情况进行交流,触发联想,让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融人环境教育中。然后老师把某个小组调查好的一份统计表用投影仪显示出来。如下表:
老师:我们知道纸张和废金属是垃圾回收的主要对象,它们在生活垃圾中共占几分之几呢?
请学生列出算式: + =
2 . 探讨" + "的算法。
(1) 尝试计算" + "。
老师巡视,然后将学生中的几种不同算法列举在黑板上。
① + = + = =
② + = + =
③ + = = =
( 2 )集体。
让学生分别对上述三种计算方法进行。达成共识:第一种算法正确,但不简便。将 和 通分时,没有找10 和4 的最小公倍数,而是找它们的公倍数,所以计算时数据较大,结果还要约分。第二种算法既正确又简便,先找10 和4 的最小公倍数,通分后再相加;第三种算法不对,算理错了。两个分数的单位不同,一个是 ,一个是 ,单位不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搭石》说课稿(精选13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搭石》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搭石》。我将从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策略、教学程序、板书及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来进行今天的说课。
首先,我来说说第一板块:对教材的理解
《搭石》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描写了作者家乡的一道风景——“搭石”。课文从建搭石、走搭石让人们逐渐体会到了平凡中的美。“搭石”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人文景观,从它身上我们看到了乡村人民善良、勤劳、和谐、谦让等品德,它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自然美、心灵美。读了这篇课文,我感受到了:在平凡的事物中也有许多美,只是忙碌中的我们无暇停下心来去发现,去感受这种静美,而文章作者却用这种质朴、清新的语言向人们传递了山村的宁静、恬美,这不正是现在大多数学生不能体验到了吗?因此,这节课中,我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会这种宁静、和谐的美。
基于以上理解,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我将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1~3自然段;第二课时:学习课文4、5自然段,进行口语训练。
下面,我就以第一课时为重点进行阐述。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要求,同时考虑课文特点,我将第一课时的目标确定为:
1、认识“谴、惰、俗”等7个生字,会写“洪、暴、猛”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
3、体会“搭石”的没,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
苏教国标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找规律》教学设计(通用13篇)
苏教国标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苏教国标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9~60页例1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
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探索发现、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
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让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探索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找规律),并能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这类问题。
教学难点:让学生会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如何根据余数来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作业纸附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主题曲《别看我只是一只羊》。会的学生跟着哼唱。轻松课前的气氛。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刚刚的歌曲熟悉吗?谁来说说看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一个卡通形象?(让学生说)老师最喜欢喜羊羊,因为它聪明又乖巧(课件出示喜羊羊图片)那请你猜一猜,下一个会出现谁?第三个呢?接着猜。第四呢?第五个呢?第六个呢?你是怎么猜出来的?你真聪明,其实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现象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找规律”。(板书课题)
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精选13篇)
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并会写“逶、迤、磅、礴、丸、岷”。能正确读写“逶迤、磅礴、泥丸、岷山”等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难点:
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图片、课件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并会写“逶、迤、磅、礴、丸、岷”。能正确读写“逶迤、磅礴、泥丸、岷山”等词语。
2、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3、指导学生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课前我们在家里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这节课我们先来交流一下自己了解了哪些长征的相关知识,也可以讲述你收集到的长征时期的故事。
(教师补充介绍长征资料,还可以让学生借助p58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对长征有进一步的了解:红军长征的大致路线是:瑞金→突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夹金山→穿过草地→陕甘会师)
二、红军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了陕北根据地,这时,毛泽东主席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长征》。(教师板书课题)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教案(精选17篇)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教案 篇1
教学内容:练习三的第13~16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并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计算的熟练性;培养学生养成认真细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1、口算:P13第15题
学生独立计算,限时3分
计算前提醒学生不能只图快,要认真计算,以免出错。
集体订正时问问学生哪些题用了简便方法
教育学生以后做题时能简算的尽量简算
2、指名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先让中、下回答,说得不完全,再让其他学生补充
3、针对性练习
(1)看看下面的算式错在什么地方?
0.38×0.27=10.26
0.38
×0.27
───────
266
76
───────
10.26
(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的影响,将积的小数点与被乘数与乘数的小数点位置对齐;被乘数与乘数中各有两位小数误认为积也有两位数)
0.102×0.25=0.00255
0.102
×0.25
──────
510
204
────────
0.002550
(2)P13第14题
教师读题,学生用手势表示正误
请学生说说应该怎样确定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二、综合练习
1、0.16×3.64.8×0.43
1.24×0.253.85×0.9
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2、P13第12题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如只做出一种解法,可启发学生思考,还有其他的解法吗?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2课《鸟的天堂》优秀教案(通用12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2课《鸟的天堂》优秀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写了作家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感受到“鸟的天堂”的和谐之美,文章语言优美,寓情于景,在教学时,应以“读”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择文,自主择法,合作探究,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语感。
教学目标:
知识点:学习生字,能正确读写;理解内容,感受“鸟的天堂”和谐之美。
能力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情感点: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章对大榕树和群鸟欢闹情景的描写,领悟文章表达方法。
2、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录像资料,有关大榕树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课题导入:
1、学生齐读课题“鸟的天堂”
师:读了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自由回答
2、生初读感知。
师:读了课文,你们知道了什么?
学生反馈,当讲到两次经过“鸟的天堂”,师适时引导学生找出课文的“两次”。
(从课题引思,激发学生的学文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再带着问题初读感知,大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请文章的条理。)
二、择文学习
1、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次,带上学习任务独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