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

时间:2025-04-05

六年级数学上册《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六年级数学上册《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生活中的比〉是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中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分析;〈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的起始课。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由于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所以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设计了多个教学情境,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到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接背景和具体案例,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奠定基础。教学目标:1、 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2、 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3、 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4、 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觉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 提供丰富的实例,感受“比”的意义(一)、实例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可爱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出示图)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生:图b和图d与图a比较像。师;哪谁能说说图c和图e为什么与图a不像呢?生:图c变矮变胖了,图e变长变瘦了。师:哪图b和图d为什么会像?它们之间有什么秘密?会和什么有关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出示课本探究活动的图)师:为了更好的弄清这些图片为什么像又为什么不像?老师把这些图片的长方形画在方格纸上。师:长方形的大小与谁有关?生: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关。师:对,刚才,我们是用眼睛直接判断出像与不像,现在能不能通过算式来研究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到底有什么关系,使得这些图片有的像有的不像。师:这张图中的方格每一格的长是1厘米,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第66页,完成下面的做一做。(出示幻灯片)做一做1.数一数, 在方格图中数出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并填在书上. 2.算一算, (1)分别算出abd三个长方形的长是宽的几倍?(或宽是长的几分之几?)(2)长方形d的长是a的长的几倍? d的宽又是a的宽几倍?(3)长方形b的长是a的长的几分之几?b的宽又是a 的宽几分之几?3.议一议, 你能发现图片中像与不像的秘密吗?学生计算、观察、讨论,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加以指导。学生汇报研究成果:师:通过刚才的研究你能说说这些图片像与不像的秘密吗?1:我们发现了abd三个长方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是长的2/3,所以它们比较像。师:你是怎么知道的?1:因为6÷4=1.53÷2=1.512÷8=1.5 4÷6=2/33÷2=2/38÷12=2/3(师板书)师:还有不同的发现吗?2:因为12÷6=28÷4=2(师板书)所以我发现长方形d的长是长方形a的长的2倍,长方形d的宽也是a的宽的2倍。它们长和宽的倍数一样所以比较像。3:因为3÷6=1/22÷4=1/2(师板书)所以我发现长方形b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形a的长和宽的1/2,所以它们比较像。师:说得真好,我们找到了比较像的原因了,有哪位同学研究与图a不像的图形ce的长与宽有什么关系呢?4:长方形e的长是宽的6倍,12÷2=6(板书)它的长与宽的倍数和图形abd的不一样,所以它们不像。5:长方形c的长是宽的8/3倍,8÷3=8/3(板书)它的长与宽的倍数和图形abd的不一样,所以它们不像。6:长方形c的长是长方形a的长的8/6倍,而宽是它的3/4,长和宽的的倍数不同,因此不像。而长方形e的长是长方形 a2倍,宽是它的1/2,这两个倍数关系也不同,因此也不像。师;刚才我们都是用除法计算发现了这些图片像与不像的秘密。有的同学发现了长方形abd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是长的2/3,所以它们比较像;也有的同学发现了长方形b的长和宽分别是a1/2,长方形d的长和宽分别是a2倍,所以它们比较像。师:同学们一张长方形图片如果宽不变,长扩大(或缩小),或者长不变,宽扩大(或缩小),变后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会像吗?生:不会像。师:对,如果长和宽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或者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变后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会像吗?生:会像。师:不错,下面请同学们观看动画,看长是6宽是4的长方形经过以上变化后能不能一眼就看出它们像还是不像。(出示课件)鼠标点击长方形图下面的每一句话,每点击一次长方形变化一次,让学生直观感受一张长方形图片怎样变就像怎样变就不像。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只要把长方形的长和宽按一定的比例同时放大或缩小,变化后的图形就会和原来的图形相像。(设计意图: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直观的图形变化理解只要把长方形的长和宽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它们的图就比较像。使学生既理解了本节课的内容又为以后“化简比”的学习做了准备。)师:刚才大家都学得很好,下面请大家观察黑板的算式,这些算式都是用什么法计算来发现长方形长与宽之间的关系的。生:用除法。师:对,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是用除法来解决问题的,让我们一起再来试试吧。请大家看下面这幅图。(二)、实例21、(出示课本第67页第2的情境图)师:这两道题在我们书上第67页,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独立完成,并思考你是如何解决的。2、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3、学生汇报结果,教师在屏幕上把表格填完。师:你是怎样比较的?生:我把马拉松选手的路程除以时间得到他的速度20千米,把骑车人的路程除以时间得到速度15千米,再比较,发现马拉松选手的速度更快。师:能用算式说说你的思考过程吗?生:因为路程÷时间=速度,所以用40÷2=20(千米)45÷3=15(千米)(师板书)师:刚才找长方形长与宽的倍数关系用除法,现在求速度也是用什么法?生:也用除法。二、 引出“比”的概念,理解“比”的意义1、引出“比”的概念。师:像这样,两个数相除,又可以叫做两个数的比。(电脑出示概念)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8页,边读概念边画线。教师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的比。师:如:6÷4我们又可以说成是长方形a的长与宽的比是648÷3又可以说成是长方形c的长与宽的比是8340÷2可以说成是马拉松选手所跑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是402,,黑板上这些除法算式你还能用比来说吗?145÷3可以说成骑车人所行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是453212÷8可以说成是长方形d的长与宽的比是1283------------师:把你要说的比和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2、 介绍比的读写法和认识各部分名称1)根据比的意义,任何两个数相除都可以写成比的形式。如:12÷8可以写作12 8 ,读作128 (板书)师:比中的各部分叫什么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8(让学生阅读课本,认识比的前项、后项、比值)(教师接着板书)12÷8= 12 8 =12/8= 1.5| | | | 号 师指出: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比值,比值常用分数表示,也可用小数表示。2)“:”这个读作比号,那么比号是怎么来的呢?出示幻灯片。(十七世纪,数学家莱布尼兹认为,两个量的比,包含有除的意思,但又不能占用÷,于是他把除号中的小横线去掉,于是“ : ”就成了比号。3)出示幻灯片:“比的自述”让学生读后再说出比中各部分名称。4)练习让学生自己写出一个比,并和同桌说一说这个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3、 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我们知道,比的意义与除法有关,比又可以写成分数形式,看来比与分数和除法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他们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教师出示表格,组织学生(每人一张)在独立填写的基础上,四人小组讨论再全班汇报交流。比、除法、分数三者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查看全文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分数混合运算》期末复习要点(通用16篇)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分数混合运算》期末复习要点 篇1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分数混合运算》期末复习要点

  1.分数乘法:

  分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2.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但分子分母不能为零.。

  3.分数乘法意义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一个数与分数相乘,可以看作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4.分数乘整数:数形结合、转化化归

  5.倒数: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6.分数的倒数

  找一个分数的倒数,例如3/4 把3/4这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交换位置,把原来的分子做分母,原来的分母做分子。则是4/3。3/4是4/3的倒数,也可以说4/3是3/4的倒数。

  7.整数的倒数

  找一个整数的倒数,例如12,把12化成分数,即12/1

  ,再把12/1这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交换位置,把原来的分子做分母,原来的分母做分子。则是1/12

  ,12是1/12的倒数。

  8.小数的倒数

  普通算法:找一个小数的倒数,例如0.25 ,把0.25化成分数,即1/4 ,再把1/4这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交换位置,把原来的分子做分母,原来的分母做分子。则是4/1

  9.用1计算法:

  也可以用1去除以这个数,例如0.25 ,1/0.25等于4 ,所以0.25的倒数4 ,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分数、整数也都使用这种规律。

  10.分数除法: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

查看全文

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导学案(通用2篇)

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导学案 篇1

  尚美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五段”教学导学案

  年级

  六年级

  备课教师

  教学课题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6页例4,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二十三第5~9题。教学目标

  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求这个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求这个数的问题解题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求这个数的问题解题方法。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问题呈现情境导入

  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一个花园种了茶花35株,是牡丹花的5/7,牡丹花种了多少株?

  学生独立解决,全班交流:你是怎样做的?

  教师小结:解决分数问题,我们可以结合分率句,找出数量关系,用比、方程、分数的方法进行解决。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运用前面研究的方法继续解决分数问题。

  1、学生看课件题目,分析题意。

  2、学生独立解决,全班交流:你是怎样做的? 目标展示

  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求这个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读目标引导自学学生自学教材116页的相关内容,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算式表示的意义。不能理解的地方作好笔记。学生看书探究交流

  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教师出示例4,学生说说题目中的信息。

查看全文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集锦(精选15篇)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集锦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数应用题的复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2、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寻找出简便的解法,并理出解题思路;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4、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与数学的关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关键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复习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找准单位“1”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教学课件演示

  教学意图

  一、基础训练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对分数应用题做一下全面的复习。大家想一下我们解答分数应用题最关键的是什么?

  专项训练:

  课件:练习:已知根据条件,说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并说出有关的数量关系式。

  在每道题后追问:从信息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并作评价:说一说你们找单位1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我们以信息中的第6题为例,谁来说说,应该怎样画线段图呢?根据线段图教师问:线段图画好了,如果要求用去和还剩的吨数应该怎样做?

  常规性基本训练,复习找单位“1” 训练:为新知识做铺垫。

  二、根据看线段图列式

  师:谁来说说,根据线段图应该这么列式呢? 出示线段图 【教学课件演示】

  注重线段图的应用,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写出乘法数量关系式。同时,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基础练习

  基础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查看全文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期末复习要点(通用17篇)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期末复习要点 篇1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观察物体》期末复习要点

  1. 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形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

  能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立方体的数量范围。

  3.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4.

  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形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5. 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立方体的数量范围。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期末复习要点 篇2

  教学目标: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学会从一个较复杂的立体图形画出三视图,从三视图推出简单的立体图形。建构学生的空间思想和空间想像能力。

  教学难点:用动态的思想让学生理解三视图。

  教学过程:

  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一个到三个正方体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剖析。强调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观察要点:平面投影思想。引导学生会看会画简单的三视图,画三视图的一些原则。

  二、从四个正方体入手,让学生先按要求摆放,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下,建构四个正方体的立体图形。从三个方向对立体图形进行认识。

查看全文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15篇)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课本第27页内容及第28页“练一练”的第1~3题。

  教学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混合运算(一)(二)》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的,学生已经基本上掌握了较复杂的分数问题的解决方法,能利用线段图来分析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通过问题情景让学生应用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来解决较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和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及乘法运算律在分数混合运算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利用方程解决与分数运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经历画图分析数量关系、找等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利用方程解决与分数运算有关的实际问题。通过画线段图解决问题,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教学法设计: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练习、归纳总结。

  教学具准备:

  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一填

  ①五月份比四月份节约了1/6,五月份占四月份的。

  ②八月份比七月份增产1/5,八月份占七月份的。

  ③五年级人数比六年级少1/9,五年级人数是六年级的。

  2.说一说下列的等量关系。

  ①五月份用水20吨,是四月份的6/7.

  ②跳舞的有24人,占晨练人数的1/5。

  ③实际投资24万元,占计划投资的7/8.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