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通用15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培养独立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课文的朗读与疏通。 2.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方法: 1.反复朗读。 2.创设情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忆已学过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背诵这首词。 2.交流收集的苏轼的有关材料和写作背景。 3.《水调歌头》是千古绝唱,《记承天寺夜游》是抒情经典小品。二、反复朗读、疏通课文: 1.组织全班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出文章的韵味,自由朗读、齐声朗读、示范朗读、配乐朗读等形式相结合使用。 2.组织学生以小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3.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注意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欣然”、“相与”、“盖”等。三、赏析月景、感悟意境: 1.创造情境:译完课文,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学生思考,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优美的月景。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2、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明确: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3.教师小结: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脍炙人口,堪称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文章通过记事、写景、抒情,以极精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美感和熏陶。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深入领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妙处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四、布置作业: 1、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14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1
张笑天——《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
[教学目标]
1.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以读入文,读通文句,读出韵味,熟读成诵。
2. 知人论世,联系文章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 吟咏品味。文章富有诗情画意,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简练、布局的匠心所在。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通过文本的咬文嚼字,体会作者的心境,提高对于文章主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苏轼是我国古代的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文都有很高的成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他所写作的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时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推测是否相符。
二、 读以入文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读音、节奏、停顿。
提示:寝(qǐn)藻(zǎo)荇(xìng)
2.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中停顿。
3. 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并评价。
4. 齐读课文。
三、 翻译理解
学生小组合作,疏通理解文意。注意下列语句的翻译:
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
四、 品味鉴赏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3
张笑天——《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
[教学目标]
1.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以读入文,读通文句,读出韵味,熟读成诵。
2. 知人论世,联系文章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 吟咏品味。文章富有诗情画意,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简练、布局的匠心所在。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通过文本的咬文嚼字,体会作者的心境,提高对于文章主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苏轼是我国古代的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文都有很高的成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他所写作的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时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推测是否相符。
二、 读以入文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读音、节奏、停顿。
提示:寝(qǐn)藻(zǎo)荇(xìng)
2.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中停顿。
3. 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并评价。
4. 齐读课文。
三、 翻译理解
学生小组合作,疏通理解文意。注意下列语句的翻译:
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
四、 品味鉴赏
齐读课文,思考: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培养独立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课文的朗读与疏通。 2.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方法: 1.反复朗读。 2.创设情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忆已学过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背诵这首词。 2.交流收集的苏轼的有关材料和写作背景。 3.《水调歌头》是千古绝唱,《记承天寺夜游》是抒情经典小品。二、反复朗读、疏通课文: 1.组织全班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出文章的韵味,自由朗读、齐声朗读、示范朗读、配乐朗读等形式相结合使用。 2.组织学生以小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3.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注意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欣然”、“相与”、“盖”等。三、赏析月景、感悟意境: 1.创造情境:译完课文,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学生思考,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优美的月景。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2、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明确: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3.教师小结: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脍炙人口,堪称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文章通过记事、写景、抒情,以极精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美感和熏陶。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深入领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妙处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四、布置作业: 1、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
《记承天寺夜游》语文教学设计(通用15篇)
《记承天寺夜游》语文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积累。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竞赛法,合作探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作者简介(略)
二、研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
(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学生听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理解句子的意思。学生分组竞赛。(生译读,师巡回质疑)
抢答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2)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3)怀民亦未寝:(睡)
(4)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抢答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以背诵为突破口,指导学生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回忆旧知,导人新课
1.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请同学们搜索自己的记忆库,背诵一些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文。(《望岳》、《沁园春雪》、《与朱元思书》、《湖心亭看雪》等)今天我们又将一起欣赏一篇六朝山水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