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通用14篇)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例题、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今后自主探索和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好准备。
教材首先出示2×6 =12、20×6=120、200×6=1200 ,让学生依据给出的乘法算式,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得到的积会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作出猜想。再出示20×4=80,10×4=40,5×4=20,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规律,提出猜想。
学情分析
该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今后自主探索和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积也随着乘几(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通用6篇)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8、5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玩游戏?
生:想
师:好,请听游戏规则:老师说第一句,你们说第二句。看谁的脑子转得快!
师:1只青蛙 生:4条腿。
师:2只青蛙 生:8条腿。
师:( )只青蛙 生:( )条腿。
…… ……
师:你们脑子转得快,太棒了!那么在游戏中藏着什么数学知识呢?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吧。刚才同学们是怎么算出2只青蛙8条腿的?谁能列式?
生: 4×2=8
师:8只青蛙呢?
生:4×8=32
师:20只青蛙呢?
生:4×20=80
师:大家都同意吗?(同意)好,真能干。提问:谁能说说在这几道乘法算式中,等号左边的两个数叫什么?等号右边的数又叫什么?(板书:因数因数 积)
(评析: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教学首先从创设“对对子”游戏这一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行为产生强大的内张力,并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学习。接着得出的这组算式,是给学困生表现的机会,给他们成功的体验。)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83例题,P83-84“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计算器的计算,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几”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在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探索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交流,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价值,逐步形成良好的与他人合作的习惯和意识。
4、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和确定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用计算器玩游戏
要求:在1-9中任意选一个数,然后用计算器把这个数乘3,再乘127,算出结果。只要一报出结果,老师马上能知道,一开始在1-9中任意选择的是哪个数。
【意图:计算器作为探索的工具并以游戏方式载入一是有利于激活学生熟练运用计算器的`能力,同时对游戏中隐含的规律产生好奇,为后继进一步运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二、揭示课题:
1、刚才我们用计算器玩了个小游戏,今天课上我们还要用到计算器,我们要用它来探索规律。(板书课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2、看了这个课题,现在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通过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三个方面:①什么规律? ②怎样研究? ③有什么用?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设计(精选4篇)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教材第58页例4“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目标。
1、创设情景: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同学们对乘法的计算已经掌握的很好了,下面同学们算一算下面各题。
8×3= 60×4=
16×3= 180×4=
32×3= 240×4=
学生计算后。师: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
2、师引入:是的,在乘法运算中,积会随着因数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积的变化规律。
3、提出目标:
让学生先说一说,再出示目标:
(1)积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学这些规律有何用?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探索规律的什么方法?
[设计意图]上面这两个题蕴涵了函数思想,通过这两组练习,使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58页例4“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目标。
1、创设情景: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同学们对乘法的计算已经掌握的很好了,下面同学们算一算下面各题。
8×3= 60×4=
16×3= 180×4=
32×3= 240×4=
学生计算后。师: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
2、师引入:是的,在乘法运算中,积会随着因数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积的变化规律。
3、提出目标:
让学生先说一说,再出示目标:
(1)积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学这些规律有何用?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探索规律的什么方法?
[设计意图]上面这两个题蕴涵了函数思想,通过这两组练习,使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
2知道扩大几倍、缩小几倍的意义。理解积变化的规律,会运用积变化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探索,归纳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教学重点:
掌握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认识扩大、缩小
出示书中练习
37×10= 400÷10=
37×100= 400÷100=
师:观察37×10=370。我们还可以说“把37扩大10倍后是370。”那37×100我们还可以怎么说?(把37扩大100倍后是3700。)
师:说得不错,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35×10=350,把35扩大10倍是350。38×100=3800,把38扩大100倍后是3800。)
师:你能不能举出不同的例子?(25×2=50,把25扩大2倍是50。25×4=100,把25扩大4倍是100。)
师:再看400÷10=40,试着说一下。(400÷10=40,把400缩小10倍是40。)
师:那400÷100呢?(400÷100=4,把400缩小100倍后是4。)
师: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500÷10=50,把500缩小10倍是50,500÷100=5,把500缩小100倍后是5。)
师:能举出不同的例子吗?(120÷2=60,把120缩小2倍是60。120÷3=40,把120缩小3倍是40。)
二、积变化的规律。
出示两组算式。
(1)4×2=8 25×40=1000
40×2=80 25×20=500
400×2=800 25×10=250
师:这两组题首先我们先看第一组。竖着观察你发现什么?
(其中一个因数2不变,另一个因数4扩大10倍、100倍,积8也跟着扩大10倍、100倍。)学生在这里如果不能准确的说出师可引导说出规范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