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设计(通用3篇)
《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设计 篇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2.掌握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2.渗透转化思想.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勤思、认真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把记成,显示了乘方符号的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引导探索法,尝试指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2.学生学法:探索的性质→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运算.
2.难点:运算的符号法则.
3.疑点:①乘方和幂的区别.
②与的区别.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类比,学生讨论归纳乘方的概念,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学生讨论归纳乘方的性质,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师:在小学我们已经学过:记作,读作的平方(或的二次方);记作,读作的立方(或的三次方);那么可以记作什么?读作什么?
生:可以记作,读作的四次方.
师:呢?
生:可以记作,读作的五次方.
师:(为正整数)呢?
生:可以记作,读作的次方.
师:很好!把个相乘,记作,既简单又明确.
【教法说明】教师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发展是不断进行推广的,是由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得到的,是由计算正方体和体积得到的,而,……是学生通过类推得到的.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数轴》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1.2有理数1.2.2数轴。这一节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从知识上讲,数轴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它主要应用于绝对值概念的理解,有理数运算法则的推导,及不等式的求解。同时,也是学习直角坐标系的基础,从思想方法上讲,数轴是数形结合的起点,而数形结合是学生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日常生活中带见的用温度计度量温度,已为学习数轴概念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通过问题情境类比得到数轴的概念,是这节课的主要学习方法。同时,数轴又能将数的分类直观的表现出来,是学生领悟分类思想的基础。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1)知识掌握上,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2)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的好动性,注意力容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三、设计思想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研究新问题,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数轴的概念。教学中,数轴的三要素中的每一要素都要认真分析它的作用,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直线、数轴都是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当然对初学者不宜讲的过多,但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还是可行的。例如,向学生提问:在数轴上对应一亿万分之一的点,你能画出来吗?它是不是存在等。
1.2有理数教学设计
——数轴一、 教学内容分析这一节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从知识上讲,数轴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它主要应用于绝对值概念的理解,有理数运算法则的推导,及不等式的求解。同时,也是学习直角坐标系的基础,从思想方法上讲,数轴是数形结合的起点,而数形结合是学生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日常生活中带见的用温度计度量温度,已为学习数轴概念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通过问题情境类比得到数轴的概念,是这节课的主要学习方法。同时,数轴又能将数的分类直观的表现出来,是学生领悟分类思想的基础。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1)知识掌握上,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2)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3)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的好动性,注意力容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三、设计思想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研究新问题,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数轴的概念。教学中,数轴的三要素中的每一要素都要认真分析它的作用,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直线、数轴都是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当然对初学者不宜讲的过多,但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还是可行的。例如,向学生提问:在数轴上对应一亿万分之一的点,你能画出来吗?它是不是存在等。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数轴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 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 识。 2、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 的辩证唯物主 义观点。 2、通过画数轴,给学生以图形美的教育,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学生会得到和谐美的享受。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2、难点: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六、教学建议1、重点、难点分析本节的重点是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并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难点是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数轴的概念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另外应该明确的是,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用数轴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利用“数轴”这个工具打下基础。2、知识结构 有了数轴,数和形得到了初步结合,这有利于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数形结合是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本课知识要点如下: 定 义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三要素 原 点 正方向 单位长度 应 用 数形结合七、学法引导1、教学方法: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始终贯穿“激发情趣—手脑并用—启发诱导—反馈矫正”的教学方法。2、学生学法:动手画数轴,动脑概括数轴的三要素,动手、动脑做练习。八、课时安排 1课时九、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投影仪、三角板十、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讲授新课(出示投影1)问题1:三个温度计.其中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上2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下5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刻度.师: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是多少?生:2℃,-5℃,0℃.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师:我们能否用类似的图形表示有理数呢?师:这种表示数的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数轴(板书课题).师: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 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师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让学生观察画好的直线,思考以下问题:(出示投影2)(1)原点表示什么数?(2)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3)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1的点在什么位置?(4)原点向右0.5个单位长度的a点表示什么数?原点向左1.5个单位长度的b点表示什么数?根据老师画图的步骤,学生思考在一条水平的直线上都画出什么?然后归纳出数轴的定义.师:在此基础上,给出数轴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进而提问学生:在数轴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如果数轴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如果单位长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向改变呢?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教法说明】通过“观察—类比—思考—概括—表达”展现知识的形成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领会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归纳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师生同步画数轴,学生概括数轴三要素,师出示投影,生动手动脑练习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出示投影3).画出数轴并表示下列有理数:1、1.5,-2.2,-2.5, , ,0.2.写出数轴上点a,b,c,d,e所表示的数:请大家回答下列问题:(出示投影4)(1)有人说一条直线是一条数轴,对不对?为什么?(2)下列所画数轴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教法说明】此组练习的目的是巩固数轴的概念.十一、小结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数轴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十二、课后练习 习题1.2第2题十三、教学反思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2、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3、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有理数的乘法》教学设计(精选3篇)
《有理数的乘法》教学设计 篇1
1.4.1有理数的乘法(第一课时)
1.教材分析
1.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教材借助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得出不同情况下两个有理数相乘的结果,进而归纳出两个有理数相乘的乘法法则。然后通过具体例子说明如何具体运用法则进行计算。接下来,从含有几个正数与负数相乘的具体实例出发,归纳出积的符号与各因数的符号的关系。同时,指出了“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是0,积为0”的规律。
1.2教材的重难点分析 1.2.1教学重点
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1.2.2教学难点
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 2.教学目标分析 2.1知识与技能
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并初步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合理性;
2.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材给出的气温变化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 3.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小学本已学过正数与零的乘法运算,在中学已引进了负有理数以及学过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之后进行的。因此,在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中,学生会比较容易找出规律,对于几个不为0的有理数相乘,学生也容易抓住其运算的两步骤,即先定符号,再将绝对值相乘。
附:板书设计
“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教学设计,一般有两类:一是列举简单事例,尽快给出法则,组织学生用较多的是练习法则、背法则,以求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法则;另一类是让学生体验法则的探索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猜测,验证的能力。引入部分以及归纳、有理数相乘的法则
有理数复习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第一章有理数复习教学
科 目 数学 年级 7年级上
教学时间 20xx.10
教学设计要点 通过本课学习帮助学生梳理有理数的相关概念,熟练地掌握有理数的相关知识,并借助数轴解决实际问题。并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提高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熟练程度和准确率。
教学目标 (1)复习整理有理数有关概念,正确理解有理数的五个重要概念:有理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倒数;
(2)会进行有理数的分类,结合数轴理解有理数的相关概念,学会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3)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较大的数;
(4)正确理解近似数及有效数字的概念,会按题目要求取近似数.
(5) 系统复习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熟练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混合运算;会运用运算律进行有理数的简便运算,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相关概念及熟练进行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难点:灵活应用有理数相关知识;准确进行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教学资源 徐闻县初中数学
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建立知识结构图
目的让学生通过知识结构图,梳理知识,加深对本章书认识;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环节二:回顾与思考
二、有理数的概念
将下列各数填入表示相应集合的大括号中
-7.2, , -9, 3.2, 0, , -(-5) ,
有理数的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形成过程,理解有理数减法的法则。(2)能熟练进行有理数的减法的运算。2、能力目标:使每个学生都经历和体验有理数减法法则结论的获得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离我们并不远,不是高深莫测的,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总结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使他们养成勤于思考和善于联想的习惯。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形成、运用的过程中经历、体验学习的艰苦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发展。三、教学过程设计环节教学过程设计说明创设问题情景(投影)下表是《北京青年报》2001年4月9日刊登的全国主要城市的市天气预报:城市天气高温低温温差哈尔滨小雨156沈阳小雨 197 西宁小雪5-4 兰州雨加雪3-3 乌鲁木齐晴4-3 请同学们求出以上各城市当天的温差是多少?你是怎么算的?从求温差,引入有理数的减法,以使学生体会实际生活与我们的数学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自主探索 学生分别得到如下的结果:哈尔滨的温差是:15-6=9沈阳的温差是:19-7=12西宁的温差是:5-(-4)=9兰州的温差是:3-(-3)=6乌鲁木齐的温差是:4-(-3)=7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自主寻求解题的方法 师生辨析与研究根据学生答题的情况,让学生自己叙述做题的方法前两个是没有难度的,最主要是对后三个城市的温差的算法是第一次出现的,也是我们本节课的研究的内容。我们以兰州的温差是:3-(-3)=6为例来研究:请问:兰州的温差是6,请你说出你是怎样理解的?生1:我是利用温计上所显示的刻度得出来的,并演示3比-3高6个单位,所以温差为6生2:我是利用数轴得出来的,因为在数轴上右边的数比左边的数大,3比-3大6,所以温差为6生3:我是利用加法得到的, +(-3)=3所以得到是6生4:我是利用相反数得到的,-(-3)表示的是-3的相反数是3,所以得到6生5:我是利用正负数的意义得到的,我有3元钱,花了-3元,实际我有6元钱生6:我是根据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来做的也就是:3-(-3)=3+3=6师:生6的这种做法是否正确呢?减法是否也能象加法一样有法则呢?下我们将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学生的想法不论优劣教师都应给予积极的评价发现闪光点只要是合理都给予肯定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积极鼓励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体会多样性注重类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一题多解思想方法的渗透环节教学过程设计说明 问题情境请同学们先观察以下两个式子,说出自己发现了什么?4+3=7 4-(-3)=7发现两个式子之间的相互变化 自主探索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的算式相同的结果,能发现其中的不同之处 师生辨析 请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生1:这两个式子的结果是相同的生2:被减数没有变,减数变成原数的相反数生3:减号变成了加号合作交流互相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都积极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问题情境同学们:我们发现有理数的减法可以变成有理数的加法,请计算下列各式:50-20= , 50+(-20)= 50-10= , 50+(-10)= 50-0= , 50+0= 50-(-10)= , 50+10= 50-(-20)= , 50+20= 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得出什么结论?进一步通过计算让学生体会法则的产生过程。体会将减法转化为加法的化归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自主探索学生通过计算,能发现每行的两个式子的结果是相等的,并且都是将减法变成了加法,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减数变为相反数50-20=50+(-20)减号变为加号学生可分组讨论,大胆思考,积极发言,总结出减法法则 辨析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由特殊到一般总结归纳概括法则 巩固练习(投影)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其的海拔高度大约是8848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大约是-155米,